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家农村作坊,传承了200年的土法榨油仍在继续!

 独树逸 2017-08-09

近日,一名网友图文并茂发帖:“一间陈旧木房、古老磨道、笨拙甑子、蒸菜籽、压榨出油------”遵义市虾子镇这处土法榨已历经7代人200年,当前仍在继续着,太罕见了!7月25日,贵州都市报记者进行了探访。

传承200年的土法榨油

当天早上,记者赶赴虾子镇兰生村合兴村民组,找到了这处土法榨油坊,还未靠近油坊,10多远就能闻到一股菜籽油的香味。一间约200平方米的陈旧木房里,一个灶台、一个碾盘、一个笨拙的甑子、一根硕大的榨槽木、一个悬空的油锤,是这间榨油作坊的全部“家当”。

油坊主人是38岁的杨秀彬,是当地村民。杨秀彬说,榨油是一门古老的民间工艺,他家是家世代榨油,截今天经历了7代人,已有近200年历史了。

“父亲是这一带很有名榨油师傅,村民们都喜欢买我家的油,我还不7岁,便跟着父亲学习榨油技术。”杨秀彬笑着称,当前,他自己的榨油技术已不错。

上世纪90年代初,祖辈传承榨油坊、设备被一次爆发的山洪冲毁了,同时,那个年代,同村很多年轻人均外出打工,自动化的榨油机已有了销售,土法榨油坊的生意很惨淡,为此,杨秀彬也没心思重建榨油坊,也外出打工。

2012年,杨秀彬在炒菜时,感觉购买的菜油有质量问题,只得倒掉。“我孩童时,每天端着一碗饭就往油坊里跑,爷爷舀一勺子油倒在饭里,再加点盐,吃起饭来真香。”杨秀彬说,他便决心返回家里,把一间约建60多年的老木房进行修缮,自制了榨油设备,重新开启土法榨油坊。

掌握好榨油三大工序

记者走进榨油坊,见证了杨秀彬土法榨油的工艺。

杨秀彬说,土法榨油从筛籽、碾籽、磨粉、蒸粉或慢火炒、踩饼、上榨、插楔、压榨到接油等环节,使用的都是纯手工,需要体力和技术,才能榨出好品质油来。

“这八道工序中,关键要把握好三大工序,即石磨碾筛粉要细、水蒸或慢火锅炒火候合适、木榨及时功夫到位。”杨秀彬解释到,首先,在锅里炒菜籽,保持小火,勤翻炒,炒制到能闻到菜籽的香味,就可出锅,需2至3小时,若炒至过时了,榨出的油有一股糊焦味;火候不到,菜油腥味很重。

碾粉是最耽误时间,碾好一槽需7至8小时,将菜籽粉碾成糍粑一样的泥,有了粘性那才合适。“碾粉中,人需拿着一把木长勺翻槽内的菜籽粉,让碾滚均匀碾压。”杨秀彬说,这工序看似手上活,其实很累人。

随即,用木木甑子来蒸,像蒸饭一样的蒸菜籽泥,没蒸熟透出油少,蒸过了伤水了,油品质就差了,每隔10余分钟就起盖查看。

记者现场看到,蒸好一甑子菜籽泥出锅了,杨秀彬拿出油铁圈放在地上,并在铁圈内铺上一层稻草,一人快速地舀出菜籽泥倒在稻草上,另一人迅速地包好,用脚踩紧成油饼,放入榨油槽里,“必须快速地完成,若待菜籽泥冷却了,打不出油了。”杨秀彬边忙着边解释。

随后,往木榨里塞满木块,便开始抡锤敲打,将一根根木楔敲入由数十根方形硬木排列成的方阵中,接着又使约100斤重的吊撞木撞击。随着阵阵清脆的撞击声,在尖桩的挤压下,油槽里的“油饼”便流出一缕缕金黄色的菜油,顺着木槽滴入油盆中,顷刻间,作坊里便油香四溢。

坚守是为了更好的传承

“从事一天榨油,常累得腰酸腿疼。”杨秀彬苦笑着说。

据介绍,每榨一次油,至少需3人才能完成,杨秀彬的帮手多是年迈的父母,每天能榨出40斤菜油。

杨秀彬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收购品质较好的菜籽需4元钱一斤,10斤菜籽榨出2.3斤油,现市场价油50元一斤,除去了一些成本,只赚到了一点辛苦钱。

记者了解到,目前,杨秀彬还在仿效祖辈沿袭下来的习俗,当地村民自拿菜籽,他来帮助榨油,只收取十分之一的油作辛苦加工费,这更赚不到钱。

在杨秀彬看来, 他和父母亲的辛苦,换来的则是味道清香而纯的油质,更得到当地人们的认可,这土法榨油工艺他想坚守下去,并转授给自己孩子,一直延续下去。

记者走访了解到,在遵义市境内,已极少有这样原生态纯手工的传统榨油坊。“我欲将土法榨油坊技艺申报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杨秀彬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