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是李白2017-08-09 写在前面:整理《中国思想史》(作者:钱穆)笔记。因为是笔记,所以有些方面的的知识比较零散,只是从书中摘录出来,但不妨碍整个体系。也不会按照书上的目录来做更新。红色字体是自己所补充。 第一讲 西方思想的三大体系:宗教、科学、哲学、 春秋: 叔孙豹:《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有记:“豹闻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表明的思想是:人应该是活在其他人心里。而在西方,人应该活在上帝心里。中国人思想里,只有一个世界,即人生界。此时,孔子三岁婴孩时期。(说明孔子的思想不是凭空得来的) 子产:《左传》昭公七年,有记: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阳曰魄。古人不信人在生之前有一个灵魂存在,认为有肉体才有灵魂,此时对人生不做灵、肉分异的二元看法。看轻了人生前与死后,更看重人之生命实际的过程,换言之,就是看重了人生论,忽略了宇宙论。其名言为:天道愿,人道弥。时年孔子十七岁。(可对应上述,在孔子的少年与青年时代,当时的社会思想便是重人生实际问题) 孔子:其思想承续春秋思想。认为,人生在宇宙间的节制是命;个人在人生中的节制是礼;个人在人生与宇宙中的尽量自由是仁。而死生之际的推广,便是天人之际。孔门言仁必言孝,言礼必言葬与祭。活人对死人打交道是绝对无功利可图的,不图功利,才是人情之醇化,才见其为仁。 子产要探索到鬼神之由来及其情状,孔子则只就人之内心之情感方面着想,更不深究鬼神之情状,死生之际,天人之际,也如人与人相交般,只要自尽我心,自竭我情。 战国: 墨子:讲兼爱,其反面是别爱;主张无差别之爱,即“视人之父若其父”。 墨子从天的立场,天的标准来讲人道,主张兼爱。--------从宇宙论 孔子从人的立场,人的标准来讲人道,主张仁。-----------从人生界立论 在墨子看来,礼是生活中的一种奢侈,剥夺活人的生活资料来供奉死人是不可取的;其主张爱要平等无差别,但实际上,在外,为经济条件所限;在内,为自己的心情能量所限,不能平等加厚,只能平等减薄。(此句,说的更明白些,举个例子,就是不可能把路边一个乞丐当做父亲,但为了平等对待,可以把父亲当乞丐,这样就是所谓的平等。往好的方向去发展受各种条件的限制。) 扬朱:反对墨子,讲为我。孟子对其的评论:《孟子尽心》上: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扬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不归扬则归墨;扬朱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君无父,是禽兽也。 孟子:主张回复到孔子,主性善。儒家非宗教,但却带有宗教精神,此亦是种人文宗教。 庄子:庄子追求“艺术人生”。孔、孟、扬、墨,全偏在人生界,庄子却是偏向宇宙界。《庄子》中的神人,依然是一个人,只是其心智经过人生洗练,而仍想逃返自然的理想自然人。 儒家至孟子出现了两面: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此后的中国思想界,遇盛世积极,讲道德人生,崇尚孔孟之道;遇衰世消极,转求艺术人生,偏向庄老道家。 与庄子同时代的,有惠施。其不同在于: 庄子近似孔子,思想从实际人生之体验中来; 惠施近似墨子,从思辨理论上来; 惠施在当时以辩者见称,被后世称为名家。从思想脉络看,先秦名家,是从墨学演变而来。 荀子:主张重回孔子,主性恶。 荀卿在当时思想的贡献上,不在于其提出了性恶论,而在其对其他各派反儒家思想能施以有力之抨击。孔孟言礼,主张从人类相互间的爱与敬出发,荀子则改从人类经济生活之利害上出发,所以,孔孟言礼,是对人的;荀子言礼,则转成对物,是一种手段。其言礼很具体,说,礼包含人生种种之欲,对此后中国经济思想尤其是有关政治实际实施措施方面有很大影响。(此关注礼的经济条件,恰是对墨家的回应、墨家所主张的无差别的爱不能实施是因为无法突破经济的限制) 在荀子之意,惟知通统治者,才配治历史,法先王,来创法定制。 其次,知不能通其类,则仅能法后王,遵法守制,奉行政令。 再其次,知识分子当劳与衣食生事。 荀子之理论,思想上转为法家,见之实际政治,则为丽思相秦,焚书坑儒,禁人以古非今。 老子:《老子》是战国晚期一书,不仅在《论语》后,还应在《庄子》后。 老子思想,最尚自然,但也是最功利的;最宽慈,但也最打算。其竭力主张道法自然,尊道贵德,从而达于天人合一的境界。但因其太过精打细算,精细剩余博大。其心智表现最深沉又最简约。此后的黄老之学,演变成权谋术数,阴险狠毒也是自然的。(老子与《老子》一书要区分开。其人也许在前,成书在后。) 以上是秦汉以前各家学派的思想,只是做了一个简单的梳理。若要更深层次的理解为何会有此变化,可以去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任何思想的产生都要依托在一定的现实环境上,与当时的经济、政治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