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nut Koschatzky教授是德国弗劳恩霍夫系统和创新研究所ISI,政策-产业-创新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创新与区域经济理论、区域创新系统、创新网络、技术和创新指标、创新服务、区域创新和技术政策、创新融资、新技术公司等研究。本文根据Knut Koschatzky教授在“2017科技智库国际研讨会”上发表的题为“城市的未来——城市创新系统的影响”的演讲整理。 一 城市是创新活动的主要载体 据统计,美国96%的产品创新发生在大都市,德国绝大多数的应用性专利是在城市里发明的。显而易见,城市不仅仅是一个生产系统,它同时也是一个创新系统,同时还是创新的先锋市场。 二 创新能为城市带来什么 从长远来看,创新将会为城市的以下需要带来帮助:一是增强和支持公共领域的变革;二是对于城市定居点和空间结构进行可持续化的改造;三是像一个城市变革操控者一样扮演社会角色;四是主导城市基础设施的先锋项目;五是成为计划和知识管理的有效工具;六是主导战略型金融管理和商业模型;七是形成新的城市创新的框架条件。 三 城市的功能是什么 城市提供了距离上的临近优势,并产生重要的外部性和溢出效应。城市的功能板块和资源布局相对比较密集,对于企业来讲这具有天然的优势,它可以近距离与产业链上下企业以及产品的终端市场形成紧密的互动关系。这既节约了企业的运营成本,也让企业对市场有更好的感知度。此外,城市可以将其一些功能和优势,通过便捷的交通和基础设施快速辐射到周边地区,带动周边地区一起形成产业集群。 城市是一个知识中心,早期的内隐型知识是在城市里集聚的。城市是集聚知识工作者最主要的载体,而早期内隐型知识也随着人才的流入,在城市内部得到进一步的集聚。 城市是用于生产的基础设施提供者,其中包括劳动力、资本、通讯设施、物理基础设施、社会文化设施。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部分西方城市在寻找可持续发展道路时,提出了“回归城市”的号召,就是要回归到人性尺度形成的城市形式,重新认知城市作为市民生活空间存在的基本价值。欧美大都市陆续推出城市更新项目使得老牌城市的基础设施得以提升。 城市为小微企业和跨国公司提供多样化的网络与合作伙伴。城市是创新生态系统的实践地,在城市创新系统中集聚了行业产业链上的各类企业和机构,而每一个企业背后的国内外关系网络共同形成了城市的产业生态,它为企业提供了无限的合作可能。 城市是一个开放型经济系统,它通过溢出效应和回流效应扮演着经济引擎的角色。自从现代意义上的创新概念提出以来,创新的核心在于新颖性与市场价值的结合已被广泛接受,这一定义决定了创新的经济属性。而城市作为一个开放型经济系统,是全球经济增长的枢纽和新理念、新方案的实验地,也是开发型合作创新的最重要场地。 四 城市创新系统的构成要素 一般而言,城市创新系统是由四项要素构成的,分别是:城市的制度结构,即企业、大学、研究和培训机构、制度规范、社会网络、金融机构、创新政策等。创新的激励系统,即知识和技术转移机构,机构间的业务构成和工作流动等。创新者的技能和创造力,即产品和服务的多样性和质量。文化独特性,即对于技术和创新的接受度和理解度。这四项要素共同组成城市创新系统,并且保持互动,发挥作用。
五 城市创新系统的三层模型 一个成熟的创新生态系统是由三层框架复合叠加而成。第一层由企业、社会组织以及公共部门组成,它们共同构成了创新的供给与需求;第二层是创新输入,在这一层面研究机构、教育机构、金融机构以及NGO、研发转化办公室等中介机构都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第三层是创新框架,它包括了创新政策,创新基础设施,体制机制以及不同的价值观和文化,三层框架叠加形成了创新生态系统复杂及模糊的内部作用机制。 而对于城市管理者而言,构建和培育创新生态系统框架并使创新要素在系统内能够充分的交互是其重要的使命,特别是要关注城市创新的空间规划,充分发挥就近优势和辐射效应,从而更好地利用全球化的知识、资源和市场。此外,城市创新应注重发挥企业、科研机构等不同参与者之间的聚合效应,尤其是非技术性的组织模式的创新。 图2 创新生态系统三层框架 六 面向未来的城市创新规划 在创新生态框架体系下,我们要用新视野重新审视创新规划流程。对于构建面向未来的创新型城市,新的创新规划流程要考虑不同的视角,要审视创新活动新的客观规律,同时要考虑城市发展的主要目的和目标,这对于上海来说同样具有借鉴意义。特别是在理解创新活动内在规律的基础上,运用创新生态系统框架模型等分析性工具可以帮助城市管理者更好地理解创新的过程和流程,同时帮助政策制定者制定更加合理的创新政策,并且更为科学地评估和测量创新行为,从而实现城市转型和未来之城的目标达成。 此外,城市要发挥比较优势,塑造自己的创新基因。创新的表现形式是多样化的,每一个城市应当充分发掘城市或区域的基础禀赋和比较优势可,发展具有自身特质的创新生态系统,形成城市独特的创新基因。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