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真的是诸葛亮的“私心”害了蜀汉吗?

 丁丁塔塔历险记 2017-08-09

子午谷奇谋,蜀汉的挽歌

来自有听读书

15:48

有听读书官方团队作品

文 |  欧阳小锤 · 主播 |读书君 · 编辑 | 浅墨


公元228年,蜀汉丞相诸葛亮第一次率军北伐。在夷陵战败六年后,蜀汉再一次发动了对外战争。


自从荆州失陷后,蜀汉从综合国力上来讲就沦为三国中最弱势的一方,但是自此之后,蜀汉也成为对外侵略最活跃的一方。


为什么诸葛亮一定要频繁发动对魏战争?


总的来说,一个实力处于下风的势力,如果不抢占先机,那就等于失去了唯一取胜的机会,同时也失去了存活下去的机会。我们依据古代计算一个国家实力的基础数据——人口来看,魏国440万人,蜀国90万人,吴国230万人。也就是说,魏蜀吴三国实力对比是5:1:2。蜀汉和魏国的实力对比是1:5,如果等到魏国倾全国之兵来碾压蜀汉,那么蜀汉根本没有还手的机会,诸葛亮就是要趁着刘备新亡,南蛮暴乱,魏国认为蜀汉国内未定之际,突然对魏国发动袭击。



在大战略上,诸葛亮的作战计划是:以汉中作为前进基地,兵指西北,先取凉州,然后由西往东,逐步蚕食魏国,让力量的天平渐渐向蜀汉倾斜。这步棋,看似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但是,却他之前设计的突袭魏国的策略相冲突!既然想发起对魏国的突然袭击,那就需要蜀汉军队能在短时间能达成既定的作战计划,夺取能够为进一步进攻作基础的桥头堡,并且让魏国在还没反应过来之前就丧失优势。而拿下凉州,除了让魏国从“刘备新亡,蜀中无主”的睡梦中惊醒,根本没有任何用处。


诸葛亮是一个谨慎的人。因此,就算诸葛亮在脑子里能想出出奇制胜的作战计划,到了实施上,也会变成一步一步慢慢往上爬的“蚕食计划”。但是,历史一次次告诉我们,对于一个领土广阔,而且实力比你强大的对手,“蚕食”只会耗光自己的能量。拖的越久,对进攻方越不利!


那么,有没有人提出反对意见呢?


有!


公元219年,刘备进位汉中王。至此,刘备政治集团的势力版图,北至东川汉中,南及云南四川,东达荆州两岸,兵锋直指中原。刘备势力的迅猛发展使曹操和孙权不禁颤粟,如果再不打压,刘备大有代替曹操一统天下的节奏。



而对于刘备来说,刚刚拿下汉中的他,还来不及对曹魏势力这个庞然大物采取鲸吞攻势,他现在需要做的是整饬军务,休养生息。如果想让四川方面军能在川中好好休养,那么汉中这个东大门就必须由一位得力大将把守,以防曹操乘隙反扑,功亏一篑。


关于汉中太守的任命问题,刘备集团中所有人,不管是荆州集团的老职员还是四川集团的新职员们,都毋庸置疑地认为,既然荆州已经扔给了二将军关羽,那么汉中理所当然是要交付给三将军张飞。而张翼德本人也自信满满的觉得这是板上钉钉的事儿,没跑了。


但是,当大家看到任命状时就全都傻眼了。因为任命状上白纸黑字的写着一个大家怎么也没有想到的名字——魏延!


魏延,字文长,义阳人,以部曲随先主……


什么是部曲?家丁!也就是说,魏延这个在初期名不见经传的人物,是在刘备刚刚出道的时候,就追随在他身边了,如果大胆猜测一下,在真实历史上,魏延很可能早于关张诸葛,就已经追随刘备。所以,魏延作为其亲兵集团中的一员,刘备对他的倚重,就不言自明了。



《三国志魏延传》记载,刘备任命魏延为汉中太守,举座皆惊!当时刘备就问魏延:“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何云?”


魏延回答:“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何等豪言壮语!而魏延接下来十年的表现,也确实没有辜负刘备对他的期望,汉中城固若金汤,魏兵没有越汉地一步。


而魏文长之所以能做到如此,不仅是他超越常人的军事头脑,更是对复兴汉室的一种信仰和对先主刘备的一个承诺,尽管关羽丢了荆州,诸葛亮在隆中制定的宏图美梦化为云烟飘散,魏延依旧稳坐汉中,岿然不动。当然,在这十年间,魏延也对汉中及其附近的地形地貌,做了详细的勘察和研究,这也为他之后的计划做了准备。


岁月匆匆,白马过隙……


终于等到了北伐,魏延迫不及待的在中军帐中向诸葛亮提出了自己准备了近十年的计划:“丞相,我有一计,可令收复中原,指日可待!”


诸葛亮点了点头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我欲借精兵一万,由子午谷出,循秦岭以北,直取长安!而丞相可率主力,由斜谷而出,取凉州往东,会师于潼关,若如此,关西一地,反手可得!”



这就是著名的“子午谷奇谋”!关于这个计划,史学界一直争论不休,这个计划到底能不能成功?成功率又有多高?


