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是无情帝皇家:此人还没称帝就向亲人挥起屠刀,把威胁扼杀在摇篮中

 盛世居安刘春林 2017-08-09



翻开历史,我们不能不惊异于这样一个事实:一个人一旦跟皇位扯上关系,就不再讲感情亲情,不讲伦理道德,没有任何原则性。这绝不是危言耸听,从秦始皇杀掉同父异母的弟弟往下数,父杀子、子弑父、夫杀妻、妻杀夫、兄杀弟、弟杀兄,一出出血腥的皇家相残的悲剧在哪一个朝代都没有断绝过。怎一个“杀”字了得!但是,在创业阶段就向亲人挥起屠刀的,恐怕也只有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一人而已。

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559年2月21日—1626年9月30日),清朝的奠基者,后金开国之君,通满语和汉语。二十五岁时起兵统一女真各部,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建立后金,割据辽东,建元天命。萨尔浒之役后,迁都沈阳。之后席卷辽东,攻下明朝在辽七十余城。


一杀亲弟

清太祖努尔哈赤弟兄五人,他是长兄, 四弟雅尔哈齐早亡, 其余穆尔哈齐, 舒尔哈齐, 巴稚喇三人皆先后追随努尔哈赤起兵征战,并屡获战功。 舒尔哈齐排行第三, 比努尔哈赤小四岁,二人同母所生。 自从母亲死后, 两人感情更加亲密,成为形影不离的好兄弟和好伙伴。 在险象环生的环境里,舒尔哈齐始终是大哥的得力助手, 他为努尔哈赤赴汤蹈火, 冲锋陷阵, 二十岁时成为努尔哈赤身边最勇敢的战将。


由于出身十分相近,生活环境也是如此相似,清太祖努尔哈赤与舒尔哈齐有着过多的相同之处。他们都很勇敢、顽强,最重要的是,他们还有着相同的雄心。事实上,舒尔哈齐的权势和地位与清太祖努尔哈赤不相上下。就在清太祖努尔哈赤称王的同时,他也称“船将”,处于努尔哈赤的副手地位。对外,他与清太祖努尔哈赤一样,是建州女真的“头目”,并数次作为建州女真的代表赴京向明廷朝贡。



万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舒尔哈齐第一次作为建州女真代表赴京朝贡,当时他的势力已经可以与清太祖努尔哈赤相抗衡。舒尔哈赤手下精兵强将逾万,自己又因为战功卓著,颇得民心。因此,在明廷的官书中,常常把舒尔哈赤与清太祖努尔哈赤并称,并冠以相同的都督头衔,称他们是“都督努尔哈赤”、“都督舒尔哈赤”。

舒尔哈齐的锋芒外露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所不能容忍的,于是他开始冷落、故意贬低舒尔哈齐。由于舒尔哈赤实力不断增长,他越来越不甘心居人之后,只是碍于兄弟的情谊才强压欲火。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元旦,当清太祖努尔哈赤设宴款待明朝使者申忠一之后,舒尔哈齐立即提出他也要设宴接待,于是有了“两都督府”的分别宴请。宴会结束后,舒尔哈齐向申忠一说:“如果以后你要送礼,不能忘记我。”从这儿开始,一奶同胞的兄弟俩已经出现了嫌隙。



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借口哈达贝勒孟格布禄背弃盟约,想要娶'满蒙第一美女'东哥,于是发兵讨伐。舒尔哈齐奉命率领先头部队2000人攻城,由于哈达兵事先已有准备,当舒尔哈齐到达城下时,哈达兵已经出城迎战。舒尔哈齐正在犹豫是否攻城时,清太祖努尔哈赤率领大军赶到。当他看见舒尔哈齐兵临城下,却未发一箭,心中大为不满。他勃然大怒,呵斥舒尔哈齐靠边,自己亲率大军攻城。虽然最后哈达城被攻破,但清太祖努尔哈赤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他不仅失去了上千的勇士,也失去了胞弟舒尔哈赤的心。

