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被迫仰望艺术课堂,谈何朝圣艺术殿堂!

 安口中学吕桂芹 2017-08-09

文/首图丨潘君/其他图片丨unsplash

来源:求索于路上(weizhengqiusuopanjun)

中村由利子-冬のソナタ

来自品读时刻

04:32

艺术给予我们孩子的到底是一种精神工具,还是一种劳动工具!在幼艺到少艺之舟上,我们的教育摆渡能否帮助孩子走进自己的心灵殿堂!


我们身上的物质与精神这两样东西,走在一起的时候似乎很少。总是一个在前时,才让我们思考落在后面的那一个。


在教育领域,我们也似乎在犯同样的错误。有时候在强调物质的给予,有时候在刻意追求着精神,有时候还人为地把两者割裂开来。


当物质文明大步走在前时,人们在精神领域中开始寻求高雅的刺激,艺术就这样被围猎,用以弥补一下精神上的疲倦与匮乏。


于是,有些家长开始情不自禁地追逐起艺术,倒不是自己追求,而是通过驾驭孩子去接近艺术,幻想着能给自己带来精神上的跃升。



在孩子面前,艺术是严肃的还是娱乐的,艺术是舞台化的还是生活化的,等待家长自己去叩问。


然而,有的孩子是被严重的艺术了,他们只有被迫仰望艺术课堂,朝圣艺术殿堂之路却无人摆渡。


从孩子的视界里质问:我们还有多少对艺术茫然的未解之迷!


01


皮皮,一个七岁男孩,

因为和他爸爸是同学的关系,

每年两家都要聚一次会,

时常看他爸爸在圈里晒皮皮拉小提琴,

所以这次聚会免不了夸夸皮皮,

说起儿子拉琴,

我的同学脸上有无尽的容光与骄傲,

但是,我却发现一个细节,

每当我的这位同学讲到兴致,

把目光投给儿子需要他配合时,

皮皮总是很简单的“嗯!是的!”

我从皮皮的眼睛里看到一种疑惑,

这种疑惑真的不易被察觉。

等到散会时,

我悄悄问皮皮说“你和你的小提琴是朋友吗?”

皮皮一句话使我愕然,

“朋友?它就是一个只会发出声响的东西!”

此时,突然想起:

一天路过一个美术班一个孩子的一句话:

“画笔还不如一台打印机画得像!”

如果不是朋友,艺术还能否与孩子肩并肩!




02


陈姐家的孩子,

是在浓烈的音乐艺术氛围中孕育并出生的,

陈姐怀孕那会,

莫扎特的乐曲绕梁十月,

她家宝儿,

从三岁起就被架在钢琴前接受熏陶,

没少听孩子哭,

也没少听陈姐钢琴钢铁般的意志:

“孩子学钢琴就得坚持,

管他爱不爱,

这个时候就需要赶鸭子上架,

哪个青年俊才不是催逼出来的,

谁谁家的小朗朗咋出来的!”

环宇这天下,能有几人会成为朗朗?

一个就够中国自豪了。

幻想万一不小心培养出来一个艺术神童,

自己岂不会受到万人膜拜。

这是中国式家长经典的艺术撞大运思维。




03


孩子小学阶段四五年级是个分水岭,

好多家长看孩子成绩不算好,

就赶紧未雨绸缪,

也不管孩子喜不喜欢,

就替孩子选择一项艺术特长当文化课去学,

或许能给孩子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

渴望加点特长分。

还有的家长,

从孩子还小时就开始担心十几年后的高考,

想从小培养兼顾着走艺术路线,

毕竟艺术院校文化课分数低吗,

管他什么院校,

就只为拿到那张一纸学历。

在这部分孩子眼里,

艺术只是通往大学城的一门文化课罢了。




04


“上啥艺术班了?”已经成为,

街坊邻里、朋友同事闲谈中必不可少的一项,

有的家长以孩子的“多才多艺”为荣,

成为相互比试虚荣的一块招牌。

还有的家长倒没有思虑那么远,

看到别的孩子都在学,

自己周末不陪着孩子奔走于各种特长艺术班,

感觉有点跟不上新时代新好家长的步伐了,

誓言在艺术的道路上,

也绝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给孩子选学什么特长?

上哪一门艺术课?

已经成为家长君们的主要话题。

然而,

一个大问题却被众多家长忽视:

在孩子学艺路上,我们到底该扮演什么角色!




05


首先我们要弄清一个问题:

什么是艺术?

它在幼儿阶段、少儿阶段的适用性和特殊性?

艺术从字面上理解,

就是“才艺”和“技术”,

现代艺术赋予了才艺加入了独特境界的思想,

使其成为美化心灵的工具。

但是,

对于孩子来讲,

我们只能把艺术理解为一种才艺上的展示。

这里要把握一个关键点,

也可以说是一个原则:

幼儿艺术教育的初衷是开始于娱乐化,

少儿艺术教育要逐渐引入到生活化。

娱乐化、生活化,

是吸引孩子走上艺术之路的必然选择,

这就是我们家长应该把握和重视的方向。




艺术学习绝不是一门应试教育,而是一门完完全全的素质教育。


社会化艺术教学以经营为目的,娱乐化功课会做的比较足,这就看能不能吸引住孩子了。


作为家长,把艺术引入到生活中,让孩子最起码不反感,最终进入自我喜爱或者陶醉的状态,这就是我们家长的摆渡责任。


家长君们要寻求一种契合点,这是方法论的问题,不同的孩子,不同的性格,就有千差万别的契合点。



这需要适合性的思考与实践。娱乐化、生活化的摆渡原则的建立,是我们摸清艺术在幼儿阶段、少儿阶段的适用性和特殊性问题的基础。


我们需要先在孩子心底,种下一颗艺术品质的种子,而不是一颗艺术功利的种子。


这对接下来,我们要做的事意义非常重大,即:幼艺要分类,少艺要选择。

[品读时刻·pindushike]

*潘君。喜欢深夜与自己促膝长谈,持剑金牛男,不服于流年,善思善非凡,求千字一品,做良心创匠,剑指吾江山。公众号:求索于路上(ID:weizhengqiusuopanjun),「品读时刻」鸣君综合编辑,平台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合作交流微信/QQ号:1400542440

特别提示品读时刻姊妹号“亲子教育(ID:qinzijiaoyu369)”

| 品 | 读 | 时 | 刻 |

▶  品质阅读 时光雕刻  

(微信号:pindushik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