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脘穴位位置下脘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2寸。 下脘穴的准确位置图 取穴方法下脘穴位于上腹部,脐中上2寸,前正中线上,仰卧取穴。 仰卧取穴,下脘穴位于腹正中线,脐上2寸。 解剖位置在腹白线上,深部为横结肠;有腹壁上、下动、静脉交界处的分支;布有第八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下脘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浅层主要布有第九胸神经前支的前皮支和腹壁浅静脉的属支。深层有第九胸神经前支的分支。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 布有第八肋间神经前皮支和腹壁下动、静脉。 下脘穴的作用下脘穴意义:任脉的上部经水在此向下而行。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循任脉下行。 特异性:足太阴、任脉之会 功效作用:疏导水湿,下脘穴有健脾和胃,消积化滞的作用。 主治疾病治腹坚硬胀,食谷不化,痞块连脐上;呕逆,泄泻;虚肿,日渐消瘦。胃炎,胃溃疡,胃痉挛,胃扩张,肠炎。 下脘穴主要用于脾胃疾患:如胃痛、胃扩张、胃痉挛、胃下垂、消化不良、急慢性胃炎、肠炎、痢疾、腹中痞块等。 下脘穴主治胃痛,腹胀,呕吐,反胃,肠鸣,泄泻,以及消化不良,急、慢性胃炎。 穴位配伍下脘穴配天枢穴、气海穴、关元穴、足三里穴(针灸并用)治急性菌痢。 下脘穴配中脘、内关、足三里治胃炎,消化不良。 下脘穴配梁门穴治消化道溃疡。 下脘穴配关元穴治大便带血。 下脘穴配陷谷穴,有行气和胃的作用,主治肠鸣,食谷不化。 下脘穴配中脘穴,有和中健胃,活血化瘀的作用,主治腹坚硬胀,痞块。 下脘穴配足三里穴,有行气降气,宽中醒脾的作用。主治食饮不化,入腹还出。 刺灸法治法:寒则通之或灸之或循经向下推按,热则水针或泻针出气。 针刺方法一般直刺0.5~1.0寸,孕妇慎用。 直刺1~1.5寸。 艾灸方法艾炷灸5~7壮;或艾条灸10~20分钟。 下脘穴解析下脘为经穴名(Xiàwǎn CV10)。出《黄帝内经灵枢·四时气》。《脉经》名下管。别名幽门。属任脉。下脘是足太阴脾经、任脉的交会穴。下即下方,脘即胃脘,此穴当胃脘之下部,故名下脘。 下脘。下,下部也。脘,空腔,空管也。该穴名意指任脉的上部经水在此向下而行。本穴物质为任脉上部经脉下行而至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则继续循脉而下行,如同流向下部的巨大空腔,故名。下管名意与下脘同。 足太阴任脉之会。本穴物质为胸腹上部下行而至的地部经水,它包括任脉的冷降之液,包括脾经的冷降之液,故为足太阴任脉之会。 附注:足太阴、任脉之会。 文献摘要《针灸甲乙经》:足太阴、任脉之会。 《外台秘要》:引孕妇不可灸。 《针灸聚英》:穴当胃下口,小肠上口,水谷于是入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