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面对突发的地震,游客该怎么办

 昵称z5h30oMF 2017-08-09

2017年8月8日21时19分,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

8月9日7时27分,新疆博尔塔拉州精河县发生6.6级地震。

连续两场地震,又惊起了对地震的记忆。

震级高过7级的地震,世界范围内每年至少要发生十多次,但大多数情况下这些地震发生在无人的深山、大海或者冰原。上一次造成大量损失并引起注意的大地震,还是2015年的尼泊尔大地震,以及2014年的云南鲁甸地震。

时隔一年多后,7级地震袭击了九寨沟,被深埋的地震记忆,被翻出水面。这一次的地震,又将带来不同的记忆。

从灾害影响来讲,这个量级的地震遇到九寨沟地区房屋结构的特点,会有房屋毁损,但由于地震区域人口密度较低,整体损失不会特别巨大。更大威胁,在于这里山势险峻,从山上掉落的石头,将快速滚向地方。这个势不可挡的力量,是巨大而不可控的威胁。

资料图:九寨沟县资料图:九寨沟县

九寨沟地震的不利因素在于,这里是夏季旅游的热门地点。很多游客只是单纯来度过一个愉快的暑假,毫无应对地震的经验,被迫在震中亲历人生中的第一个地震。地震后很快就传出的一个段子,九寨沟千古情的演出现场正在表演汶川地震的情节,结果地震真的来了。有经验的演员们迅速撤离,而观众们还茫然不知所措,以为是现场做出的逼真效果。

这种茫然,存在危险。地震袭击来临时,最宝贵的躲避期就是速度快的纵波和速度慢的横波之间的间隔期。在这个时间段内理性正确的做出避险选择,能极大地提高生存几率,避免受伤。无论错过这个窗口期发呆,还是慌乱的夺路而逃,都是非常危险的选择。

前些年的连续几次大地震之后,地震带生存的居民大多接触到了地震避险疏散的知识。然而,对照地图来看,西部许多自然风光秀丽的地区,恰恰是地震带,而且还有不少处在活跃期的地震带。为此,在旅游大发展的背景下,许多游客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前往了地震活跃地区。这些游客,一样需要了解地震避险知识,科学应对地震的危害。灾害总是突然袭来,只有有准备的人才能应对自如。

熟悉地震,理解地震,及时准确判断出面对威胁的严重程度,必不可少。

我本人第一次感受到地震,大约是2001年前后,在北京。一天早上醒来的时候,一位北京本地的大学同学正在激动地描述地震。当时他感受到了轻微震感,看见房间的电灯轻微摇晃,于是第一时间从床上跳下来,抓了一瓶饮用水和一条毛毯,叫上其他还醒着的同学,从宿舍楼迅速的逃离到了学校的操场上,溜达了一整晚,直到天亮才鼓起勇气回到宿舍。事后看新闻得知,周边省份发生了不到6级的地震,北京有极其轻微的震感。

至于震感究竟是怎么回事,几年后才真正感受到。那次还是在北京,正坐在电脑前做事,突然一个瞬间,感觉脑袋一晕,下身一沉,椅子好像被人踢了一脚。当时只是感觉到莫名其妙,事后看到新闻,才发现,依然是周边地区的地震,震感传递到北京。

事不过三,到了再下一次体验到这种莫名感受的时候,马上第一时间上网搜索地震信息,一般很快就能得到印证。

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的历史过于久远,1996年的丽江大地震错过了互联网传播的记忆力,其他时间的地震,一般没有带来值得关注的大破坏。直到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大自然的残酷破坏力,废墟一样的城市,遍地的尸骸,终于真正让全体国人震惊于地震的凶恶。除了文字和画面中的震惊,大半个中国都明显感受到了震感。

震感和地震,却是天壤之别。我在2012年的云南彝良地震中,首次体验了震中的味道。行走在大山之中的时候,余震突然出现,大地发出低沉的怒吼,整片大地开始抖动,小块的山石互相碰撞,传出清脆的声音。人在大地上,如同茫茫大海中的一叶扁舟,渺小而孤独。

