分享

从“香港一千” 圆孔青铜币谈起

 昵称73575260 2021-01-28

拙藏一枚“香港一千” 圆孔青铜币,1866年发行。一千者即千分之一元, 与当年流通的一文铜钱币值相等。这种径小轻薄的硬币, 居港华人不爱使用, 流通数年后便消声匿迹, 如今已成稀见币。曾到钱币店问价,“香港一千” 品相普通者每枚售400元, 品相佳美者售价近千元。140年前, 千枚硬币才值壹圆, 如今相反一枚值千元, 似乎是天方夜谭不可置信。

据光绪二十年(1894) 陈鏸勋著《香港杂记》一书记载:香港开埠前属新安县, 道光廿一年(1841) 人口不过四千, 渔农各半。二十年后(1861) 人口增至十二万。当地货币一直沿用银两、墨西哥银元(鹰洋)、印度卢比和中国铜钱。每枚鹰洋可兑1200枚铜钱, 由于墨西哥银元大量流通, 1863年港英政府颁定为唯一可作缴款用的法定货币。并先后发行“香港一文” 及“香港一千” 硬币, 试图取代方孔铜钱, 但不成功, 老百姓一直喜欢使用清代各朝通宝钱。究竟这类方孔“吊钱”, 在香港使用到何时才退出流通领域呢。

为探讨这个有趣问题, 多年来笔者一直注意查找有关资料。几年前, 在一本旧杂志上读到一篇专访文章, 对解开这个谜团有帮助, 不妨将有关文字抄录于后。

1930年, 郭敬初先生小学毕业, 时年十七岁便离开家乡中山县, 到香港谋生, 翌年经亲友介绍到“永安公司” 打工。郭伯说:“我做的是‘后生’ , 即如今称练习生, 什么都要做, 工资每月两元。你不要看小那两元,在当年已很顶用。两元可换二百个铜仙, 一个铜仙值二十个吊钱, 两个吊钱可买到一大碗白粥和一条大油条”。这段文字已表达了几个信息:即上世纪三十年代初, 香港低层工人的工资和部分食品价钱;铜仙、铜钱作为辅币仍畅通无阻;当年壹圆港币与铜仙的兑换价等。这段文字可以证明, 辛亥革命二十年后, 香港仍使用“吊钱”。1931年日本侵华, 内陆同胞为避战乱而纷纷南迁。香港人口逐年急剧增加, 物价上涨, 这时“吊钱”已不顶用, 便退出流通领域。

另外, “香港五仙” (半毫) 值得一谈。半毫亦称“斗零”, 此语何解。

清末民初时,一元大洋兑换七钱二分银两, 半毫(五仙)就是三分六厘, 当年商人做买卖时, 为了不让外人知道其购入价或成交价, 故特定使用一套暗语, 由一至十的数字用暗语“之、臣、斗、苏、马、零、侯、庄、弯、响” 代替,三六数字即暗语“斗零”, 故五仙俗称“斗零”。又港人常用口头语“斗零都唔值”, 与“一文不值” 之意相同。“香港五仙” 最早实行于1866年维多利亚女皇时代, 其后历年多有铸造, 最后发行一批“香港五仙” 是1988年, 由于市面极少流通, 市民也不知其真面目。众多的五仙硬币中, 最珍贵者是1941年乔治六世“香港五仙” (币面有“H ” 或“KN” 铸记)、1964年伊利沙伯二世“香港五仙” (币面有“H” 铸记) 两种。前者因战乱时期, 硬币铸成后没有运到香港发行,后者因铸模受损, 铸量仅三万枚, 故此这两种五仙硬币, 已成为钱币收藏家追寻的珍品。

1988年香港五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