私以为,子午谷奇谋是可以成功的,而且成功率颇高。我们来做个比较:由此倒回400年前,迦太基名将汉尼拔率领50000人翻越冰天雪地的阿尔卑斯山,奇袭意大利。汉尼拔从西班牙南部新迦太基城出发,到意大利北部,行程总共1728公里,途中还要翻越阿尔卑斯山,被凯尔特蛮族袭击,瘟疫肆虐,严寒侵袭,由于长途奔袭,人数众多,迦太基军队食不果腹,常常被饥饿困扰,当他们抵达目的地时,50000人仅剩20000人,损失过半。但是汉尼拔仍然成功的在意大利连续击败了罗马人三次,这次奇袭,在战略上是成功的!汉尼拔做到了。


子午谷计划按理说在难度系数上与此相形见绌:其一,奇袭人数少,行装简便。在记载中,魏延所请一万人中,有一半是后勤人员,也就是说,真正的作战人员是5000人,那另一半也许可以充当预备队。而汉尼拔的迦太基军队在出发时是将近90000人,到比利牛斯山脉时剩下60000人,抵达阿尔卑斯山脚下时剩下50000人,所以,不管怎么说,汉尼拔的人数都是魏延的十倍左右。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提到,行军的难度与行动人员数量成正比,据此对比,魏延的军队可以算是轻装简出!


其次,距离。汉尼拔的行军距离刚刚也已经提到,是1728公里,而魏延是从汉中穿越子午谷抵达长安附近,这段距离相较汉尼拔的路线少了至少三分之二,更不存在阿尔卑斯山的漫天冰雪。


再者,据裴松之在《三国志》中的注解我们可以看出,魏延在汉中经营十年,对汉中附近的地形地貌有着丰富的了解,因此,子午谷奇谋绝不是魏延心血来潮的突发奇想,而是酝酿已久的战略计划。他当时对诸葛亮提出:镇守长安的夏侯楙是纨绔子弟,没脑子,又不会打仗。如果我突然从子午谷出现在他面前,他一定吓得尿裤子拔腿就跑!然后诸葛丞相您再从斜谷出兵,作一个由西往东的向心突击,与我在长安、潼关会师,那么恢复中原的第一步战略计划就可以在一个月之内完成!



以上推断并不是魏延异想天开,在《三国志》中有作证:说当时诸葛亮刚出祁山,魏国朝廷满朝皆惊,不知道诸葛亮怎么就打过来了,都吓坏了。因为当时魏国只知道有刘备,却对诸葛亮印象不深,由此可见,诸葛亮也并没有小说中描述的那么神!


据此推断,魏国朝廷在诸葛亮出山之前根本没做准备!所以,路程短,粮草充足,敌人没有准备,敌方守将不靠谱。这一系列因素都是魏延使用奇谋的绝佳条件,除此之外,蜀汉方面,还有诸葛亮一路主力在斜谷吸引敌方火力!而相比汉尼拔孤军奋战,魏延的条件真是不知优越了多少。子午谷奇谋,在先决条件,自身因素和理论支持上都已达到标准。


但奇怪的是,诸葛亮拒绝了魏延的提议!


魏延一颗火热的心被诸葛亮一下拍在墙上,抠都抠不下来。


而蜀汉也因此失去了它能打败魏国的唯一机会。


所谓“富贵险中求”。弱势的一方如果不知道在险中求胜,往往要面对的,就是灭亡的命运。


而讽刺的是,在公元263年,让蜀国灭亡的,也是来自于一次奇袭战——邓艾偷渡阴平!


历史如过往云烟,都已消散。关于诸葛亮为什么会拒绝子午谷奇谋,多年来众说纷纭。也有人说,诸葛亮并不想收复中原,因为他知道自从荆州陷落之后,蜀汉的气数就已经完结了,要让蜀汉尽可能的多存活一些时间,只能通过主动出击来虚张声势,苟延残喘。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诸葛亮是不是真的具备军事才能呢?在演义中,我们总能看见诸葛丞相神机妙算,料事如神。既然如此,为什么他六出祁山都铩羽而归,最后竟然被司马懿耗死在了五丈原呢?



这个问题,也许我们能在史籍中找到一些线索——《三国志诸葛亮传》最后总结:“亮之才,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也就是说,诸葛亮的才能,在于治理军队,搞后勤以及制定法律法规和城市管理工作。而领军作战,奇军突袭恰恰是他的短板!  


走下神坛的诸葛亮虽然被证明在军事上并非其中翘楚,但是在政治上,他却确实是一把好手。他排挤李严,打压魏延,重用自己的亲信(如马谡),将朝中大权一人独揽,在蜀汉做起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土皇帝。蜀汉朝廷基本上成了他一个人的一言堂。他用自己的理念治理国家,用自己的战略对外战争,极少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事无巨细,凡必躬亲。我可以很认真的说:诸葛亮是一个很好的部门经理,却不堪为一个优秀的领袖!


和刘备相比,诸葛亮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差的太远,在用人方面感情用事,识人不慧。重用马谡,街亭战败,打压魏延,自毁长城。


但是诸葛亮也许到死都不知道自己哪里错了,因为他对蜀汉政权确实一心一意,从无他念,最终将自己耗死在工作岗位上。回过头我们想想,他错就错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上。


「稿酬作者招募」点击详情


常与同好争高下

     请移步图文下方「留言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