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操纵你价值判断的,不仅仅是导演 | 追剧最容易陷入哪些心理陷阱?

 平淡水的平凡 2017-08-10

壹心理创作者丨iwanna心理服务



最近的热播剧《我的前半生》前一阵可谓是占领了大片微博热搜,除了老干部男神靳东,其中反映出的各种社会现象,人情冷暖,也引起了观众们的激烈讨论。而在剧中饰演小三“凌玲”的演员吴越,却因人设太生动,惨遭网友痛骂。




这样的现象可不是近年来才有的。


还记不记得小时候扎了紫薇,就像扎了我们的心一样的容嬷嬷?记不记得甄嬛传里心狠手辣、心机深重的安陵容?


这些演员们都曾因为角色演绎太生动,而遭到入戏太深的观众们的无理指责、谩骂,甚至…扔鸡蛋。


甄嬛传浣碧的扮演者蓝盈莹在出席活动中被扔鸡蛋


当然啦,作为吃瓜看剧群众,入戏只是一部分,带着剧里的角色出戏也是我们常常遇到的情况。


比如说,沙溢不管站在哪都像是我们的白展堂大哥;六小龄童不论参加什么节目,孙悟空的形象总是跃然纸上;还有曾经成功塑造了好丈夫形象的黄海波,(吸毒之前)一直被大家看作为国民好女婿。



1.那些影响我们的心理机制


其实,这两种情况的根源都在于观众们把演员和角色等同。


那么,这些情况是怎么产生的呢,我们在对外界事物的评判中又受到了什么心理机制的影响呢?


(1)“操纵”你价值判断的,不仅仅是导演


每个人的生活环境,生活经历形成了我们各自的价值观。


从定义上说,价值观是我们用来评价各种行为、事物及选择自己合意目标的准则。我们会用自己的度量衡去评价遇到的人,发生的事。


价值观一旦形成,便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就像我们常常认为坚贞不渝是真爱,横刀夺爱是可耻,事件发生的环境可能不同,但我们的价值观却不易改变。


这样相对稳定的价值观也保证了我们行为的稳定性。于是,看到符合价值观正面角色,观众们便大力赞扬,对于反面角色往往是骂声一片。


不过,我们对于外界事物的评判也不会因为相对稳定的价值观就绝对不变。


当导演和编剧创造影视角色时,他们对于各种人物的设定不可能是完全客观的,总是或多或少的会带有一些个人看法,也会因此给观众带来一些指向性。这也是就是心理暗示(Psychological implication)。



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说,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是一种被主观意愿肯定的假设。


那么,当一个人物经过编剧的艺术加工被放置在特殊情境中时,人们会不由自主地接受一些编剧、导演的暗示,觉得“嗯,这个小三真可恶,卑鄙无耻”,然后骂声四起。


除了导演、编剧的暗示,观众的心理状态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由于观众在看电视时会本能地认同主角,产生认知闭合需要(Need for Cognitive Clousure)。


认知闭合需要高的群体,在面对模糊性问题时,为消除压力和焦虑,会有强烈的动机去寻求确定性和给出答案, 而不综合其它信息进行深入的思考。


当观众们看剧时,他们也许对于一些人物的评价一时也做不出准确的判断,可是为了消除因无法给出答案而带来的焦虑和压力,相比于动脑筋综合分析,观众们会更愿意单纯地跟着主角的想法走,有个答案,即使不准确,也比没有答案好嘛。


于是,对所有阻碍主角成功的人、事产生厌恶和憎恨的情感,并且极力寻求能够证明自己观点的证据,支持自己的想法。


(2)你追剧时,有没有偷偷把自己当主角?


追剧时,看到主人公开心,我们也跟着开心,看到主角受挫,我们也跟着难过,这样强烈的代入感。


从生物学上说,是因为在我们的神经系统中有着一种镜像神经元(mirror neurons),这些神经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体验别人的情感。


研究者发现,当人经历某种情绪,或者看到别人表达出这种情绪时,大脑中同一部位的镜像神经元都会活跃起来。也就是说,不论是自己经历还是看到别人经历这件事情,都会引起我们相同的生理反应。


这也就是为什么观众们总是会产生和电视剧中的人物相同的情绪情感。


而在心理学中,这也就是共情(empathy)能力,一种能够设身处地地体验他人处境,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


观众们虽然没有真实地经历剧中人物的故事,但是他们可以通过共情,感受到人物在特定环境、特定事件中的情绪,从而产生强烈的代入感。


如果剧中主角历尽千辛万苦终成功,那么观众们也会在心中给主角戴上光环。相反的,阴险狡诈的反面人物则被群起而攻之。


(3)骂角色还不够,骂演员全家是什么心理逻辑?


