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竺小招和《越韵古诗》

 cxag 2017-08-09

青溪深不测,清光犹为君

《越韵古诗》从初期的探索到逐渐成形有一两年了,但由于我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不接触越剧,直到2016年底南越60周年团庆,才听说了有这么一个《越韵古诗》。

得知是小招老师与嵊州城南小学合作的产物,是为越剧进入校园所做的一个尝试。结合了越剧与古诗两种国粹,由南京艺术学院谢子华教授谱曲,南京市越剧团的青年演员示范演唱。

我非常兴奋,小招老师是我的爱豆,十年前,正是由于她的退休,我也才逐渐远离了越剧。没想到退休多年的她,还在为越剧的普及与推广而努力。于是在随后的半年里,我持续关注着《越韵古诗》,逐渐了解一些相关情况,并且尝试着加以理解。

2015年竺小招老师担任戏曲“小梅花”评委,城南小学的张再良校长带领学生前来参赛,他们对于目前戏曲的困境都有所感,因此谈到了如何能让越剧更好走入校园的问题。

小招老师多年担任“小梅花”评委,虽然感动于孩子们为戏曲所做的努力和付出,但有时看着小小的孩童在舞台上认真却懵懂的表演卿卿我我、生离死别,也总是隐约有一点点不是滋味,那些离爱会憎入骨相思不是特别适合小孩子适于安放的感情。对一般校园里的孩子们以及他们的家长来说,这样的戏曲和他们是有距离感的。能否找到一个更好的戏曲进校园的切入点呢?小招老师偶然翻到了她小外孙的课外古诗读本,由此联想到,何妨以越剧曲调来吟唱古诗,以此完成两种国粹的结合?这个想法与张校长不谋而合,由此小招老师便进行了一系列的工作。她邀请了年逾八旬的南京艺术学院教授谢子华,来为《越韵古诗》谱曲,由南京市越剧团的演员演唱和乐队伴奏,最终完成第一部分作品的录制。


第一批十四首《越韵古诗》推出以后,受到孩子们的由衷喜爱,他们爱听也爱唱,哪怕是平时一些不爱开口的男孩子也打消了顾虑开口唱。城南小学在此基础上组织的一些《越韵古诗》演唱节目,在各次比赛和展演中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2017年初出版了第一册《越韵古诗》,成为受到学校喜爱的选修课。

我为《越韵古诗》收到这样的效果而高兴,同时,在陆续看了更多视频以及相关讲解以后,感到这套《越韵古诗》与我想象的还有所不同。虽然初衷是为越剧更好的走进校园,但这套《越韵古诗》是有着小招老师完整的设计思想在里面的。

这套古诗里包含有太多的“知识”。文学欣赏不在我今天讨论的范畴内,只说对于越剧部分的认知。

《越韵古诗》是以流派为基础谱曲,但小招老师从一开始邀请谢教授尝试性作曲首批十四首古诗之时,定位就在于一个“广”字,涉及越剧各个流派,并不存一家一户之见,在试过了学生的反馈之后,《越韵古诗》在广度和深度上面走的就越来越出色了,不仅仅是包涵了各种流派,还包括了越剧的基本曲调,如弦下,尺调,四工,呤哦,且不是一个曲调谱一首就算了,会有反复的运用和出现,甚至还有两者的结合,在不同的曲调基础上如何运用唱腔。

《越韵古诗》每一首,都会涉及到三个部分的赏析:文学赏析,唱腔构成,唱法讲解。

举例而言,《夜书所见》南宋 叶绍翁


《夜书所见》南宋 叶绍翁

这首诗除了演唱部分,还涉及到三个方面的具体讲解,除了文学赏析部分以外,谢教授谈唱腔:

——前面两句表达的是一种思乡之情,比较孤单寂寞,所以用了中板稍慢的速度,因人在静思的时候心跳比较缓慢,激动的时候心跳就快,所以板式的变,要符合人的心理特征。用竺派来演唱,竺派有个特点就是离调的手法,第三句就离调,就是慢宫转角。

小招老师则更着重于谈演唱中涉及到的一些要点,包括唱法以及越韵发音要点:

——“挑促织”中“促织”俩字唱得轻巧、短促;最后的“一灯明”又是相似句,可以让学生回忆已学的(如《山行》、《咏鹅》)找相同,充分调动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这首诗的赏析中,我看到了谢教授有关竺派的“离调”,“慢宫为角”这些专业术语,一窍不通的我赶紧跑去查了半天资料,大致确定就是本来是某音符,临时飘了飘了飘出去了,但在最后又回来了:)



《夜思》唐张藉


看来和我一样不懂的人是很多的,在最新一首以竺派演唱的古诗《夜思》中,赏析部分就加上了对上述专业知识的介绍:

