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被历史遗忘的民族英雄,大唐在西域最后的辉煌

 盛世居安刘春林 2017-08-09




大唐这个王朝很有意思,它在封建时代的文治武功盛极一时,即便在晚唐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也依旧战斗力强悍,能够收复河西走廊、北灭回鹘、南攻南诏。当年那些强大的对手们,都在唐朝灭亡之前一一毁灭。

众所周知,大唐自安史之乱之后,就不复当年的盛世景象,不但文采风流散尽,就连“天可汗”的盖世武功也成了明日黄花,大唐王朝饱受内忧外患,内有藩镇割据,外有异族侵略,盛唐的强大武力丧失殆尽,北庭都护府被吐蕃、回鹘联手灭亡,安西都护府则孤悬西域,与中央音信隔绝,最后一任大都护郭昕死战四十八年,长安也不发一兵一卒去救援。



当年侯君集、哥舒翰、高仙芝、封常清等大唐数代名将打下来了广袤国土,都拱手送给了吐蕃人,文教礼法传播的丰功伟绩,都成了昙花一现的泡影,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从此就开始走了下坡路。这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转折点。


到了唐朝,河湟地区因为一场巨变,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河湟地区靠近位于青藏高原的吐蕃帝国,一直是唐朝和吐蕃军事争夺的前线。唐军本在此地维持了巨大的军事存在,常备军人多达十数万人,让吐蕃不敢轻易染指此地。河湟地区,一般指的是青海、甘肃境内的黄河和湟水流域。从西汉开始,这里就纳入到中原王朝的统治范围,汉人与胡人在这片土地上和平共处,将此地建设成水草丰美的田园和牧地。


公元755年,安禄山在河北扯起反旗,一路攻破唐朝的两个都城洛阳与长安,唐玄宗不得不避入蜀地。由于叛军的猖獗,原本用于防备吐蕃的河湟军队,不得不“西师东移”加入平叛战争。吐蕃人见河湟防备空虚,立即纠集数十万大军发动猛攻。数年之间,连续攻陷兰、凉、沙、河、鄯等十数州,河湟之地尽入吐蕃的版图,百万华人皆陷胡人之手。


河湟的失陷震惊了唐朝君臣,曾多次有心恢复。但是安史之乱后的唐朝已经百病丛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牛李党争,这些都无时无刻地侵蚀着唐朝的肌体,也让唐朝根本没有余力去拯救失陷于吐蕃的河湟同胞。吐蕃以河湟为根据地,花了数十年时间攻陷了已经成为飞地的北庭、安西都护府,尽占西域之地,并与东进的阿拉伯帝国征战不休。



同时,吐蕃人还不断东进,威胁唐朝首都长安的安全。唐代宗年间,吐蕃更是攻破长安,让唐朝受尽了羞辱。唐德宗年间,吐蕃故伎重演,又一次兵临长安,军队数量达到数十万,联营数十里,兵锋距离凤翔仅四十里。在唐朝境内,吐蕃烧杀抢掠,丁壮被掳走为奴,羸弱者不是被杀,就是被挖去眼睛、砍断手足,弃之而去。


的百姓在吐蕃的铁蹄下战战兢兢,而河湟的百姓呢?他们的日子就更悲惨了。吐蕃对待汉人的政策,与后来辽、金、元、清等少数民族政权,有极为显著的不同。辽、金等少数民族政权,或多或少会尊重汉人的习俗,并且积极学习汉人的文化和典章制度,通过劝课农桑来发展经济,最终的结果就是趋于汉化,是进步的。而吐蕃人是怎么做的呢?他们不仅完全无视汉人在文明方面的优越性,而且还处心积虑运用各种残酷手段,力图奴役和同化汉人。


虽然久在异族奴役之下,但河西陇右的人民依然寸心不改,日夜思归大唐。痛苦的河湟百姓无时无刻地思念着故国,当唐朝使节经过河湟地区时,当地的百姓纷纷出来迎接,他们纷纷哭着说:“子孙未忍忘唐服,朝廷尚念之否?兵何日来?”河湟的百姓默默地坚守着自己作为汉人的身份,无时无刻地向往着王师的解救。然而这一等,就是百年。


公元848年,一行风尘仆仆的使臣马不停蹄冲进长安城,面对汉家父老,满城衣冠,使者团的一位和尚洒泪痛哭,高呼:“河西光复了!”。整整一百年了,自安史之乱后内外隔绝,孤悬海外的河煌六郡十一州,终于重回大唐的版图之内。而那个当年每每重挫败唐军的吐蕃帝国,也四分五裂,几乎烟消云散了。



整个长安城都轰动了,如此盖世功绩,却不是唐军做到的,而是河西老百姓在一个英雄的带领下自发完成的,这个英雄,在历史只是个不起眼的小人物,他叫做张议潮。有诗赞道:“河西沦落百余年,路阻萧关雁信稀。赖得将军开旧路,一振雄名天下知。”


张议潮(799年3月11日一872年),汉族,沙州敦煌(今属甘肃)人。唐朝节度使,民族英雄。张氏世为州将,父张谦逸官至工部尚书。张议潮率领沙州各族人民起义,驱逐了盘踞河西地区上百年的吐蕃,以大唐节帅之名克复瓜、沙等十一州。


公元799年,张议潮出生于河西沦丧后的沙州(注:即今敦煌)。张氏世代是沙州豪门首富,其实就是当地实力派豪强。但显赫的家族地位并没有为张氏家族带来平安。和后世契丹、女真等少数民族政权不同,吐蕃政权根本就没有考虑过为维护统治要去联合、笼络当地汉族豪强大户,更没有打算让他们参与政治。因此当地大地主同样要忍受吐蕃贵族的欺诈和蹂躏。