清太祖努尔哈赤兄弟俩的不和成为公开的秘密时,又发生了意外的事情。先是明朝总兵李成梁的儿子李如柏纳舒尔哈齐之女为妾,双方结为姻亲。随后,舒尔哈齐的妻子病故,李成梁又亲自命令手下置办了酒席,外带牲畜前往吊祭。舒尔哈齐逐渐成为“拥明”派,这与努尔哈赤期望“叛明”背道而驰。

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十二月,在清太祖努尔哈赤已连续几年没有亲自到京朝贡的情况下,舒尔哈齐第三次代表建州女真入京。明廷以“建州等卫夷人都督都指挥”的名义向他照例赏赐,此时的舒尔哈齐萌发了拥明自立、借明自立,将一切权力揽入自己手中的想法。这种想法无疑加剧了他们兄弟之间的矛盾,结果导致军事上的各自为政。

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舒尔哈齐作为统兵主帅与清太祖努尔哈赤的长子褚英、次子代善,以及大臣费英东等率兵3万接应东海女真瓦尔喀部蜚优城部众归附。行军途中,舒尔哈齐突然借口军旗发光,不是吉兆,提议班师回朝。但由于褚英和代善的努力,才稳定了军心,继续前行。当建州兵率领蜚优部民众返回到钟城附近的乌竭岩,突然遭遇乌拉数万兵马的拦截时,舒尔哈赤开始裹足不前。



当褚英、代善率领不足敌人四分之一的兵力奋死拼搏时,舒尔哈齐却带领500人滞留山下,他最信任的两个将领也率部在一旁观战。经过这一役,清太祖努尔哈赤以不力战的罪名将那两个将领处死,并不再让舒尔哈齐带兵打仗。被剥夺了军事权力的舒尔哈齐满腔忧怨,不时与清太祖努尔哈赤发生口角。舒尔哈齐不服,清太祖努尔哈赤不满,他们俩已经完全决裂。于是舒尔哈齐找来三个儿子,共商大计。他们想到了依靠明朝,于是很快踏上了第四次通往京城的道路。

正当舒尔哈齐以为自己找到了靠山时,清太祖努尔哈赤突然下令剥夺了他的家产,并杀死舒尔哈齐的两个儿子,又将与此事有关的部将处死。之后,清太祖努尔哈赤佯称新宅落成,邀舒尔哈齐赴宴。自知难逃活命的舒尔哈齐,仍寄希望大哥能顾念手足之情,对他“宽恕”。然而,舒尔哈齐刚刚走进新宅的大门,还未来得及向兄长倾诉愧悔之情,就被推入内寝锁了起来。从此,舒尔哈齐过着暗无天日的牢狱生活,虽生犹死。两年之后,即万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八月十九日,舒尔哈齐死在了囚狱中,年仅48岁。

二杀长子

清太祖努尔哈赤一共有16个儿子,所宠爱的有长子褚英、次子代善、五子莽古尔泰、八子皇太极、十四子多尔衮、十五子多铎,以及七子阿巴泰、十子德格类、十二子阿济格等。在女真部族中,虽然没有形成固定的立嫡立长的规矩,却也常常因循中原传统制度。于是,佟佳氏所生的长子褚英,以其既嫡且长的身份顺理成章地成为清太祖努尔哈赤汗位的继承人。褚英幼年时,正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东征西讨、披甲起兵的征战岁月。他常听父亲讲述征战故事,也曾与弟弟代善和姐姐东果,一次次被父亲藏到柜子里、炕沿下,以躲避敌人的夜袭。自幼见惯刀光剑影的褚英,有着过人的胆魄和勇猛。当褚英能够替父打仗时,便成为努尔哈赤很好的帮手。



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年仅19岁的褚英第一次带兵出征,随同叔父巴雅喇一同攻伐叶赫所属安楚拉库等地。褚英率领部众,星夜疾驰,一举夺取安楚拉库、内河的二十多处屯寨,并掠夺万余人畜,以赫赫战功崭露头角。清太祖努尔哈赤高兴地赐号为“洪巴图鲁”,意思是“大勇士”,并封他为贝勒。此后,褚英成为努尔哈赤身边的一员大将,开始协助努尔哈赤征讨天下。

