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活中的心理学:自我防御机制影响人格的发展

 HNYZL 2017-08-09

弗洛伊德认为,自我必须承担许多重要的任务,其中之一就是应付自我受到外界的人或者环境因素的威胁而引起强烈的焦虑和罪恶感。焦虑将无意识的激活一系列的防御机制,以某种歪曲现实的方式来保护自我,从而达到缓和或解除消除不安和痛苦的目的。

这样看来,人真的是一种善于自我保护的动物,当面对焦虑和不安时,运用这些防御机制为自己辩解。

自我防御机制有很多种,给大家介绍几种比较重要的做防御机制。

生活中的心理学:自我防御机制影响人格的发展

  • 否认:

不愿意承认某种痛苦的现实,就会无意识地加以否定,因为不承认似乎内心就不会感到痛苦。

比如一个人无法承接受自己亲人死亡的事实,他相信自己的亲人一定还会回来,甚至还像往常一样在吃饭的时候为他放一副碗筷。

否认使一个人对现实有一个逐步的接受过程,不至于由于承受不了突然降临的痛苦而崩溃,它是一种保护性质的正常的防御机制,就当它干扰了正常的行为时,才算是病态的防御机制。

生活中的心理学:自我防御机制影响人格的发展

  • 压抑:

将那些在意识层面所不能被接受的观念、情感或冲动压抑到无意识中去。一个人对不愿意接受的痛苦体验或创伤性事件的选择性遗忘就是压抑的表现。

比如,一个人无法面对自己高考失败的经历,就会将此事压抑到无意识中去,对此事绝口不提,就像从未发生过一样。

生活中的心理学:自我防御机制影响人格的发展

  • 合理化:

当面对自己无法接受的事实,无意识地用一种似乎游离,而事实上却站不住脚的理由,来为自己辩解。

比如有些家长对儿童进行身体虐待,当受到别人谴责的时候,他们会说这是“恨铁不成钢”或者说是“玉不琢不成器”。

合理化有两种表现,一种是酸葡萄心理,把得不到的东西说成是不好的。二是甜柠檬心理,当得不到葡萄而只有柠檬时,就说柠檬是甜的。

生活中的心理学:自我防御机制影响人格的发展

  • 移植:

无意识地将对某一对象的情绪意图和幻想转移到对另一个对象或替代物上,从而减轻自己的精神负担,取得心理上的安宁。

比如,一个孩子因为调皮在学校受到老师的批评,心里越想越不服气,越想越觉得自己没错,满腔愤怒无处发泄,于是回到家之后就会对自己的爸爸妈妈发火,这时候虽然对象变了,但是其内心冲动的性质没有发生改变。

生活中的心理学:自我防御机制影响人格的发展

  • 投射:

根据自身的需要和情绪的主观指向,把自己的意愿与动机归因于他人,认为自己身上存在的心理行为特征在他人身上也同样存在。

比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就是一种典型的投射,比如一个男生喜欢上了一个女生,但是害怕遭到女生的拒绝,所以不敢表白,只能把这种喜欢深深的放在心底。但是他有可能起哄说同班的某个男同学喜欢这个女生,在这里男生就把自己喜欢这个女生的愿望投射到了其他人身上。

生活中的心理学:自我防御机制影响人格的发展

  • 幽默:生活中的心理学:自我防御机制影响人格的发展

它是一种积极的精神防御机制形式,是较高级的适应方式之一。当一个人遇到挫折时,可以用幽默来化解困境,维持自己的心理平衡。

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有位脾气暴躁的夫人。一次,他在跟一群学生谈论学术问题时,先是听到叫骂声,随后妇人领一桶水过来,泼到他全身湿透,在场的学生都很尴尬,可是苏格拉底只是一笑,“我早知道,打雷之后,一定会下雨”。

我是小猫喵喵,欢迎关注,一起探讨更多心理学知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