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字逸少,祖籍琅牙(山东临沂)人,后迁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出身于东晋士族之家,父亲王旷时任淮南太守,从父王导位居当朝司徒。东晋王朝南迁首先由封疆大吏淮南太守王旷提出,而取得帝位的司马睿又主要依靠王导的三公位置号召朝臣拥戴。因此时人歌曰:王与马,共天下。以此说明王氏家族地位的显赫和无上的权势。而王氏家族后起之秀王羲之则以书法宗师地位稳坐东晋书法第一把交椅,成为后人无法逾越的书法高峰,赢得千古书圣盛名。
高贵出身 师从姨母
前人把晋朝书法之工比为盛唐之诗、两宋之词、蒙元之曲,皆为一代文化之绝。早在三国时代,北魏钟繇就已悉心研究前人书法艺术,用笔十分讲究,楷书瘦劲挺拔,成就很高。王羲之从父王导好学钟繇书体,东晋政权仓惶南渡之日,王导犹怀惴钟尚书《宣示帖》衣带过江。王导擅行草,王旷也擅行书。王羲之自幼志向不凡,痴迷书法,得到父辈书家的悉心指导。
王羲之具体学书时间应当在7岁启蒙之时,7岁边识字边习书是中国封建教育的千年沿习。王的启蒙教师是历史上有名的书法女圣卫夫人,据《王氏宗谱》考定卫夫人是王羲之姨母,卫氏与王旷“世为中表”。卫夫人书法功力深厚,水平很高。唐代誉卫夫人书法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沼浮霞”。卫夫人既书承东汉蔡邕笔法,又摹追三国钟繇楷书,潜心研习,终于创造出女性书法家优美流畅的特有风格。卫夫人和友人通信中道出自己高足学书可喜成绩:“弟子逸少,甚能学卫真书,咄咄逼人,笔势洞精,字体臻美”。当十多岁的王羲之少年持重地研读父亲珍藏的《笔论》,父母都认为他看不懂,长大再学也不迟。而王羲之答道:“学字如走路,不走怎么进步?长大再学就晚了。”
自幼由卫夫人手把手教习书法的王羲之随着年龄的增长,书艺大进。据晋人记述王羲之叔父的话说:“余兄之子王羲之……,始年十六,学艺之外,书画过目便能。”王羲之晚年谈到书学历程亦称“予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就在自己肯定自己书法成就时,又渡江北游,见到了前代许多艺术大师作品,始知“将谓大能”实际上是坐井观天,对自己肯定得太早。书圣明白了自己错误认识后,以博大胸怀广纳篆隶,博采众长;遍临碑帖,推陈出新;熔古锻今,心摹手追;磨砺笔下书体,自创一家风格。积土成山,终于耸起一座俯瞰古今的书法艺术高峰。
王羲之敢于突破前人束缚,师从卫夫人日久,觉得业师书法功力不足,缺少气势,难穷书法之妙,不能尽兴发挥。遂对李斯、蔡邕、钟繇、张芝历代名师书帖兼收并蓄,熔于一炉,“增减骨肉”,强化“润色”,创造出不拘一格的独家书体。后人曾把王羲之与钟、张书法相为比较,结论是与豪放恣肆张芝相比,王羲之稳重有余;与楷书之宗钟繇相比王又显得恣意奔放。
震古烁今的《兰亭集序》为王羲之书法之集大成,全篇28行324个字,从笔势到结体,起伏浩荡、气势磅礴、神态飞扬、万千变化、淋漓酣畅、汪洋恣肆。奔放无羁又严谨一体,清俊秀丽又遒劲自然。同一个字,各出其貌。尤其是20个“之”字、7个“不”字、6个“一”字、5个“所”字、3个“足”字,绝不苟同一体,书法功力炉火纯青。唐代帝王书法家李世民称《兰亭集序》点缀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李世民放下九五之尊架子,长期小学生般伏案临摹《兰亭集序》书帖,终于在离世前三年,呕心沥血地写出一碑与《兰亭集序》相媲美的《晋祠铭》,其笔力之功,布局之美轰动朝野。时人称“南有《兰亭序》北有《晋祠铭》”。
预想字形 意在笔前
王羲之书法理论造诣之深,使历史上许多大书法家难于比肩,望尘莫及。一个书法家只能写出一笔好字,不能阐述书法理论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个写字匠人。王羲之在长期书法实践中写出系列书法论文如《题卫夫人笔阵图后》、《笔势论》、《用笔赋》等。作者认为写字如行军布阵,书家如运筹帷幄将军。因此王羲之十分重视书法创意:“歇书之时,要先研磨,凝神沉思,预想字势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书。”对于笔力,王羲之认为“笔者,刀削也。落笔混成,无使毫露浮怯。”人们一般只知王右军之笔千变万化,似得神力相助,而不知右军之书论“入木三分”之说也。
书意这一概念,不是以文字为载体传述的语意,而是书法作者的人格、性情、意象、情调在书法作品上的表现。因此书法作者人格高下、性情刚柔、意象深浅、情调雅俗必然表现在其书法作品的字里行间。王羲之所说“须得书意转深,点画之间皆有意”的意乃主观意识,虽为潜移抽象之说,但是通过字体传出,却变得客观具体,变得“点画之间皆有意”,作品才韵味丛生,气象万千。
