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话,太极求真

 太行森林 2017-08-08


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与传统哲学,医学关系密切,具独特的健身价值,作为国家战略的第二体育,为健身而练太极拳的人越来越多。除了国家体委认定的五大流派,陈、杨、吴、武、孙式传统太极拳,武术院又新编多种竞赛套路,及近年自创门派也越来越多,造成了混乱。

大规模的普及推广偏向外形动作规范化。大多以表演比赛为主。多年来涌现了无数冠军,这些获得冠军的人,如今都已成了名家,他们传播的仍是表演为主的太极拳,对太极拳的内涵真髓只是一知半解。还有很多人刚学会太极拳,就当了老师,难免以误传误,很多武术太极拳的裁判也是速成培训,乱判、误判现象屡有发生。

商业炒作介入,互相吹捧,遍地大师。所以武术界要拨乱反正,去伪存真,还原太极真谛。学太极拳,先要识别真伪,不要迷信所谓大师。名气响的不一定有功夫,没名气不一定没功夫,也不要迷信什么金牌冠军,这年头商业性比赛很热闹,只要你肯付钱参加,不管你水平如何,奖牌几乎人人有份。看拳练的水平,不是看他脚踢的多高,下蹲的多低,动作多花巧,不要配合他,你要知道那是舞台表演,是在杂耍,你可以摸摸他的脊柱,腰背是否松沉,还是半吊子,推他一下,看他是否站得稳。

有些名家大腹便便,肚里到底是内气还是油脂?经常听到中国武术博大精深,尚武精神,到处流行的是武术太极的舞操、套路表演,这能叫中国功夫吗?

太极拳内涵应是具传统文化思想的内功拳。评判一门拳的质量高低,主要看它的养生价值和技击效果。技击效果,第一是保护好自己的生命。从养生上是平衡阴阳修炼精气神,达祛病延年。技击上是舍己从人,引进落空,达到以柔克刚的防卫功能,这就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无价之宝。

历史上太极拳都具实战功能,早期杨露禅曾打败京城无敌手,当时清朝同治皇帝师父翁同龢曾描述:杨露禅的拳进退神速,虚实莫测,身似猿猴,手如运球,犹如太极浑圆一体。清末民国初的武术宗师孙禄堂被誉为天下第一手,先后击败俄国和欧洲多国格斗冠军,击败日本天皇钦命的多名大内武士。

随着社会发展,太极拳不断演变改进,逐渐科学化。后期创立的杨、吴、武、孙等太极拳的门派都以柔化为主,取消了外家拳发劲刚猛,窜蹦跳跃,闪战腾挪的动作。功夫的价值在于修身养性,强身保健,技击防卫为主的太极之道。继承传统太极拳需拳法、功法、推手技击法,三合一才是完整的太极拳,其核心是太极内功即太极内劲的质量。养生原理和技击原理都是靠内劲来实现的。

内劲实际上是太极拳奥妙所在,究竟什么是太极内劲呢?就是通过意气训练,练成似松非松、柔中寓刚、轻灵圆活而又沉重,富有弹性、韧性的螺旋劲。能在身上任何一个点,空间任何一个位置,受到任何阻力,都能使之落空的控制能力。最关键的也是重要的入门关口就是,练意练气,从松沉入手。用意不用力是太极拳的基本原则,所谓不用力是尽量少用力,不用蛮力、拙力。

用意是全神贯注用心打拳。太极功夫,从某种角度讲,也可以说是松的功夫,松是为了内气下降,也就是中医讲“降心火,心肾相交”。从精神意识放松,肌肉、筋骨舒展,放长到全身毛细血管开放。养生的主要方法就是大脑和躯体放松,它的功效超越其它体育运动和武术,这是不可掩盖的事实。

太极拳内劲中的气沉丹田、松沉劲、中定劲、轻灵劲、整体劲等,都是从松中训练求得,而太极拳的倗、捋、挤、按、采、挒、肘、靠、听劲、化劲、发劲等都是内劲的表现。

为何要气沉丹田?很多人都习惯上肢用力而挺胸耸肩,虽看上去很神气,但挺胸使胸部肌肉群紧张收缩,胸部肋骨扩张,容易造成气机上逆。人的生理自然规律,是身体重力由地心引力向下沉的,当内气上升重心也随之上升,形成上实下虚,重心不稳,对身体没什么好处,而且容易跌跤。