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在乌竭岩大战中,褚英的兵马只有3000,而敌兵逾万。这时,主帅舒尔哈赤又拥兵滞留山下不战。褚英与弟弟代善率领众将兵英勇拼杀,不顾一切地沿山奋击,终于以少胜多,获得乌竭岩大捷,凯旋而归。清太祖努尔哈赤更加赞赏褚英,再赐“阿尔哈图土门”的称号,意思是“广略之人”。此后,褚英被称为“广略贝勒”,这意味着他的才能获得了清太祖努尔哈赤的认可。


10年之中,清太祖努尔哈赤两次赐予褚英封号,奠定了褚英在兄弟之中的地位,以及无上的荣耀。这时,清太祖努尔哈赤已经50岁,他开始注意培养儿子们,并决定从中选出继承人。但清太祖努尔哈赤很快发现,屡立战功、在战场上骁勇无敌的褚英是个心胸狭窄、争强好胜的人。为此,清太祖努尔哈赤忧心忡忡,他实在拿不定主意。于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决定给褚英一个机会,试试他是否是一位合格的继承人。



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年)六月,清太祖努尔哈赤将执政大权交给了褚英,并且封给他多于其他兄弟的人畜和银钱。然而,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褚英掌权以后,变得更加残忍,与战场上飒爽英姿的他判若两人。为了尽早独揽大权,褚英不惜使用卑劣的手段。他先是凌辱努尔哈赤擢用的五位大臣额亦都、费英东等,并力图使其不和。然后又威胁四位弟弟——皇太极、莽古尔泰、阿敏和代善,谁要是不服,就杀死谁,并强迫他们发誓效忠自己。

褚英如此对待五位大臣和弟弟,不但使自己陷入完全孤立的境地,也过早地暴露了自己赶尽杀绝的险恶用心。深感性命不保的五位大臣和四位兄弟,决定联合起来向努尔哈赤告发褚英。对于他们所说的话,清太祖努尔哈赤心中有数,因为他很了解自己的儿子。当努尔哈赤把五位大臣和四位兄弟的奏文拿给褚英看,并提醒他如果奏文所告不实,可以上书辩驳时,褚英却毫不在乎地回答道:“我无言可辩。”

清太祖努尔哈赤顿时怒气冲天,不仅将褚英所得人畜银钱与众兄弟平分,还命令他不准领兵出征,连留守的资格也被取消。褚英受到如此待遇,心中自然不满,他发誓一定要报复。



此时恰逢清太祖努尔哈赤带兵出征,褚英便将父亲努尔哈赤、五位大臣以及诸位弟弟的名字都写在纸上,附有咒语,然后对天焚烧。这样他还不满足,又恶狠狠地诅咒道:“但愿我军战败,当父亲和弟弟们兵败而归时,我将不会让他们入城。”如此大逆不道的狂妄之词,使得左右侍卫深为恐惧。


他们预感难逃干系,于是,为褚英书写咒语者自杀身亡,其余三个人立即将褚英的行为向努尔哈赤告发。清太祖努尔哈赤震怒了,他万万没想到,希冀储位的褚英居然走上了与父为敌的道路。由于害怕遭到褚英的暗算,清太祖努尔哈赤决定将其斩首。但又顾虑到这么做,恐为后代子孙效仿。于是,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三月,褚英被囚禁狱中。

本是死罪难逃的褚英,被囚禁后仍然执迷不悟,毫无悔改之心。清太祖努尔哈赤担心,这会带给国家、大臣和众位儿子以灾难。于是,在褚英被囚两年后,清太祖努尔哈赤将其处死,当时褚英仅36岁。



在历史记载上寥寥几笔就淡淡地带过了无数的杀戮,然而偶见一些只言片语却令人感受到了当年皇子皇孙们的惶恐与悲哀。宋孝武帝之孙刘子鸾,这个才十岁的少年临死前说:“愿后身不复生王家。”十三岁的宋顺帝刘凖被逼退位时说:“愿后身世世勿复生天子家。”隋炀帝之孙杨侗死前也悲叹说:“从今以去,愿不生帝王尊贵之家。”


帝王之家,从来没有什么“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有的只是只是“胜者为王君临天下,败者为寇乞活于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