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倚着城墙拍照片

 雲龍书舍 2017-08-09

西安的城墙是西安的标志之一,许多西安人一辈子都是围绕着城墙过活,说实话,真不足为奇。秦岭也是个土生土长的西安人,出生地就离城墙不远,当然,那时早话。

后来,他开始拍照片,城墙自然就又成了他回避不开的图片背景之一,不过,这是后话。

有时,我就想,西安的城墙,其实就是机缘巧合的修建在了这里,使命就是陪着西安人过日月。但这日子长了,感受的多了,想法也就多了

我发现,汉语的城墙与英语翻译的城墙,在语性的本质上似乎有微小的区别。汉语里的城墙多指城池,即在都邑四周建立起来的,用做安全防卫的保障性建筑体。而汉译英后的城墙,则更多的是闪烁“墙”的字面含义,只不过英语国家的人能够理解我们的所指罢了。

西安的城墙,是一个典型的城池建制,方方正正的矗立在关中道上,教科书里说它“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城垣”。不过我总觉得,我更愿意让这座城池变成为一堵“墙”,就像英语中那个狭义上的老石墙一样,褪去一圈被凝固起来的空间,让人们能轻松地体味“墙”外的风景。

墙,是好拆的,拆起来,比一座城池容易的多。就像柏林墙,它的倒掉,让东、西德国与世界大同了无数。

墙,是可以越的,不像城池,外面还有一条城河。越过了,就可以看到外面的月亮,本来就没有那么的亮。只是,越过去了,你才有发言权。

图片是静态的,也是静止的,拍摄者以城墙为背景,用截屏式的状态讲述“墙”与人的关系,那情景就像在画面里被撕裂出了一个通道,直抵拍摄者的心源,而图片也老老实实的折射出许多内心的亲切和温暖来。

我相信那个拍照的人,不会只是简简单单的拍摄,因为,如果不是一种自觉意识的常态坚持,拍摄者和这个城池是永远都不可能变成为“墙”的,读者也永远不会感受到“墙”外在的力量,当然,这是远话。

1982年,北门(安远门)外的灯笼市场。

1983年,东门(长乐门)外城墙根下的剃头摊。

1987年,西门(安定门)修复中。

1990年,东门 (长乐门)卖灯笼。

1992年,小东门(中山门)里俗称的”鬼市“(旧货市场)。

1994年,修建中的朝阳门。

1995年,北门(安远门)内,那时的出租车。

1996年,佩戴着BB机和录音机的时尚青年。

1999年,南门(永宁门)外。

2001年,送蜂窝煤的一家人。

2003年,西门(安定门)外的拆迁工地。

2004年,西安火车站前,城墙还没有连接起来。

2004年,南环城公园里,晨练的大妈们。

2005年,朱雀门外。

2006年,东环城公园抖空竹的老人。

2006年,北顺城巷的临时灵棚。

2007年,尚武门外。

2007年,尚武门外修立交桥。

2008年,春运时的西安火车站广场。

2008年,北城墙上的僧人。

2008年,东环城公园。

2009年,国庆节时的城墙西南角。

2010年,小东门(中山门)里拍婚纱照;这里现已改为登城点。

2012年,南顺城巷。

2012年,小南门(勿幕门)。

2012年,南顺城巷的早市。

2012年,环城东路上的画家。

2013年,北门(安远门)顶上清扫杂物。

2014年,小南门(勿幕门)外。

2014年,小南门(勿幕门)外,街道边的按摩点。

2015年,小东门(中山门)外乘凉的人们。

2016年,文昌门里的掏耳朵点。

2016年,北顺城巷蒸馍的笼屉。

2017年,东门(长乐门)旅游的人群。

2017年,盛夏西安持续出现少见的炎热天气,北门(安远门)景点的工作人员只能背靠电风扇降温。

   (图文著作权归拍摄者所有,侵权必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