代入感一旦产生,观众们代入的就不仅仅是情感,还有个人经历,人生观,世界观。


当出现了与自己经历或是观点很不相符的人物或事件时,观众们会通过投射,把自己的世界观和情感影射到剧中人物上,从而产生强烈的正面或负面的情感。


情感产生了就需要发泄,可是剧中人物终究是虚拟的,单纯地责骂剧中的人物,并得不到对方的回应。


观众们也明白谴责一个现实中不存在的人物带来不了任何改变,他们和剧中人物是不在同一世界的。那么为了足够解气,他们便把情感转移到了演员身上。


演员是存在于现实中的人,是看得到碰得着,可以给他们做出回应的人,这样的责骂才让观众们觉得他们的骂声是有价值有效果的,他们的情绪才得以释放。


同样的,被观众们记住的正面人物也一样,在剧中、故事中都是虚拟的人物,那么人们的喜爱或是崇拜之情便找不到寄托,于是,他们只能把这种情感寄托在现实的演员身上,把角色和演员等同。


混淆演员与角色还有一个原因,是心理学中所说的首因效应(primacy effect)。


人们最先接收到的信息总是会对后面的认知产生巨大的影响,一种先入为主的观念。


当演员,特别是新出现的演员,第一次将某个角色演绎到淋漓尽致,深深触动到观众时,人们便会对其印象特别深刻,将这二者紧紧联系,以至于一想到这个演员就想到这个角色,一想到这个角色,演员的面容、声音就浮现出来。


自然地,剧中角色的性格特点就被观众们当成了演员的性格特点,也就形成了人们的固定印象,也导致了容嬷嬷的表演者李明启上街被骂,浣碧表演者蓝盈莹被当众扔鸡蛋,当然也成就了大圣孙悟空,国民好女婿等等。


除此之外,还有不可忽略的是观众们的从众心理。


也许很多人只是对剧中的小三凌玲不满,但是看到别人都在网络上、微博上骂演员吴越,便也觉得应该去骂一句。甚至有传出没有一起骂过凌玲就不算好闺蜜的说法。


相反的,对于正面的演员,也许一开始只是一部分人特别喜爱,不断赞扬,还有很多人只是看到别人这样做,便依从大众。于是,正反派演员的优缺点被不断放大,人物特征被强行印在演员身上,也造成了观众们后来的群体行为。


2.如何才能成为一个理性的观剧者?



  • Tip 1  不要虚拟和现实傻傻分不清


虽然剧中人物经历很传奇很多彩,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结果大快人心,但要记住的是那始终是件艺术作品,虽然源于生活,但也高于生活。


角色和故事并不是真实的。


很多细节经过处理,反面角色经过夸大,只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看到主角的成功,更好地表达编剧的想法。


演员的职责则是将虚拟转换为现实,让观众们更好地理解,欣赏,品味这些故事,作为观众也切不可将演员与角色画上等号。


  • Tip 2  做任何事前,容朕三思


电视剧中某些角色可能确实非常讨厌,可能也像我们生活中遇到的某些麻烦的人。


产生了负面情绪是需要排泄,可也要选对方法。


不顾一切地责骂饰演这个角色的演员,只会让以后更多的演员不敢接演反面角色。


正面角色和反面角色本来就是相对存在的,没有了奸险狡诈,又何来主角光环?


所以,在网络、微博发表每一句评论前,都要三思而后行啊!


  • Tip 3  追剧诚可贵,生活价更高


在美国Toledo大学的一项研究中,35%的受试者承认自己长期追剧,而这些人相比其它受试者显示出更高的焦虑和抑郁。


长期追剧,对改善我们的心理状态全益处不大,只会让追剧者在想象的虚拟中越陷越深。


剧中的生活再美好,毕竟不是我们自己的呀。


所以,适当追剧,放松即可。


总之呢,作为吃瓜看剧群众的我们,鸡蛋不可随便扔,重要的是,走好我们自己的前半生!



· Reference ·


[1]王璐. (2014). “浅析认知闭合需要”.《学理论》

[2]Lea Winerman. A New Type of Neuron---Called A Mirror Neuron---Could Help Explain How We Learn Through Mimicary and Why We Emphasize With Others. Oct. 2015. American Psychology Association.

[3]Angela K. Troyer. Primacy Effect. Encyclopedia of Clinical Psychology.

[4]Jessica Sloan Kruger.  Those Post-Binge-Watching Blues? They Might Be Real. 2016.

- The End -


- 壹心理专栏作者简介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