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敬虔的奥秘(二):为何要有“本性”和“位格”的区分?

 我的云端图书库 2017-08-09


有一位姐妹在facebook里,对我上一篇帖子有以下回应:

 

“我們怎麼釐清早期教父(或者這篇文章提到亞他那修的時代,有沒有受到柏拉圖以及亞理斯多德的影響?)如果我們不去區分本質跟位格,會有哪些問題?(我會這樣問是因為我讀您的那篇文章提到本質跟位格,和柏拉圖談觀念跟實體很像,我說的是邏輯上面的相似性而非他們真的是同一件事)”

 

我原本打算就在facebook中简单回应,但后来发现帖子越写越长;并且想到,也许其他肢体也有类似问题,所以就决定写在这里,算是这个系列的第二篇。

 

这位姐妹问的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很难简单回答。我们都是生活在自己所处的各种影响当中,这些影响构成我们进行神学思考(也是一切思考)的前设,没有人有例外,早期教父也不例外(实际上,没有人是像一张白纸那样,绝对客观的来读圣经,这种思想更多是约翰洛克的经验主义)。所以,他们是否受希腊哲学影响,当然有!影响到什么程度?只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且,这并不是否认不可以使用希腊哲学的术语和概念,来进行神学研究,除非我们再次回到圣经中的非哲学语言中,可问题在于,如果完全回到圣经的语言表达,你如何说明正统和异端的区别?亚流主义可以毫不惭愧的称基督是“神”,是“神的儿子”,是“首生”的,可问题在于,我们怎么表明我们与他们的不同;并且,我们怎么说明他们的错谬。早期教父发现,希腊哲学的术语和表达方式,有助于澄清这些不同。当然,这些术语和表达方式,必须被圣经的教导约束甚至重新定义,以正确表达圣经所要表达的内容(当然,这些对应的圣经概念是否在这个哲学化或神学化的过程中,被忠实而有效的传递,又是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

 

具体到“本性”和“位格”的争论,在希腊哲学中,并没有清楚区分“本性”ousios和“位格”hypostasis,两者常常是可以互换的(比如在Origen的著作中就是如此),他们都可以用来表明某种事物之所以是这个事物(而不是其他事物)的本质。尼西亚大会之后,教会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果父子同质,这意味着父子是相同的(都是同一存有),这太接近于“形态论”异端,而且也很难解释圣经中明确的父子不同的经文(参加尼西亚大会,并强烈支持尼西亚信经的教父中,后来被发现有人的教导,就是不折不扣的形态论,如Marcellus of Ancyra,这又加重了问题的严重性)。

 

出于对“形态论”异端的恐惧和憎恶,有不少教父认为,必须毫不妥协的强调父子的不同,这意味着父子不能是相同(对于他们而言,意味着相同存有),而只能是相似(但后来在他们与亚流主义的辩论中,清楚表明,他们仍然相信基督在本质上就是神,这使得他们与亚流主义有着本质区别)。可问题又来了,如果父子只是相似,我们又如何表明基督在本质上就是神?教父们充分意识到这个问题,已经超越了人类理性所能理解,但是他们力求止于圣经所当止的,竭力澄清两者,以防止异端利用模糊性而混淆正统信仰(既然圣经明确教导圣父和圣子的相同与不同,这就意味着这是可以被界定清楚的,否则信心就没有具体的对象,我们不可能相信一个模糊关系的父子上帝,虽然我们也无法完全理解)。

 

亚他那修也充分意识到这一点,所以,当他再次从被放逐的状态回到亚历山大(很讽刺的是,这次恢复他亚历山大主教职位的,是臭名昭著的“背道者”朱利安,原因不在这里谈,可以去看看详细点的教会历史书),他马上于362年召开了一次地区性的大公会议,邀请了接受“父子本质相同”和“父子本质相似”的教父们共聚一堂,澄清彼此的概念(但明显的“形态论者”和明显的“亚流主义者”则被排斥)。大会没有制定任何信经,但是大会同意:教会必须同时接受父子本质上的相同和根本性的不同。那么,教会可以如何表达这种同时的相同和不同呢?大家发现,“本性”和“位格”是很好的术语,因为两者都可以表达“本质”的含义(父子的不同也是本质性或根本性的,我们不能认为是偶发性的,即父可以没有子而单独存在,这种理解必然会导致“次位论”的思想,并最终否定子完全的神性)。大会决定,为了避免概念的混乱,从今以后,对“本性”和“位格”两个术语进行合乎圣经的改造,“本性”特别用来表达圣父和圣子所具有的根本的相同性,用“位格”来指两者根本的不同性。两者的不同在于,本性是关注实体内在的层面,而位格则关注实体与他者的关系。至于本性和位格的内在联系,特别是位格的清楚定义,大会则没有说明,这需要留待后来的教父们来完成。这次大会,为381年的第二次大公会议最终确立“三位一体”的教义,奠定了坚实的根基。(也希望这能澄清,这位姐妹觉得“本性”和“位格”之间的关系,与柏拉图的“观念”和“实体”似乎很像的疑问。因为,对于柏拉图而言,“实体”只是完美的“观念”的不完美表达,而“本性”和“位格”则同时是本质上完美的概念,并且“位格”并非是为了表达“本性”而存在。当然,接下来我会尽力说明,两者之间的联系,特别是表现在基督身上,究竟如何)

 

感兴趣的肢体,可以去对比一下325年的《尼西亚信经》(今天基本已经不用)和381年的《尼西亚-君士坦丁堡信经》(就是今天所使用的《尼西亚信经》)的不同,其中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原本325年最后的一大段咒诅没有了。一个原因是因为这段咒诅,咒诅那些认为子有另外的“位格”或“本性”的人。这从一个侧面证明,325年的第一次大公会议中,并没有严格区分“位格”和“本性”,两者被认为是可以互换的概念。但在362年以后,这样的咒诅就很有问题了。


谢谢您的奉献支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