——关于“离调”,在其他唱腔中应用不多,跟西洋转调方法也不一样。所谓“慢宫为角”,就是将旋律中的宫音(1)降半音为新调的角音(3)。转回来就是“清角为宫”是将旋律中的角音(3)升半音,构成新调的宫音(1)。

虽然我依然看得晕晕乎乎,认知和飘出去飘回来时期没进步,但想必专业人士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在此基础上,亦可发现谢教授的讲解愈来愈复杂了,《夜思》这首诗的以尺调为基础,却还嵌了一句四工,用竺派的唱腔来唱。这么深的内容,小孩子是确定看不懂的,应该是写给音乐老师看的,小孩子可以在老师的教导下消化部分知识。

鉴于这套《越韵古诗》理论性这么强,我的感觉是,它可以分作两个用途:一方面是爱好,是非常适合孩子们的曲目,朗朗上口唱一唱;一方面可供深入研究,潜移默化,学习者终归会有理论层次上的进步乃至飞跃。这套教材再琢磨完善下去,几乎可以做越剧音乐理论性教材了。

我不太清楚越剧戏校里到底怎么学的,貌似现在的演员多半是没有能力自己设腔,只能依靠职业的唱腔设计。但是唱腔设计的灵感和涉猎终究是有限的。越剧重流派而轻音乐的发展,近年来有愈发严重之趋向。

我想,小招老师大概对此现象是有一定想法的。


小招老师从07年退休以后,每年在大学里做越剧普及讲座,她讲越剧的历史,总是切合着老调开始讲,越剧的老调在发展,越剧也在发展,前面一半都是讲越剧曲调,后面一半才讲流派。也就是说她一直有一个系统思路,认为越剧并不仅仅是流派而已,越剧有着另外一半更重要的东西。

我对此的理解是:流派和越剧音乐理应一个剧种的光与影,相辅相承不可分割。流派如果失去基本的音乐性拓展辅助,只会越走向越狭隘的境地,而基础曲调没有流派,也会显得相对单薄,表现力不够。越剧重流派而轻基础,并不是一个很值得赞赏的现象。

但在《越韵古诗》之前,小招老师并没有一个很好的机会来做深入的讨论实践。

我看到一篇北昆侯长治老先生的自述,里面有这么一段,“这个戏现在只有我一个人会了,我一看没人传下去也着急,剧院没人抓,没人管。领导都不上心,我一个退休的老头也没什么办法,好好地过日子锻炼身体呗。”

好好过日子锻炼身体,这也是老虎几年前的状态,除了必要的社会活动,她躲在城市的深深一角,一点不露面。然而,她心里大概总有一块地方是空空落落的,小招老师是竺水招的女儿,普遍认知里她就应该也只能是守成的人,但她其实一直是属于创造型的人,——说实话真正从事并热爱艺术的人,绝对没有一个是能永远抱定守成不变的。哪怕早早离开舞台,她也还是有着艺术创作的倾诉欲望。与此同时,她或许也和侯老先生一样有着一点紧迫感:越剧虽然家底薄,但是再薄下去,底都要穿了。

《越韵古诗》是一个契机,它是从无到有的,小招老师在创作和策划的过程中,悄悄的把自己对越剧的认知和传承理念体现于中:重视越剧基础曲调,珍视每一笔越剧的流派财富。

所以,真是感谢城南小学,感谢他们的校长,更感谢年逾八旬的谢子华教授——被老虎折腾的不轻啊,除了给八十多首小学必背古诗的精心谱曲:曲子和词总是那么相配,而且每次谢教授和小招老师为学校授课,谢教授往往是更辛苦担重任的感觉:)正是由于这些专家老师们对于越剧的热爱,对于传播戏曲的认真负责的态度,也让小招老师有了这样一个尝试和表达艺术创作的窗口,而她所做之事,我相信是对越剧大有益之事。

不仅仅是给小学生做越韵古诗,2017年小招老师在“高雅艺术进校园”这样系列的活动中,也做了一些有益尝试。

她为南航艺术系的大学生专门设计了以越韵古诗为基础的情景短剧,为这些从未看过越剧的大学生进行排练,据说是从一个越音一个念白起抠,辛苦三个月,直到他们能够顺利呈现于舞台参加展演。



她很开心地说:他们从没看过越剧的,能演到这样不容易。却从未提起,她教他们三个月,其间所费心神。看到一点点她教授大学生的视频,一个动作可以抠十分钟,几乎是连坐都想不大到坐的,看似要坐了,转个弯回来又说开了。(普通话讲不顺,时时漏出上海话想到听不懂再憋回去的小招老师。同情一下。噗。)

在大约两年的不断改进和完善之后,看看今天所呈现出来的《越韵古诗》的综合面貌,我由衷为小招老师而骄傲,她的气度和眼光,她对于越剧的理解和思考,完全无愧于“艺术家”三个字。

她是这样细水长流的人,做的是这样细水长流之事。踏踏实实的做事,勤勤恳恳的教学,天道酬勤,这盛世,但愿不负辛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