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给予我们孩子的到底是一种精神工具,还是一种劳动工具!在幼艺到少艺之舟上,我们的教育摆渡能否帮助孩子走进自己的心灵殿堂!
我们身上的物质与精神这两样东西,走在一起的时候似乎很少。总是一个在前时,才让我们思考落在后面的那一个。
在教育领域,我们也似乎在犯同样的错误。有时候在强调物质的给予,有时候在刻意追求着精神,有时候还人为地把两者割裂开来。
当物质文明大步走在前时,人们在精神领域中开始寻求高雅的刺激,艺术就这样被围猎,用以弥补一下精神上的疲倦与匮乏。
于是,有些家长开始情不自禁地追逐起艺术,倒不是自己追求,而是通过驾驭孩子去接近艺术,幻想着能给自己带来精神上的跃升。

在孩子面前,艺术是严肃的还是娱乐的,艺术是舞台化的还是生活化的,等待家长自己去叩问。
然而,有的孩子是被严重的艺术了,他们只有被迫仰望艺术课堂,朝圣艺术殿堂之路却无人摆渡。
从孩子的视界里质问:我们还有多少对艺术茫然的未解之迷!
皮皮,一个七岁男孩,
因为和他爸爸是同学的关系,
每年两家都要聚一次会,
时常看他爸爸在圈里晒皮皮拉小提琴,
所以这次聚会免不了夸夸皮皮,
说起儿子拉琴,
我的同学脸上有无尽的容光与骄傲,
但是,我却发现一个细节,
每当我的这位同学讲到兴致,
把目光投给儿子需要他配合时,
皮皮总是很简单的“嗯!是的!”
我从皮皮的眼睛里看到一种疑惑,
这种疑惑真的不易被察觉。
等到散会时,
我悄悄问皮皮说“你和你的小提琴是朋友吗?”
皮皮一句话使我愕然,
“朋友?它就是一个只会发出声响的东西!”
此时,突然想起:
一天路过一个美术班一个孩子的一句话:
“画笔还不如一台打印机画得像!”
如果不是朋友,艺术还能否与孩子肩并肩!

陈姐家的孩子,
是在浓烈的音乐艺术氛围中孕育并出生的,
陈姐怀孕那会,
莫扎特的乐曲绕梁十月,
她家宝儿,
从三岁起就被架在钢琴前接受熏陶,
没少听孩子哭,
也没少听陈姐钢琴钢铁般的意志:
“孩子学钢琴就得坚持,
管他爱不爱,
这个时候就需要赶鸭子上架,
哪个青年俊才不是催逼出来的,
谁谁家的小朗朗咋出来的!”
环宇这天下,能有几人会成为朗朗?
一个就够中国自豪了。
幻想万一不小心培养出来一个艺术神童,
自己岂不会受到万人膜拜。
这是中国式家长经典的艺术撞大运思维。

孩子小学阶段四五年级是个分水岭,
好多家长看孩子成绩不算好,
就赶紧未雨绸缪,
也不管孩子喜不喜欢,
就替孩子选择一项艺术特长当文化课去学,
或许能给孩子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
渴望加点特长分。
还有的家长,
从孩子还小时就开始担心十几年后的高考,
想从小培养兼顾着走艺术路线,
毕竟艺术院校文化课分数低吗,
管他什么院校,
就只为拿到那张一纸学历。
在这部分孩子眼里,
艺术只是通往大学城的一门文化课罢了。

“上啥艺术班了?”已经成为,
街坊邻里、朋友同事闲谈中必不可少的一项,
有的家长以孩子的“多才多艺”为荣,
成为相互比试虚荣的一块招牌。
还有的家长倒没有思虑那么远,
看到别的孩子都在学,
自己周末不陪着孩子奔走于各种特长艺术班,
感觉有点跟不上新时代新好家长的步伐了,
誓言在艺术的道路上,
也绝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给孩子选学什么特长?
上哪一门艺术课?
已经成为家长君们的主要话题。
然而,
一个大问题却被众多家长忽视:
在孩子学艺路上,我们到底该扮演什么角色!

首先我们要弄清一个问题:
什么是艺术?
它在幼儿阶段、少儿阶段的适用性和特殊性?
艺术从字面上理解,
就是“才艺”和“技术”,
现代艺术赋予了才艺加入了独特境界的思想,
使其成为美化心灵的工具。
但是,
对于孩子来讲,
我们只能把艺术理解为一种才艺上的展示。
这里要把握一个关键点,
也可以说是一个原则:
幼儿艺术教育的初衷是开始于娱乐化,
少儿艺术教育要逐渐引入到生活化。
娱乐化、生活化,
是吸引孩子走上艺术之路的必然选择,
这就是我们家长应该把握和重视的方向。

艺术学习绝不是一门应试教育,而是一门完完全全的素质教育。
社会化艺术教学以经营为目的,娱乐化功课会做的比较足,这就看能不能吸引住孩子了。
作为家长,把艺术引入到生活中,让孩子最起码不反感,最终进入自我喜爱或者陶醉的状态,这就是我们家长的摆渡责任。
家长君们要寻求一种契合点,这是方法论的问题,不同的孩子,不同的性格,就有千差万别的契合点。

这需要适合性的思考与实践。娱乐化、生活化的摆渡原则的建立,是我们摸清艺术在幼儿阶段、少儿阶段的适用性和特殊性问题的基础。
我们需要先在孩子心底,种下一颗艺术品质的种子,而不是一颗艺术功利的种子。
这对接下来,我们要做的事意义非常重大,即:幼艺要分类,少艺要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