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别以为当事人什么都不懂,一个电话就看出你是不是好律师

 刘政人性本恶 2017-08-08





01

你的笑容,

有官司来守护


当事人的咨询电话打进来……

A律师

“这个事情他们肯定是侵犯了你的合法权益,这样的行为在法律上是站不住脚的,法律就是伸张正义的,起诉他们!打官司的事就包在我身上了!”

B律师

“根据你说的情况,你的权益确实受到了侵害,但诉讼成本会比较高,执行下来效果也不会太好,我建议双方先协商一下看看有没有解决办法。”

聪明的当事人,是懂得分辨律师水平的,接起电话,还没听完基本案情就一味鼓励打官司的律师,是得不到当事人信任的。

当事人心里都很清楚,是官司就有输赢,且不论败诉后的损失,即使真的百分百胜诉,也有很多隐性成本要考虑:

人情成本:原本的亲戚、朋友、生意伙伴对簿公堂后关系只能走入僵局,低头不见抬头见,以后交往多有不便。

时间成本:原本可以用来赚钱、休息的时间,全都耗在官司上,浪费大好时光。

金钱成本:差旅费、律师费都花出去了,最后可能执行下来不仅没有追回原本的损失还倒贴。

好的律师,是会帮当事人争取实实在在的权益,而非夸大官司的作用,只为了赚取一些代理费。


02

他无情他残酷

他无理取闹


又接到当事人的咨询电话……

A律师

“对啊!他这么做太过分了!你对他这么好,他怎么可以这样伤害你!是他无情他残酷他无理取闹!”

B律师

“你说的情况是发生在什么场合?现场有没有监控设施?对方事后有没有表示歉意的行为呢?有没有证人在场?”

想到要找律师,矛盾势必已经激化,当事人身处其中,情难自已是正常的,而律师如果更加慷慨激昂,甚至陪着当事人一起骂对方,以为是展现自己的“同理心”,可以获得当事人的信赖,实则是非常不专业的表现。

电话里,当事人可能一时觉得找到了情感宣泄口,沟通非常顺利,还能从诗词歌赋谈到人生哲学。但挂掉电话,当事人不免要想:我是不是找了一个假的律师?怎么比我还不冷静?我得到了什么法律建议吗?

律师不是情感专家,而是法律专家,在电话咨询中要做的是引导当事人陈述案情,并从中高效、理智地梳理出法律事实,确认后续的服务方向,适当的同理心能够博得当事人的好感,但陪哭、陪笑、陪骂人就有损律师的职业形象了。

别激动,律师费会掉;别流泪,当事人在笑。


03

赢不了算我输


第三个电话接起来……

A律师

“这件事你看着挺简单,其实里面到处都是坑!普通人自己处理肯定是不行的,按我说的做,我这可都是十几年的经验,有什么诉求你尽管提,不能合法化算我输!”

B律师

“这件事情不像你想的那么简单,其中涉及一些法律问题,现在不了解事情全貌我也不能给你具体的方案,我们约个时间,你带上相关的材料和证据,我们讨论一下策略。”

谁都希望将烦人的纠纷交给一个放心的律师,然而,像A律师这样大包大揽、拍胸脯,却只会让当事人反感。

当事人不懂法是应该的,否则为什么要请律师?破除法律在运用到具体社会生活之中的一些“想当然”,给当事人普及法律和律师的重要性无可厚非,但过于强调当事人自己解决问题的难度、夸大律师的作用,推崇“经验主义”则是不专业的表现。


04

社会你律哥,

人狠兄弟多


最后一个咨询电话进来了……

A律师

“事情告到XX法院,肯定没问题,我跟法官都熟,我跟小甲从小一个大院儿里的,小乙是我老同学了,小丙上周才吃过饭……”

B律师

“判决结果和你到哪家法院立案没有关系,根据上个月生效的一份最高院的司法解释,这个问题的裁判规则已经变了,见面的时候我详细告诉你。”

法治社会建设都这么多年了,仍旧有很多律师信仰“人治”,用“认识法官”这样的理由来试图说服当事人选择他代理。

跟法官熟,案子就能赢,还有这种操作?

?  推广

稍微有点常识的当事人都会拒绝这样的律师,找律师不就是相信法律吗?不信法律的当事人早就拜码头江湖了断了,律师的信仰更应当是法律,高水平的律师一定是只谈法律、不谈人脉的。

有些当事人当局者迷,短暂寄希望于“社会我律哥”的人脉,当在法庭上感受到法官“法理无情”的公事公办时,也会醒悟过来,给代理律师一个“差评”。

别以为当事人什么都不懂,其实律师的水平,早就在第一通电话里就已经暴露无遗。

生活中,虽然偶尔也还能听到律师朋友的抱怨,一些客户错把文中的A律师当“好律师”,但总的来说,人们法律素养的提高还是肉眼可见的。如今一、二线城市的法律服务市场已发展得比较规范,只懂“营销技巧”却没有法律技能的低水平律师能忽悠到的人越来越少,这离不开律师群体坚持法律职业素养、不一味迎合部分愚昧人群的努力,当事人的法律素养,很多时候正是由律师引导和培养的。

早前导演冯小刚炮轰“有垃圾观众为垃圾电影买单”是中国电影市场烂片频出的原因,一时成为舆论中心。“垃圾观众”这个概念本身就有待商榷,退一步来说,难道这就是导演迎合低级趣味圈钱拍烂片的理由?大部分观众的审美能力不是凭空自我修炼就能够完成的,正是有待于这些大导演们去培养、去提升。

从这一点看,律师做的比导演们好像要成功一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