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息穴位位置标准定位:颅息穴在头部,当角孙至翳风之间,沿耳轮连线的上、中三分之一的交点处。 颅息穴的准确位置图 颅息穴怎么找正坐或侧伏位,于耳后发际,当瘈脉与角孙沿耳轮连线的中点处取穴。 颅息穴位于头部,角孙与翳风沿耳轮弧形连线的上1/3与下2/3的交点处。 坐位或侧伏坐位。可见耳后有一凸起高骨,即耳后乳突,在其前上缘,按压有酸痛感处即为此穴。 穴位解剖有耳后动、静脉;布有耳大神经和枕大神经的吻合支。 颅息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枕额肌。有耳后动、静脉。为耳大神经和枕小神经分布处。皮肤由耳大神经分布。皮内含有大量有毛囊、汗腺和皮脂腺。皮肤筋膜由致密的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构成,其内除上述皮神经外还有耳后动、静脉经过,针由皮肤、皮下筋膜刺入枕额肌的肌腹,该肌腹由面神经的耳后支支配。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耳后肌。 布有耳大神经和耳小神经的吻合支,并有耳后动、静脉通过。 颅息穴的作用颅息穴意义:三焦经的天部之气在此收引冷降。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凉湿水气。 运行规律:散热冷降后下传瘈脉穴。 颅息穴功效颅息穴有清热散风,开窍镇惊,清热降浊,通窍聪耳,泄热镇惊作用。 主治病症颅息穴主要用于耳、目和神志疾患等:如头痛、耳鸣、耳聋、耳痛、目视不明、视网膜炎;小儿惊痫、瘈疭、呕吐涎沫、喘息等。 颅息穴主治头痛、耳鸣、耳聋、惊痫、抽搐等。 头面五官科疾病:耳鸣耳聋,耳肿流脓,中耳炎,头痛,视网膜出血。 神经系统疾病:小儿惊风,瘈疭,呕吐涎沫。 呼吸系统疾病:喘息哮喘。 其他疾病:身热,胁肋痛不得转侧。 配伍应用颅息穴配太冲穴治小儿惊痫、呕吐涎沫、瘈疭; 颅息穴配天冲穴、脑空穴、风池穴、太阳穴治偏头痛、头风病。 颅息穴配风池穴、外关穴、太阳穴、足临泣穴治偏头痛。 颅息穴配翳风穴、耳门穴、听宫穴、听会穴治一切耳病。 颅息穴配风池穴、角孙穴、太阳穴、合谷穴治视网膜出血。 颅息穴配听宫穴、听会穴、中渚穴,有开窍聪耳的作用,主治耳鸣,耳聋。 颅息穴配角孙穴、头维穴、太阳穴,有行气活血止痛的作用,主治偏头痛。 颅息穴配人中穴、中冲穴、合谷穴,有泄热镇惊的作用,主治小儿惊痫。 刺灸法治法:寒则点刺出血或先泻后补或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针刺方法一般沿皮刺0.3~0.5寸,或三棱针点刺出血。 沿皮平刺0.3-0.5寸,局部酸胀。 艾灸方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颅息穴解析颅息为经穴名(Lúxī TE19)。出《针灸甲乙经》。别名颅囟。属手少阳三焦经。颅即头颅,息即安宁,此穴在头颅部,可安脑宁神,故名颅息。 颅息。颅,头盖骨也、肾主之水也,此指天部的冷降水气。息,停息也。该穴名意指三焦经的天部之气在此收引冷降。本穴物质为角孙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其变化为进一步的散热冷降,如风停气止之状,故名。 颅骢。颅,头盖骨也、肾主之水也,此指天部的冷降水气。骢,同囟,囟为连合胎儿或新生儿颅顶各骨间的膜质部,亦即间隙也。颅骢名意指天部的水湿之气在本穴由天之上部降至天之下部。理同颅息名解。 文献摘要《针灸甲乙经》:身热痛,胸胁痛不可反侧,颅息主之。 《针灸大成》:主耳鸣痛,喘息,小儿呕吐涎沫,瘈疭发痫。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身热头重,胁痛不得转侧。 《备急千金要方》:主小儿痫喘不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