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津古莲池与遗爱祠

 红尘幻客 2017-08-08

  庞国翔/重庆江津区

  莲花池在江津原县城东门外的石子山下,石子山即是今天的琅山,因山上多琳琅鹅卵石而得名。莲花池中建有一楼,就是后来的江津行署和江津县委机关驻地。在莲池岸边,有一个遗爱祠,也有百姓称为遗爱寺。古莲池与遗爱祠是津城最重要的历史遗迹之一,曾被地方文人们津津乐道。

  旧版《江津县志》、《江津乡土志》记载:古莲池,在县东二里许。广三十余亩。早在元朝,津人凿渠引水入池。再通过大通桥,将池水疏导入长江。到明宣德初年(公元1426年),知县袁旭主持将扩建,筑堤捍水,并引水东泄。40年后的成化年间,知县宋潜主持,在池边修筑一亭,后来池水外泄常被壅塞。后又60年,到嘉靖乙酉年(1525年)知县王贡主持对池水进行疏浚。

  后知县杨元吉来了个大动作,将岸边的亭子修葺,取名君子亭,挂出朱红“君子亭”大匾,对池堤坝等也进行了改造,并在池水中央别建一亭,取名“水心亭”。杨知县对这里的景色非常上心,作过一首《莲池水心亭》诗:清浅主塘曲径通,水心亭倚芰荷丛。欲从溟渤观吾道,试向灵台醒主翁。风月珊珊尘世远,鸢鱼泼泼海天空。百年知己真是谁?好把行藏寄此中。

  到清乾隆三年(1738),知县官殿对面又建一亭,18年后的乾隆二十一年(1756),知县郎嘉卿主持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疏浚和修缮,使之池水深广。数十年后,津城一堪舆师说,金钗井挖的一条水流进莲池的沟渠,将“龙脉”破坏,造成江津科考不兴,应立即修培,重树文风……事隔117年,清同治十二年即1873年,国璋知江津县,他对此进行大手笔式改扩建,光绪六年(1880)又架桥于池中,并遍植杨柳,在池西南立一碑,刻“泮源”二字。在池岸建一排数间庙堂式建筑,命名遗爱祠。其意是将江津历代功德知县等人之名位,列入祠中,以传芳名,“遗爱”后人……国璋还令津人在池中广种莲花。开时色艳香浓,游人甚众。

  说起莲池和遗爱祠,清末著名巴蜀才子、楹联圣手钟云舫的故事不得不讲。钟氏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特爱戏谑和讪骂县衙之人。他感到从清同治年间开始,这些县衙之人,多受津城少数豪绅的阿谀和谄媚,挪用公局百万两花银,在此撤房扩建不伦不类的“遗爱祠”,并将“政绩”尽留祠中,以欲“遗爱”千古。而此举使膏田荒芜,民众多敢怒不敢言。官以为遗爱,民以为遗害。钟氏怒笔写《有见》、《题莲塘一》《题莲塘二》等诗进行讽刺。钟氏还撰有“遗爱祠”楹联一副,联曰:此去到莲塘,问遗爱诸公,清操到底谁千古;其行光梓里,看褒恩两姓,宸翰飘然下九天。正因为钟氏这淋漓尽致的讪骂,得罪了地方官府。

  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将莲池四周进行了改造,在池中“水心亭”处修建一栋楼房,作为机关办公所用。将遗爱祠也作改造,已成办公房。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扩展,津城东门一片早就成为热闹喧嚣的主城区,古莲池和遗爱祠只成为人们的记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