张议潮自幼对吐蕃的残暴统治耳濡目染,对大唐故国心驰神往,立志要驱逐侵略者,回归祖国。为实现志向,他自幼就刻苦学习兵法和武艺。以自己的家产为军资,秘密招募、训练义军,同时不断收纳反抗吐蕃起义被镇压后的流亡者。蓄积力量,伺机而动。



张义潮对安史之乱中横遭陷害的名将封常清十分崇拜,立志以封常清为榜样,曾一笔一画地抄写《封常清谢死表闻》。他对吐蕃奴隶主残酷压榨汉族百姓的现状极为不满,曾手抄《无名歌》,对河西百姓寄予深切的同情,“天下沸腾积年岁,米到千钱人失计。附郭种得二顷田,磨折不充十一税”。我们如今难以得知张议潮为何会起兵举义,但可以知道,他是一个真正的爱国爱民者。长久以来,张议潮就在河西暗中结交豪俊,密谋归唐,公元848年。经过长期准备,已经49岁的张议潮在沙洲率部起义,城中的唐人大量响应。张议潮等率众驱逐了吐蕃守将,光复了沙州。


为了向大唐传送光复故土的消息,取得中央政府的军事支持,张义潮派出了十队使者,带着相同的文书,在大漠之中开始了悲壮的旅行,其中九队在途中全军覆没,只有一位高僧带领的队伍历尽艰辛,到达了天德军(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的所在地,在天德军防御使李丕的护送下,沙州信使在大中四年(西元850年)正月到达长安,见到了当时在位的唐宣宗。整个长安都轰动了,朝廷简直不能相信,汉人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就能驱逐吐蕃,唐宣宗万分感慨,“关西出将,岂虚也哉”,这时,距张义潮沙州起义已经整整两年时间。


使者从长安城带回了皇帝的嘉奖,这极大地鼓舞了义军的斗志,张议潮又缮甲兵,耕且战,又先后收复了瓜州、伊州、西州、甘州、肃州、兰州、鄯州、河州、岷州、廓州等十州。公元849年8月,复派其兄张议潭和州人李明达、李明振,押衙吴安正等二十九人入朝告捷,并献瓜、沙等十一州图籍。



至此,除凉州而外,陷于吐蕃近百年之久的河西地区复归唐朝。唐宣宗有感于义军的忠勇,下诏大力表彰。十一月,朝廷在沙州设置归义军,统领瓜、沙十一州,任命张义潮为归义军节度使、十一州观察使、检校礼部尚书,兼金吾大将军,张义潭作为人质留在长安,担任金吾卫大将军。


史书记载:“西尽伊吾,东接灵武;得地四千余里,户口百万之家;六郡山河,宛然而归”。这是个极为鼓舞人心的大事件,晚唐国力凋敝,哪有会想到汉家健儿依旧有如此弥天之勇,不靠外力和朝廷帮助,自行击败强敌,光复河山,使得四千里河西沃土,重为华夏王土,百万户热血子民,重为汉家儿郎。


然而,胜利也不是轻易得来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吐蕃作为一个强悍的帝国,依旧在疯狂反扑,张议潮必须继续奋斗,他组织了七千人的东征军,要彻底打通河西走廊,让中原与西域连为一体,恢复盛唐帝国的荣光。凉州原是唐朝河西节度使的驻所,辐射整个河陇地区,不拔除这个吐蕃据点,归义军的成果就可能毁于一旦。从公元858年开始,张义潮的部队东征凉州,由于人数不占优势,与吐蕃军队整整经历了三年的拉锯战。凉州集结了大批的吐蕃军队,而东征军总共才七千名士兵,凭着对大唐帝国的满腔忠诚,归义军人人舍生忘死,浴血奋战。



《张义潮变文》中记载:“汉家持刃如霜雪,虏骑天宽无处逃,头中锋矢陪垅土,血溅戎尸透战袄。”战士英勇如斯,战局也可以想象:“我军遂列乌云之阵,四面急攻,蕃贼糜狂,星分南北;汉军得势,押背便追。不过五十里之间,杀戮横尸遍野。”虽然只有七千之众,但其赫赫兵威,已震动寰宇。


公元866年,北庭、轮台等地相继被归义军攻克,断绝多时的丝绸之路再度畅通无阻。但当时的河西并不安全,南有吐蕃骚扰,北有回鹘窥视,归义军一刻也不能松懈,他们“朝朝秣马,曰曰练兵”,与强虏抗衡。根据《张义潮变文》的记载,吐谷浑进犯沙州,张义潮带兵抵抗,大获全胜,张义潮的部队追击一千多里,活捉了吐谷浑宰相,并将之斩首示众,凯旋之时,全军高唱《大阵乐》,举军大呼:大唐威武,皇帝万岁!声震山河,一如盛唐时的军威。


张议潮坐镇河西,屡败吐蕃、回鹘诸军,归义军兵锋所向,摧枯拉朽。同时,剽悍一时的吐蕃帝国也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在归义军的打击下,吐蕃内乱不休,自相残杀,拓跋怀光率领五百骑兵进入廓州,生擒吐蕃权臣论恐热,将之斩首示众,首级传送长安,吐蕃自是衰绝,不复与大唐争雄。在基本没有中央政府支援的情况下,归义军光复了整个河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