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书论异常精彩,请看“夫纸者,阵也;笔者,稍也;墨者,鍪甲也;水砚者,城池也;心意者,将军也;本领者,副将也;结构者,谋略也;扬笔者,吉凶也;出入者,号令也;屈折者,杀戮也。”真不愧为右军将军,把一纸书法创作当成一场军事战争的策划实施,思想深度不可谓不严肃得令人肃然起敬、望而生威!王羲之认为:“若一点失所,若美人之少一目;一划失所,如壮士之折一臂。”故“每作一点,皆肯管棹之,令其锋开,自然劲健矣!”是字是点,皆应力求通变,随其意态,以成“万点异类”、字字别意之美感。章法布局上,王又认为无论字体姿态如何变化,都要精神贯注、筋脉相连、气血畅通,才能使作品产生意境和情趣。号称“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从“永”字一直到“文”字,可谓通篇一气呵成,笔笔相间,字字相永,若断若连,似江似流,为千古行书布局之典范。
由于勤于思考、善于总结,精通隶、楷、行、草之中又创作了系列书法理论。书法集阳刚之雄与阴柔之美,“飘若浮云,矫若游龙”,王羲之书帖成为“古今之冠”。自东晋至当代,不知影响造就了多少有成就的书法家。诚如书圣的蒙师卫夫人当年所言:“日后这孩子必得盛誉,我的书名恐怕要被他掩盖下去了”。岂止卫夫人的区区书名,古往今来,在千千万万书法家队伍里,又有谁能越过书圣之身而成为这支艺术大军的前导。
字奇人杰 龙跃天门
2000多年前春秋战国年代,越王即在现在的浙江绍兴建都,汉时置都稽州,晋称会稽,隋称吴州,唐称越州,南宋时始称绍兴府。绍兴名人辈出,位于绍兴西南15公里处幽静秀美兰渚山,即为当年王羲之为首42人列坐之兰亭所在。42人中有26人赋诗41首,由此汇成“兰亭集”诗集,王羲之为之作序并书,而使《兰亭集序》名传千古。
相传东晋时代,会稽山阴某道士异想天开,想让王羲之给抄写一本《道德经》为镇观之宝。其时一般名士求得王羲之一纸一字即为荣幸,道德经》为道教始祖老子所著,号称五千言,书写全本《道德经》谈何容易。道士知道王羲之不会轻易答应,苦思良久,听说王生性爱鹅,从鹅的曲颈高歌和划水姿态领悟运笔之作势。于是山阴道士精心喂养一群白鹅,把鹅赶到王羲之必经之路放牧。王羲之见大群白鹅,果然如醉如痴,求道士卖给他。道士趁机提出如为道观写一部《道德经》,即以群鹅相赠。王羲之欣然从命,数日后向道士捧上写好的《道德经》,领回一群美丽的白鹅。
更有一位贫妇,每日背着一捆六角竹扇沿街叫卖为生,王羲之为老妇人在每柄扇面题上5字,要老妇人口称“王右军题扇,非百文不卖”。老妇人依嘱叫卖,居然引动士人争购。
南朝梁武帝是一位在位48年、学识渊博、文武全能的杰出帝王。梁武帝认为王羲之书法乃书中至宝,非常生动地形容王的书法“字势雄逸,如龙跃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在战乱频仍的南北朝,享尽人间富贵的梁武帝如此盛赞前朝王右军书品,可谓独具慧眼的帝中之杰。
与“天下第一行书”结枕而眠的唐朝开国之君唐太宗探知《兰亭集序》真迹在一个名叫辩才的僧人手中,立即诏命远居越州僧人进京。三番五次索求不成后,命一智谋萧生,先与辩才深交,后将真本盗出。堂堂拥有万里江山的帝王以此不光彩手段求取王羲之书法真迹,足见《兰亭集序》在唐代已是不可多得的人间瑰宝。唐太宗与《兰亭集序》日夜相伴,死前将此绝世珍品携在手边,使书圣遗作成为陪葬祭品,侧面亦可见唐太宗钟爱“兰亭”之深。
风流乾隆亦视王羲之书法为世间珍稀,曾将王羲之《快雪晴帖》、《中秋帖》、王洵《伯远帖》合称为“三希墨宝”,特建“三希堂”珍藏。今人所见市面流行印刷体“三希堂”书画即名源于此。
王羲之作《兰亭集序》时63岁,虽然年过花甲,诗文友好相聚于山水胜境却兴致很高。酒酣耳热之际,在蚕丝茧纸之上用鼠须毛笔写成情文并茂、书艺高超之《兰亭集序》,令千秋万代读书士子观之如日月行天,蛟龙出海,笔势奇妙叹为观止。
王羲之不独自己享有盛名,其妻郗氏和7个儿子个个写得一手好字。王献之、王凝之都是历史上名气很大的书法家。小儿子王献之还有“破体”之创新,被后代称为书法“小圣”,与其父并称“二王”。而王羲之还有600多封书信,数百首诗歌传世,其中书信纵论国事,阐述人生,情词恳切,议论中肯。在中国文学史上,亦占有一席之地。
【作者:寻吟子
2007.08.26 11:15
于寻吟阁】
王羲之画像
王羲之雕像
位于浙江绍兴嵊州的王羲之故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