而气沉丹田是为了形成腹式体呼吸,横膈膜上下活动度大,可提高呼吸功能,形成上虚下实,使重心稳定防跌跤。其实腹式呼吸是人生来就有的本能,从婴儿期看都是腹式呼吸,随着长大后环境影响,上肢习惯用力,逐渐改变成胸式呼吸,通过太极拳放松训练,恢复自然的腹式呼吸。

对于“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这句经典话大家都很熟悉,但真正能做到的并不多,关键就是上身不松,松就不可能沉到脚底。要做到松肩、松腰胯、垂臀。如袋内装满沙子,像流沙一样自然下沉,你去按压它,摇晃它,它就越密实。太极拳高手在和对方推手时,能承受来自各个方向的重力,而仍能灵活运化,这就是太极内劲。

打手要言“气沉丹田,气宜鼓荡”,说明用腹式体呼吸的重要,有经验的拳师都强调气沉丹田,脚上根劲的训练,根劲是脚底粘性和地面的摩擦力,使重心更稳固。劲起于脚,借地面反作用力和丹田内转是太极内劲的动力源。

所谓丹田,主要是指下丹田:即人体解剖中,腰腹骨盆这个部位所产生的虚实转换变化。要拿住丹田养生,拿住丹田练拳,气为劲之体,劲为体之用。拳法之妙在于运劲。要培养习惯,不论大小动作都要以丹田为核心,由脚重心支撑大地带动肢体传导到手,力学上称之为离心力和向心力。中医称气归于肾,活腰壮肾能强身。

太极拳用意放松训练是一个长期无止境的工程,由于各人根性不同,松到一定程度会遇到坎,难以再上去。孙禄堂祖师曾讲述:“当意、气、力,能都松沉到脚底下,会自觉萌发一股能量升腾上来,就是内气鼓荡,此时才真正体悟到虚灵顶劲,顶头悬的境界。”

再讲推手,是太极拳模拟实战的一种安全训练,内劲是练拳练出来的,而内劲的运用需推手才能领悟。实战功夫还得增加散打对抗和体能训练,如果认为练了几十年套路不经对抗训练就能防身,恐怕只是幻想。

历史上太极拳名家大多具有外家拳的基础,后再练太极拳深造。作为一个武术家跌、打、拿、摔都应懂得,再练上太极内劲,实战时功夫就非同一般了。太极拳实战原理与外家拳大力打小力,快打慢,完全不同,“尚劲而非用力”完全超越常理的。

在武术太极拳界中,拳师有长寿的,也有不长寿反而短寿的。太极拳是内功拳,要求内外兼练,练的是精气神,练功时把精气神要含蓄住。但在一部分拳师中,练外不练内,追求外形和力量,推手时好斗争胜,在练打人发劲时,将精气神都发出去了,岂能不短命?孙禄堂祖师曾讲:“太极拳主旨为颐养修身,延年益寿,绝不务取胜于人,如常求胜人为务,好勇斗狠,终必死于其技。太极拳之要,不在拳招,练在灵气,不能有丝毫杀气。”孙禄堂祖师的武术覌也由早年强调技击,到晚年改为强调修身养性,拳道合一,他说:“要健身跟我学,要学技击另請高明”。这是由因他八卦掌师父程廷华(义和团总教头)死于八国联軍洋枪下,给他很大震动才认识到,功夫再高也经不起枪弹的攻击。

中医说,用力伤气,努力伤血。靠力量体能消耗大,肝气上逆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更有些人喜酗酒、抽烟、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造成元气亏损而损寿。人生不过三万天,人体气血本来随年龄不同变化。人生下来是很柔弱的,随着生长发育,年轻时气血旺盛,变得刚强。壮年后开始衰退,由刚强转向衰老。看看牙齿与舌头,牙齿坚强,但提早坏掉,舌头柔软寿命就长,所以练太极拳重视意气训练,专气致柔,这是真谛。讲力气大不是太极拳的正道。太极内劲之妙,全在应用灵敏的触觉去控制对方,以小力胜大力,以柔弱胜刚强,这才是学太极拳努力的方向。其实任何技击,从根本上说都是培养一种灵活协调性的表现,如凭刚力取胜,武术也就失去意义了。

二百多年前,太极拳前辈用血总结的拳谱中说:“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若不相向此推求去,枉费工夫贻叹息。”太极拳不仅是一种智慧拳术更是一门哲学,不仅要锻炼肉体,更要练意识内气,而且教你如何做人,提高人的精神气质,练太极拳实在是一种“道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