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髎穴位位置下髎穴位于骶部,在第四骶后孔中,约当白环俞与骶正中线之中点。 下髎穴的准确位置图 取穴方法俯卧取穴,下髎穴位于人体的骶部,当中髎穴下内方,适对第4骶后孔处。 解剖位置在臀大肌起始部;有臀下动、静脉分支;当第四骶神经后支通过处。 下髎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骶棘肌、第四骶后孔。有臀下动、静脉分支。为第四骶神经后支通过处。皮肤由第一、二、三骶神经后孔与相应的骶前孔基本上在一个平面上。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臀大肌→竖脊肌。 布有第四骶神经后支和臀下动、静脉分支。 下髎穴的作用下髎穴意义:膀胱经的地部经水由此从体表流入体内。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循本穴的地部孔隙由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 功能作用:疏导水液,健脾除湿,补益下焦,强腰利湿,下髎穴有理下焦,强腰膝的作用。 主治疾病下髎穴主治二阴、少腹疾患:如腹痛、肠鸣、泄痢、尿血、尿闭、淋证、月经不调、痛经、阴中痒痛、带下、腰骶痛等[9]。 现代又多用下髎穴治疗睾丸炎、卵巢炎、盆腔炎、子宫内膜炎、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等[9]。 下髎穴主治少腹疼痛,肠鸣泄痢、大便下血,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疝痛、阴痒、腰骶痛、下肢瘫痪;以及坐骨神经痛等[10]。 穴位配伍下髎穴配气海穴治腹痛。 下髎穴配风市穴、昆仑穴,有祛风除湿,通络止痛的作用,主治腰痛,下肢痿痹。 下髎穴配筑宾穴、太溪穴,有补肾调经,和血止血的作用,主治痛经崩漏。 刺灸法治法:寒则通之灸之或点刺出血,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针刺方法直刺0.8~1寸,局部酸胀,有麻电感向外生殖器放散。 艾灸方法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注意:上、次、中、下髎四穴的主治病证基本相同,其功用为通行水液,在治病取穴时当按不同情形对证取穴。以上四穴中上髎穴调节的经水量大,用时当为体表大寒或体内大热之状,而下髎调节的经水量最小,用时当为体表微寒或体内微热之状。其余类推。 下髎穴解析下,与上三髎穴相对所处为下也。髎,孔隙也。下中髎穴名意指膀胱经的地部经水由此从体表流入体内。本穴物质为膀胱经上部经脉下行的地部水液,至本穴后,由本穴的地部孔隙从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故名。 下髎为经穴名(Xialiao)。出《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属足太阳膀胱经。下为上之对,髎即骨隙,四对骶后孔为八髎穴所在,本穴位居最下,故名下髎。 文献摘要《针灸甲乙经》:肠鸣泄注。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腰痛不得转侧。 《类经图翼》:女子淋浊不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