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以前,欧洲身居社会下层者的日常饮食既不经济也不健康。虽然白面包的消费量在1870年代之后逐渐增大,但直到20世纪初,大多数欧洲人用作日常主食的面包是用全麦粉加上裸麦或黑麦烘烤的、带有酸味、粗粝难咽的黑面包。这种面包和肉、乳酪、果酱或蜂蜜一起吃会更香一些,但在更多的情况下,黄油和猪油是主要的涂抹料。这些附加的油脂很重要,在当时欧洲肉食价格昂贵、肉类消耗量不高的情况下,能让以淀粉类为主的食物更像是一餐饭。 ![]() ![]() 工业化时代欧洲城市人口增加,以及社会中下层阶级对食用脂肪的大量需求,导致了人造黄油的出现。在1866年巴黎世界博览会上,法皇拿破仑三世下令招标“为军队和社会底层阶级提供黄油的代用品”。两年后,法国化学家伊波莱特·梅热穆耶发明了用牛油、脱脂牛奶和碳酸氢钠制造人造黄油的方法,并在法国和英国分别获得了专利。当时梅热穆耶认为这种黄油的主要成分包括牛油中的油酸(Oleic acid)以及原误认为存在的十七烷酸(Margaric acid,也叫珠光脂酸),因此将其发明命名为“奥利奥麦淇淋”(Oleomargarine),这个名字后来缩短变为“麦淇淋”(Margarine)。 ![]() ![]() 1870年,梅热穆耶在法国的普瓦希开办了一家生产人造黄油的小型工厂,但是还没有开工,法国就在普法战争中战败了。1871年,梅热穆耶以6万法郎的价格将人造黄油的配方卖给荷兰的于尔根公司(联合利华公司前身之一),同一年德国制药商贝内迪克特·克莱因在法兰克福开办了世界上首家人造黄油工厂。1873年,梅热穆耶在美国和德国也取得了人造黄油的专利权。 ![]() ![]() 最初的人造黄油是用牛油(tallow,图5。这里的牛油是指提炼过的牛脂肪,不是黄油butter的别称)和脱脂牛奶制造的,其价格是真正黄油的50%到70%左右,主要消费者是社会中下层阶级,被称为“穷人的黄油”。其产量从1874年的100吨增至1904年的23.8万吨,产量增加了2400倍。从1874年到1891年,世界上最大的人造黄油生产国是荷兰,从1891年至1940年,德国的人造黄油产量跃居世界第一,遥遥领先于排在其后面的荷兰、美国和英国。 ![]() ![]()
1903年,德国化学家威廉·诺曼(Wilhelm Normann)开发出用植物油制造人造黄油的工艺,方法是先将植物油加氢硬化、然后掺入少许牛奶和动物脂肪(主要是牛油,有时加入鲸油)。这种工艺出现后,人造黄油制造商对动物牛油的需求量骤然降低。1908年美国出口到欧洲的牛油为96000吨,1924年减少到45000吨,1934年之后跌至4500吨。 另一方面,作为人造黄油主要原料的植物油,最初是用欧洲出产的葵花籽油和菜籽油,后来被产量更高、价格更低廉的棕榈油、豆油及棉籽油取代。在20世纪初,德国的人造黄油主要以豆油为原料,而英国和荷兰人造黄油制造商以非洲棕榈油为原料。1911年,英国最大的人造黄油生产商——利华兄弟公司在比属刚果南方获得了75万公顷的土地,用于种植油棕榈树。而德国在1910年从亚洲和美国进口了8000吨豆油,1913年猛增至11万吨,主要是用于制造人造黄油。 一战期间,在英国政府的建议下,荷兰的于尔根公司和范德伯格公司在英国本土设立了人造黄油工厂,使用非洲棕榈油制造人造黄油,并供应给英国市场。这两家竞争对手在1927年合并组成联合人造黄油公司(Margarine Unie),并在两年后与利华兄弟公司合并,组成了英荷联合利华油脂公司(Unilev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