资料图:日本媒体拍到的地震画面资料图:日本媒体拍到的地震画面

这还只是不超过4级的余震。在活跃的地震带上,这样的抖动就像吃饭睡觉一样常见。地震级别每升高一个,释放的能量是几何倍数的增加。超过6级的地震,震中的猛烈抖动,房屋似乎摇摇欲坠。7级以上地震,如同梦魇。在大地震后的灾区里,成年人整晚无法入睡,稍有晃动便惊醒过来。儿童缺少欢笑,他们的内心里,藏着一只惊吓过度的小兔。

地震活跃地区的人们,对小震已经习以为常,遇到大震时尚且如此,可以想象,首次遭遇地震的游客们,更会手足无措。

当然,如果长期接触地震,理性了解地震,能对地震的破坏力和危害快速做出精确的判断,避免错误的反应,也不会做出过度的反应。就普通人而言,也有一些简单的原则,可以提高保护自己的能力。

从地震危害来讲,除了极端的8级甚至9级地震以外,游客们遭遇7级地震仍然是小概率事件。即便遇到7级地震,地震对游客的威胁并不太大,地震也存在一个嫌贫弃富的阶层观念。

地震带来的威胁,主要是突然其来的纵波,先上下震动山体和房屋,随后的横波在左右震动同一个地方。那些没有框架结构的建筑,在上下震动中结构被震松,随后在左右震动中墙体开裂垮塌。

由于我国的收入差距还存在,越是贫困的家庭,越是采用没有框架的砖混、土坯或者石块房屋,这样的房屋在地震中最容易垮塌。相对来说,有框架结构的建筑物,虽然也会被地震影响,但是建筑整体随着地震波的晃动,只要抗震能力没有超过地震烈度,不会出现结构性的垮塌,也就是安全的。一般来说,单一的纵波震动,即便损坏了房屋,也不会马上造成倒塌。最大的威胁来自于后面的一次横波,防震能力不足的房屋将出现危险。

为此,地震来临时,人有机会在两次震感的中途时间,快速撤离。慌不择路,或者选错时机,反而容易遭遇玻璃或者小块石头等物体的掉落砸伤,甚至更大的人身伤害。

资料图:日本熊本地震后的滑坡场面资料图:日本熊本地震后的滑坡场面

对于外地游客来说,如果入住了地震活跃地区的酒店,务必提前熟悉酒店的布局和外部的环境,先确定酒店的结构能否抗住一般的地震。只要酒店结构可靠,那就冷静等待窗口期沿着安全的路径离开到达空旷地带。万一实在来不及反应和撤离酒店,那就防止酒店房顶的装修和灯饰掉落砸伤,在酒店房间内寻找安全的空间躲避也未尝不可。从目前情况来看,九寨沟地震中虽然存在房屋受损,但还未看到有酒店倒塌的情况。因此,酒店中的游客相对山区中的贫困农户而言,受到地震的威胁更小。

但如果在户外,那就又是另外一回事。在九寨沟这样的大山中,山上的飞石是更难以捉摸的威胁。此前的鲁甸地震中,就有大量的房屋被石头毁坏,马路上的汽车被石头击中。在山路上如何保证安全,和所有的避险一样,没有简单的套路,只有不变的原则。

地震后,类似九寨沟这样地区的山路上,第一时间的最大威胁,是来自高处滚落的石头,极端情况下会出现山体滑坡或者塌方。地震发生后,如果正巧行驶在马路上,第一反应依然是要无比的冷静,迅速观察四周环境,判断最有效地策略,再进行行动,无论是尽快脱离危险区域,还是及时寻找安全地带躲避。

公路边对于地质灾害的警示牌,常常会被司机忽略。到了地震的时候,这些指示牌是最重要的信号。容易落石的区域,地震时刻将更加危险。

在地震中,游客和震中地区的普通居民还是不同,游客活动的空间相对固定,所处的环境也相对安全。而无论面对什么灾害和危险,提前做好预防和应对,现场冷静观察和判断,理性的行动,终归是安全的。

我们就生活在一个充满不确定的世界里,但能有理性的保护自己。地震确实可怕,人类总能更好地应对。有备而来,尤其是选择稳固的建筑,一定能极大地提高保护自己的几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