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思潮 笔意 | 明 董其昌「 吕仙诗卷」墨迹【相传北宋熙寧(1068-1077)中,吕洞宾前往拜访湖州东林山的沉东老,饮醉后以石榴皮书此诗於壁上,七年后苏軾前往拜访,沉东老虽已故三年,仍和诗三首以记之。此吕仙诗在明末时尚有拓本流传,董其昌认為很接近怀素风格,因而选择以怀素大草风格书写此作。(澄思潮 本篇图文来自台北故宫)】 澄思潮 笔意 | 明 董其昌「 吕仙诗卷」墨迹【本卷未署年,行笔已不同於早年之轻灵,也较中岁〈书杜律〉的更加浑圆,且加入更多的转折变化,显然已经将怀素笔法自然地融於本色之中,应為其晚年之作。(澄思潮 本篇图文来自台北故宫)】 澄思潮 笔意 | 明 董其昌「 吕仙诗卷」墨迹【释文:西邻已富忧不足,东老虽贫乐有余。白酒酿成因好客,黄金散尽为收书。】 澄思潮 笔意 | 明 董其昌「 吕仙诗卷」墨迹【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闵行区马桥)人,明代书画家。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卒后谥“文敏”。】 澄思潮 笔意 | 明 董其昌「 吕仙诗卷」墨迹【董其昌擅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黄公望、倪瓒,笔致清秀中和,恬静疏旷;用墨明洁隽朗,温敦淡荡;青绿设色,古朴典雅。以佛家禅宗喻画,倡“南北宗”论,为“华亭画派”杰出代表,兼有“颜骨赵姿”之美。其画及画论对明末清初画坛影响甚大。书法出入晋唐,自成一格,能诗文。】 澄思潮 笔意 | 明 董其昌「 吕仙诗卷」墨迹 澄思潮 笔意 | 明 董其昌「 吕仙诗卷」墨迹【诗后书:“此为吕祖(洞宾)诗,以桦皮书东老(沈思,号东老,宋朝人。《侯鲭录》有东老遇吕仙故事)壁者。拓本流传人间,颇类醉素。老杜(甫)《饮中八仙》有张长史(旭)。长史癫,怀素醉,皆神仙中人也。当素师豁然大悟(唐陆羽《怀素别传》有怀素与邬彤、颜真卿论书而得顿悟故事) 时,与吕祖见钟离(权)后境界何别?其昌书。”】 澄思潮 笔意 | 明 董其昌「 吕仙诗卷」墨迹 澄思潮 笔意 | 明 董其昌「 吕仙诗卷」墨迹 澄思潮 笔意 | 明 董其昌「 吕仙诗卷」墨迹 澄思潮 笔意 | 明 董其昌「 吕仙诗卷」墨迹 澄思潮 笔意 | 明 董其昌「 吕仙诗卷」墨迹 澄思潮 笔意 | 明 董其昌「 吕仙诗卷」墨迹 澄思潮 笔意 | 明 董其昌「 吕仙诗卷」墨迹 澄思潮 笔意 | 明 董其昌「 吕仙诗卷」墨迹 澄思潮 笔意 | 明 董其昌「 吕仙诗卷」墨迹 澄思潮 笔意 | 明 董其昌「 吕仙诗卷」墨迹 澄思潮 笔意 | 明 董其昌「 吕仙诗卷」墨迹 澄思潮 笔意 | 明 董其昌「 吕仙诗卷」墨迹 澄思潮 笔意 | 明 董其昌「 吕仙诗卷」墨迹 澄思潮 笔意 | 明 董其昌「 吕仙诗卷」墨迹 澄思潮 笔意 | 明 董其昌「 吕仙诗卷」墨迹 澄思潮 笔意 | 明 董其昌「 吕仙诗卷」墨迹(卷/纸/24.8 x 292.2cm/文物现存台北故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