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习的目的是超越自己,尤其是超越过去的见识

 重庆易达 2017-08-08

“老师,我想学交易,给推荐几本书吧。”

问这个当然有些“偷懒”,但也说明提问者期望提升自己、并且愿意为此付出的态度:尽管选书的工作推脱给别人了,看书还是得自己亲自来的。

另外有一些问题类似,但是稍嫌过分,比如,老师,波浪理论靠谱吗?

这里所谓靠谱不靠谱,是问这个理论是否符合市场,是否适合自己,但这样的问题,除了你自己,又有谁回答得了呢?

所以,这样的问题没有意义,有问问题的功夫,不如自己去追寻答案,买一本《艾略特波浪理论》或者《艾略特名著集》去看。

我这么说,可能会有朋友质疑:

请有经验的人推荐书,难道不是很自然的选择吗?

这么多书,这么多技术门类,我也不知道哪个好用,哪个不好用,问问别人的意见,然后做出更好的选择,难道不是提高效率的有效途径吗?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问题,我们从几个角度得好好聊一下。

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书,也没有任何人可以对某一本书做出“客观”的评价。这是讨论的前提。

一、书

不可能有任何一位作者知道我们的知识储备、理解能力、目前水平、学习的期望值等信息,更不可能根据这些信息单独给我们写一本绝对适合我们的、易于理解且能帮助我们成为我们想成为的自己的好书。

我们看到的书,都是作者依据自己的情况写出来的,包括自己对读者的定位,自己对市场的理解,自己设计的成长路径等等。

比如,我们在做节目的时候,就把受众设定为“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成长为专业交易者的人”,所以重点聊交易经验,而不是每天分析大盘、推荐个股;在内容编排上,我们假设大家的基础很差,无论技术体系还是交易系统,都从最简单的开始聊,等大家有了“按套路做交易”的思维之后再深入下去,聊市场全景图、聊交易系统设计。

我们这么设计,是希望它能适合大多数为股票所苦的人。但它适合你吗,我不知道,得你自己看了之后评价。

事实上,既有很多朋友表示喜欢我们的节目,甚至尤其喜欢扯淡的部分;也有不少人反映“太啰嗦了”。我们不适合,也不可能适合所有人。

所以,某一本书适合你吗?

我不知道,得你自己去看。我顶多会说,某本书是否适合我。

但适不适合我重要吗?

不重要。

二、评价者

任何一个人对任何事物的评价,其实未必反映该事物本身的情况,更多的是反映评价者的情况。

比如我是不用波浪理论的,我是不认可江恩理论和黄金分割的。

但这能否认这些理论的价值吗,能阻碍它们成为经典吗?

不能。

这只能反映我是做趋势跟踪的,是做量化的,所以我很难接受预测的方法,也很难接受一次给多个操作条件。

但如果你愿意做预测,如果你觉得多几个位置参考无所谓,那你就可以研究这些方法啊,管我怎么看它们干吗?

三、怎么选书

好,我认同你说的,找人推荐书似乎不靠谱。但是,毕竟我刚开始学习的时候两眼一抹黑啊,毕竟得从第一本书开始看啊,怎么选呢?

闷着头把经典书籍看一遍是最简单的选择,也没有什么问题。实际上,我自己基本就是这么做的。

怎么判断书籍是否经典呢?

这就要提到一个伟大的发明了:评分类网站。

我们前面说,每一位评价者的态度其实更多地反应了自己的偏好,但无数评价者的平均就消除了这个影响,基本能够反应作品本身的水平了。比如豆瓣电影的评分,8分以上的或许有你不喜欢的,但4分以下的基本都是烂片。

我们可以到豆瓣里搜索股票和期货的标签,把其中8分以上的书仔细读一遍,7.5分以上的通读一遍。同时,如果有兴趣的话,把豆瓣里相关的书评通读一遍,可以看看别人有什么我们没有的心得体会。

当然,我们也可以把事情做得更有效率一些。

首先,我们把知识分类。比较简单的是分为基本面和技术面。

其次,找该分类里综述类的经典书籍看。技术分析里最经典的综述类书籍就是《金融市场技术分析》,先看一遍。

之所以先看综述类的书,是因为看完之后,我们就能够对该门类里各个细分门类有粗略的了解了,然后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找细分门类里的资料了。

所以最后就是找自己比较喜欢的细分门类里的资料看。

这就不限于书了,实际上,在这个阶段,越是个性化的资料越有价值,比如网络帖子、视频等。

一般情况下,经典的网络帖子都有脱水版,百度文库、天涯易读网等地方可以搜索到,比如,在百度文库搜“MACD”,我们能够看到《MACD高级用法(论坛整理版)图文》,就是脱水版的。

其次,我们来讨论一下一本书或者一个知识门类“有没有用”的问题。

很多人面临一个窘境:想高效率地学习,但是,又怕自己找的学习资料没有用,浪费了时间。

这可能也是大家遇到了自己认可的权威就让他推荐书的原因之一吧。

但其实,我们有更好的方案化解“追求效率”和“担心没有用”之间的矛盾。

很简单,就是不担心没有用,粗略假设所有的经典书籍都有用,严格假设每一个知识门类都有用。

这里运用了简单的概率的思维。

所谓“盛名之下,庶几无虚”,任何知识能够成为经典,能够广为流传,肯定是因为它帮助了很多人,既然如此,它就很可能帮助到我们。

那么,书和知识门类有什么区别呢,我们为什么要不同对待?

