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蓑烟雨任平生: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跟着诗词去旅行NO.126《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海西洞庭楠书房 2017-08-09

成长路上,有诗,也有远方!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来自亲子营

16:31

▾点上方绿标即可免费收听第126期节目 ▾

欢迎加入《暑期小学霸训练营》

声律启蒙已更新至22集、

成语故事已更新到60集、

必背古诗词已更新至110集、

新增《红楼梦》少儿版领读全集(三十七回)、

新增1130节暑期奥数集训课程


请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加入


点以下列表,收听往期节目

《带上孩子,跟着唐诗去旅行》第一辑大合集(NO.1-NO.30)

《带上孩子,跟着唐诗去旅行》第二辑大合集(NO.31-NO.60)

《带上孩子,跟着唐诗去旅行》第三辑大合集(NO.61-NO.90)

《带上孩子,跟着唐诗去旅行》第四辑大合集 (NO.91-NO.120)

凌寒绽放,俏色夺目!|跟着诗词去旅行NO.121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当包拯遇上王安石,到底谁会占上风?|跟着诗词去旅行NO.122《登飞来峰》

最美不过江南春|跟着诗词去旅行NO.123《江南春》

立秋:风吹一片叶,万物已惊秋|跟着诗词去旅行NO.124《秋夕》

以“骂名”得中进士的愤怒青年龚自珍|跟着诗词去旅行NO.125《已亥杂诗》

为了方便大家听取往期《《带上孩子,跟着诗词去旅行》》节目,我们专门制作了节目合集,请在本公众号回复合集,即可获取(不是评论区)。

今天,夏萌姐姐与大家一同分享宋代大文豪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轼(宋)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宋代文学家。这是一个全能型的文化巨人,也是一个活得精彩的真心英雄。在近一千年的时空当中,感染、感动着他身边周围、生前身后无数的人。

苏轼曾经创造了北宋科举考试历史上的“最高分”,拥有了“全民偶像”的殊荣;他曾经青云直上、指点江山,也曾经几起几落、生死未卜。四十五岁被贬黄州,五十九岁被贬惠州,六十二岁被贬儋州,他的经历中似乎多了几分坎坷与折磨,但是恰恰是这样的苦难经历,造就了他独特而鲜明的魅力。

北宋元丰二年(1079)正在湖州任太守的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下狱,几经审讯,险些丧命,后被贬到长江边上一个穷苦的小镇----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初到黄州,生活困顿,苏轼就向太守徐君猷申请了城东缓坡上的一块废地,带领全家开始了垦荒种粮大生产,并给自己取了一个名字——东坡居士。黄州虽是贫瘠的小镇,但是万缕闲情、优美风光,加上苏轼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混合成强大的魅力,使他依然活得很诗意。他在这里,煮“东坡羹”,做“东坡肉”,酿“东坡酒”,撰“东坡长短句”。从此,东坡居士名扬天下,民间甚至有不少人只知苏东坡而不知苏轼。

到达黄州的第三年,因为城东的那块地产量不高,苏轼就打算和朋友一起,再去沙湖买块田地。哪知走到半路,突然天降大雨。由于雨具都已先被拿走,同行之人举步艰难、十分狼狈。苏东坡却悠哉游哉,一边行走一边吟诗: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词中描叙的是这次途中遇雨的经历。难得的是,独具会心的苏轼却从这平常之事中悟得了一番人生哲理。于是,平常之事在他的妙笔之下便具有了不平常的意义。

从这首词的序言所描述的情况看, 这场雨来势不小, 但是,苏轼以“莫”字领起,用十分藐视的笔调来开端,既劝勉同道,也自我激励。“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不必去理会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穿林打叶”用极富力量的动词来形容大雨的席天卷地;“莫听”、“何妨”却给人以意态潇洒、悠然信步之感,态度安详,情怀豪迈。尽管风雨骤至,穿林打叶,逼人而来,但作者却照样吟啸徐行。——这是苏轼在沙湖道中的漫步,也是在坎坷的人生旅程中的漫游。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我们看到沙湖道中遇雨的苏轼形象:他手拄竹杖,脚穿草鞋,健步如初,轻便胜过骑马。这简直就是作者惨遭“乌台诗案”恶运、流放黄州一隅的自画像。其中“谁怕”二字以反问语气,既是对眼前风雨的藐视,又是对人生厄运的断喝! 而“一蓑烟雨任平生”则更为精采,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使一个终年在风雨泥泞的险径上跋涉而泰然处之、悠然自得的苏轼形象跃然纸上。

上阙着重写在雨中冒雨徐行时的景物及感想,下阙则写雨过天晴,以景抒情。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此时尚在春寒之际,料峭的春风伴着雨丝使衣湿未干的作者酒意渐消,凉意陡生。不过,毕竟只是“微冷”。而且,雨过天晴,一抹夕阳已将阴云驱散,一夕晚照向人间送来温暖和光芒。

至此,作者挥洒出词的最后三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萧瑟处”,指来时遇雨之处。作者满怀豪情感慨,回望先前沐风栉雨的地方,既无狂风暴雨,也无丽日晴天——随着云雾消散,暮色降临,夕阳已挟带着灿烂的余辉悄然隐没。仿佛一切都已发生过了,又仿佛一切都没有发生。这时留在苏轼内心的除了安适恬静以外,只有饱经风雨后、安然无恙的欢欣。

朋友们,苏轼的一生不是在浅吟低唱中形成,而是在惊涛骇浪里铸就的。尽管此时被贬黄州,他却毫不沮丧,始终保持着通达、豪放、乐观的人生态度,一任风侵雨袭,山呼海啸。这首《定风波》就是对他迥异于流俗的人生态度的真实写照,同时也启迪大家:只要胸怀开朗,意志坚定,充满自信,无论遭遇什么风波,都可视若等闲,浑不在意。

最后,让我们一起再来诵读这首词吧。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作者=苏轼(宋)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第126期


-诗词译文-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

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

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

只有我不这么觉得。

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要害怕树林中风雨的声音,

何妨放开喉咙吟唱从容而行。

拄竹杖曳草鞋轻便胜过骑马,

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么可怕?

披一蓑衣任凭湖海中度平生。


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意吹醒,

身上略略微微感到一些寒冷,

看山头上斜阳已露出了笑脸,

回首来程风雨潇潇的情景,

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重点字词解释-


⑴定风波:词牌名。

⑵沙湖:在今湖北黄冈东南三十里,又名螺丝店。

⑶狼狈:进退皆难的困顿窘迫之状。

⑷已而:过了一会儿。

⑸穿林打叶声:指大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⑹吟啸:放声吟咏。

⑺芒鞋:草鞋。

⑻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一蓑(suō):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

⑼料峭:微寒的样子。

⑽斜照:偏西的阳光。

⑾向来:方才。萧瑟:风雨吹打树叶声。

⑿也无风雨也无晴:意谓既不怕雨,也不喜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