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联漫谈(1--2)

 江山携手 2017-08-10

对联漫谈(1):双手劈开生死路

(无穷江月)

 

公元964年,为五代十国末期,中原的真命天子赵匡胤正轰轰烈烈地干着大事业,逐渐把四分五裂的中国统一起来。面对咄咄逼人的新兴宋王朝,偏安一隅的蜀主孟昶却不慌不忙,在除夕夜为自己寝门前的桃符加上他自创的题词:

 

新年纳馀庆;佳节号长春。

 

意思是,新年时继承了先人留下的福气,佳节代表着四季长春。

 

当时的过年习俗是在门上挂桃符,就像后来王安石的诗所说的,总把新桃换旧符。孟昶觉得应当写几个字,让臣子写,结果不满意,就自己写了这副春联。短短十个字,可能是他的小小雅兴,没意识到是什么开创。但是,清代梁章钜编撰第一部对联著作《楹联丛话》时,把这副对联定为最古,也就把孟昶定为对联的创始人了。

 

到了明朝,明太祖朱元璋为了推广对联,在除夕下旨令公卿士庶之家都贴对联。他还微服出行,到民间逐门观看春联以为乐趣。见一家独无春联,一问才知道是阉猪之户,还没请人书写春联。朱元璋挥笔替阉猪者写了一副春联:

 

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

 

两副对联都是为春节写的。如果问哪副更像春联,当然是孟昶的对联了,因为他写了新年佳节,而朱元璋的对联只有杀气,哪有喜气?如果问哪副对联是文学艺术,那我就只能选朱元璋的对联而弃孟昶的对联了。

 

孟昶作为末代君主,江山将被正在中原兴起的大宋王朝轻易夺取。可他在降宋前一年还在那儿粉饰太平,喜庆佳节,祈望长春。国都快亡了,总该有些忧患意识吧,怎么还在粉饰太平呢?

 

倒是他的贵妃花蕊夫人把一段历史写得婉转哀怨无奈而动人: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与花蕊夫人的诗相比,孟昶的对联显得多么苍白无力!

 

关于孟昶的对联,还有个巧合。宋朝征服蜀国后派去治理蜀国的官员叫做吕余庆,名和上联的余庆一样。而宋太祖的生日叫做长春节,正好合下联长春两字。世上竟有这样的巧合!本来是吉祥的词句,反倒成了不祥的预示了。

 

而朱元璋分明是在借阉猪人而抒发胸中的意气。所谓劈开生死路割掉是非根,看似写阉猪,实际上是借题发挥,另有意蕴。他写的是为人、创业、治国中的感慨。他是个农民出身的开国皇帝,身上既有农民的粗犷,又有开国皇帝的大气,都从对联中穿透出来了。

 

相对于孟昶的对苍白无力,朱元璋则是豪情满怀了。按照春联的标准,孟昶的联切春节,朱元璋的联不切春节。按照艺术的标准,孟昶的对联不动人,朱元璋的对联动人。

 

在对联史上,这两个皇帝为对联作出开创性的贡献。第一个是蜀国的末代皇帝孟昶,第二个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我们不会因为孟昶的对联不动人而否定他给我们带来了第一副春联。而朱元璋虽然不是对联的创始人,但他为推动对联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且,他还身体力行创作,为我们留下了不朽的作品。对联史给两位皇帝都留下他们应有的位置。

 

《对联漫谈》为美国《侨报》“文学时代”版连载系列文章。本文刊载于2013213日《侨报》。

 

对联漫谈(2):动心还是唤儿声

(无穷江月)

 

对联的艺术本质是表现情,即表现那些出自作者心灵又能打动读者的真善美情感。对联中表现情感,第一要素是真实。对联作品是否成功,在于能否以作者的情感去触动读者的情感。情感就在心灵里,在作者的心灵里,也在读者的心灵里。表面上也许摸不着,也许可以掩盖或模仿,但最终还是要以心触动心,以心感受心,情感自有情感去感受。

 

迷却南北,迷却西东,未迷却回乡小路;负了春秋,负了冬夏,莫负了白发高堂。(作者:清时有味)

 

莫放春秋佳日过;最难风雨故人来。(作者:孙星衍)

 

欲把平生相抵换;竟无事业为牺牲。(作者:北纬42度)

 

从上面三联可见,真情体现在乡情亲情,真情体现在友情,真情体现在感慨。凡是作者心灵的真实写照,符合天性的人之常情,都是真情。情感本来都是真实的,无所谓真假之分。我们为什么要强调真实的情感呢?其关键在于对联中的情感是通过语言来表现的,而语言可以忠实地表现情感,也可以编造假情。有假的,我们才强调真的。幸好心灵是相通的,情感是互动的,是真情就能让人感受得到。

 

对联中表现情感,第二要素是高洁。真实的情感有高下之分。人有利己的天性,利己对个体是有利的。但如果发展到损人、自私,那就是对群体有害了。情感的中线以不损人的天性为基准;往下是损人,属于低劣性质;往上是利人,属于高洁性质。损人与利己指向相同,是天性的自然延伸。利人与利己常常指向不同,常常逆天性而行,殊不容易。

 

因此,高洁的情感不是自然而然的情感,需要加以后天滋养。所谓高,就是符合有利于社会群体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规范。所谓洁,就是顺从人的自然天性,而不是扭曲天性;就是追求美好的愿望,但不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他人痛苦之上。

 

下面一联,既标明爱真理,也不遮掩爱美人,便是一范例:

 

一生低首唯真理;偶尔弯腰为美人。 (作者:东海一枭)

   

对联中表现情感,第三要素是动人,引起共鸣。情感不能以逻辑思维的方式表达出来,只能以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为他人所感受,引起共鸣。由于人的心灵有共同的生理结构和心理活动过程,对同一个外界刺激可以产生同样或类似的反应,因而情感可以交流,可以相通,可以打动心灵。艺术作为引起共鸣的刺激,出自创作者的心灵,打动接受者的心灵,使一群人体验相同或相似的情感,引起共鸣。

 

在保持情感真实和高洁的前提下,艺术创造把平凡变成非凡,把混沌变成升华,把呆板变成新奇,化腐朽为神奇,是个深化,升华的过程。当情感以艺术的形式抵达读者时,读者的心被打动、感动、激动、震动。

 

入眼已非勾梦景;动心还是唤儿声。(《回乡》作者:无穷江月)

 

怪我本无能,未有胸襟容块垒;喜父犹不老,蛮多气力骂儿孙。(《挨父痛骂》作者:弦歌)

   

读《回乡》,于寻常中听到动心之声。读《挨父痛骂》,于家庭琐事中感受到难以割裂的父子亲情。

 

真实、高洁、动人三要素,简称为真、善、美。优秀的对联,是真善美的统一,缺一不可。

 

《对联漫谈》为美国《侨报》“文学时代”版连载系列文章。本文刊载于2013214日《侨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