书是一位作者的个人创造,偶然性和个性化还是有的;但是,任何的知识一旦可以单独划分门类了,它就决然不是一个人的影响,而是很多人的传承和完善,因此,偶然性也大幅度下降了。

所以,问一个知识门类是否靠谱是很不靠谱的问题。

如果你认同了上述内容,仔细一想,一个奇妙的局面就出来了:如果我们面对一个知识,但不知道它有没有用,那么,我们就应该学习它。

不知道它有没有用=学习它。

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首先,如果一个知识真的对你完全没有用,那么,基本来说,它是不会出现在你面前的。比如,在我们学习交易的时候,量子物理、编曲、炒菜、古籍整理等知识基本不会出现在我们面前。

其次,我们想判断它对我们自己有没有用,就必须得自己学习它,任何其他人的判断都不可能完全与我们一致,这是我们已经论证过的道理。

最后,我们之所以认为一个东西没用,或许是因为我们的见识太浅薄,此时,就更需要通过学习来提升自己。

这就要说到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了。

我们之所以学习,就是因为,我们要超越过去的自己,而最重要的,就是我们要超越过去的见识。

如果我们只学习过去认为有用的知识,完全拒绝过去认为没用的知识,那么,我们就完全被困在过去的见识里了,绝无可能有任何成长。

此时,学习还有意义呢?

读再多书,学再多知识,也不会有任何进步。

所以,再遇到什么知识,想学又怕学了没用,那就去学吧,相信你们的缘分,相信它推动自己的进步。

我们最后讨论一下“效率”的问题。

很多人觉得跟着成功者是最有效率的方式,所以看名人传记,读成功学,希望成功人士介绍自己的经验,但是,且不说这些内容有多少水分,我们仅仅是拿着做这些事情的时间去读书,去真正学习,我们已经不知道有多高的水准了。

——我们追求效率,但是最终,我们失去了效率,我们把大量的时间都浪费了。

还拿推荐书举例子吧,我在节目里推荐的书,大家都看了吗,甚至,我们在读书节目里送的书,大家都看了吗?

我不知道,我唯一知道的是,我们很少收到书评。

这是关于学习的系列文章的第一篇,在这里,我还是想强调一个很浅显的道理:学习一定是大量地学、广泛地学,然后在此基础上深入地学。不能指望着任何一个权威给你指点捷径,这样的“高效率”是最低效的。

只有多学、多看、多研究才是靠谱的;只有自己主动去做才是靠谱的。

尤其考虑到学习是需要积累的,我们就更得如此。


我是最期望看到大家的成长的,我也希望,大家不要委屈了自己,要相信,只要自己开始做,自己的未来就一定会超出现在的想象,因为你的见识一定会有提升。

最后再说两句

当然,大家可能会问,如果文章最初的问题都不靠谱,我们应该问什么问题呢?

大家看了我们的视频或者文章,对我们的市场认知或交易认知有疑问,我是很欢迎大家提的,如果大家有反对的意见,那我是最高兴的,因为这是我提升自己的见识,从而有进步的最好的机会。

如果大家看了其它交易类的资料,产生了什么疑问,或者自己在复盘中、交易中有什么心得体会,我们也非常欢迎大家与我们交流。

这些都是有助于我们推动相互的进步的,也是我们欢迎大家问的。

但是很可惜,完全没有意义的问题,恰恰是问的频率最高的:今天大盘怎么走,给推荐个股票吧,我的股票支撑位在哪里,上涨目标是多少,等等。

当然,可能有人会说,没有意义是针对想学习、想进步的人的;我并不想自己专业做交易啊,这样的问题对我有意义,我就可以去赚钱了。

但其实不是的。

如果你就是想赚点钱,买基金就可以,自己完全不用管,让专业的人去做操作。就好比病人在医院做手术,麻醉针一打,全交给医生。如果我们还想自己指挥,这儿划一刀啊,那儿注意着点,反而不靠谱。

当然,大家可能会说,我怎么可能不管不问,这是钱啊。

但是,做手术的时候,我那是命啊!


快过年了,要红包的时候到了,大家读了文章觉得有收获,请打赏。当然,因为是假期的松散状态,写东西很慢,估计也要不了几次红包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