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技法讲座(连载·1)

 无语清波 2017-08-10

中国论文网 http://www./7/view-3194569.htm
  艺术
  褚遂良(596—658),字登善,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一作阳翟(今河南禹县)人。其父是唐太宗时的文学馆学士褚亮,和初唐书法大家虞世南、欧阳询是好友兼同僚。故而自幼即勤奋好学的褚遂良受到虞、欧的极大影响,精通书艺,博涉文史,为一时之才俊。
  相传,虞世南去世后,唐太宗曾对魏徵叹曰:“无人可与论书矣。”魏徵颇懂书法,于是举荐褚遂良:“褚下笔遒劲,甚得王逸少体。”唐太宗马上召见褚遂良,一见之下,大为叹服,封为侍书。魏徵言中所说王逸少即东晋右军将军王羲之,世称“书圣”。唐太宗曾为王羲之作传,称赞其书法“翩若惊鸿,矫若游龙”。
  贞观初年,唐太宗用无数金帛访求王羲之墨迹,得三千纸之多,真伪混杂莫能辨,于是令褚遂良鉴定,褚遂良“细论出处,无一舛误”。可见他不仅是卓越的书法家,也是杰出的鉴赏家。贞观十五年(公元641),褚遂良任谏议大夫。在唐太宗面前,直言进谏,所出奏章政论对国事多有补益。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受唐太宗遗诏,与长孙无忌等重臣共同辅佐太子登基。太宗哀册及太子登基诏书均为褚遂良手书。
  太子即位,是为唐高宗。褚遂良被封为河南郡公,世称“褚河南”。永徽六年(公元655年),唐高宗欲废皇后王氏改立武则天为后。褚遂良等大臣竭力反对,唐高宗置若罔闻。褚遂良把笏板置于殿阶之上,叩头直至流血,高呼:“陛下,臣归还此笏,请让我回乡!”唐高宗大怒,命人把他拖出。褚遂良最终被贬,先是贬到潭州,接着贬到桂州,后来又贬到爱州(今越南境内)。他曾上书申述自己无罪,可是不被采纳。最终这位耿介不屈的名臣、才华绝代的书法大家在边地抑郁而卒,享年63岁。
  褚遂良性格倔强且天分极高,于书法艺术尽全力而为之,取得了万世景仰的成就,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列为楷书四座高峰。褚遂良书法初学二王,后受欧阳询、虞世南的影响,强调骨力,落笔劲健,极具独创性。继欧、虞之后,别开生面。晚年楷书丰美流畅,变化多姿,隶意甚浓,对后世影响很大。张怀瓘《书断》论其书曰:“铅华绰约,甚有余态。”“美人婵娟,似不胜罗绮。”褚遂良书法风格不只有秀美一面,劲练疏瘦才是其最大特点。他的早期碑刻如《伊阙佛龛碑》、《孟法师碑》等,骨力劲峭,法度严整,可以见得多具欧体法度。中后期作品用笔外拓取姿,而中掩有法,一笔一画皆有千钧之力。容纳汉隶,吸收二王之法,似的捺脚仍然存在,却增加了行书用笔,字势显得极为活泼。褚遂良书法中特有的婉媚多姿在此合以自己所长,形成了多姿多彩的风貌。褚遂良书法此时已经定型,并进一步走向成熟,此碑便是明显标志。
  四、《雁塔圣教序》
  楷书,唐永徽四年(公元653年)褚遂良时年58岁所书。字约一寸,碑石现存西安市慈恩寺雁塔中。碑分二石,一为序,一为记。《序》书于十月,全称《大唐三藏圣教序》,李世民撰文;《记》书于十二月,全称《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序记》,李治撰文。仅从两位皇帝亲自撰文这一点来看,褚遂良所具备的政治地位,一时重臣难出其右。
  《序》21行,行42字,共821字,文左行。《记》20行,行40字,共642字,文右行。
  《雁塔圣教序》为褚遂良晚年杰作,是他的最著名、最成熟的作品。此碑正楷参以隶法,用笔顿挫有节奏,笔势生动,线条清丽,丰神足韵,空灵飞动;结体开张,活泼潇洒。杜甫有诗句云:“书贵瘦硬方通神。”《雁塔圣教序》表现的正是这种“瘦硬通神”的审美趣味。宋人董逌在《广川书跋》中敏锐地指出了这一点:“……疏瘦劲练非后世所能及也。昔逸少所授书法,有谓多骨微肉者筋书,多肉微骨者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河南(指褚遂良)岂所谓瘦硬通神者邪?”他的用笔正是摒除了一切冗繁,而留下精华,在细劲中体现出凛凛的风骨。
  《雁塔圣教序》,可以看作中国书法史上楷书发展的里程碑:从钟繇、王羲之那微扁的带有明显隶书意味的楷书,到北魏时期楷书用笔与结体的极尽变化,再到欧阳询对楷书做出的结构方面的贡献与虞世南楷书中表现的传统文化品味,一直到褚遂良,从早年的稚拙方正脱化而出,在表现他华美笔意的同时,又恰当地渗入隶书笔意,呈现出高古意味,这是褚遂良在楷书上最为突出的贡献。《圣教序》两位皇帝亲自撰文,而由褚遂良书写,这对于一个封建王朝的大臣来说是无上荣光,所以《雁塔圣教序》是他最为精心之作,也最能代表他的艺术风格。
  五、《阴符经》
  大字楷书,墨迹纸本,楷书96行,共461字。此帖字大盈寸,末题:“起居郎臣褚遂良奉敕书。”很有可能是唐代学褚书的伪托之作。即便如此,大字《阴符经》也不失为书法精品。此帖不但具备了褚体楷书的特点,还与“唐人写经”极其相似,行笔极为灵活,点画、转折带有行书的笔意,部分重捺笔画还有隶书意味,轻重与虚实结合得很好。笔势纵横清晰,天趣自然。结构以扁方为主,多见横势,宽绰而见虚灵之气,由此也能窥见隶书的笔意。此帖线条对比强烈,时而纤巧,时而厚重,时而疏密有致,时而笔势翻飞,撇捺开张,波折起伏,巧于变化。虽然后世对其真伪还没定论,但就作品而言,它起码是当时学褚高手所为,书法具有极高的水准,是学习楷书的一个重要范本。
  据说褚遂良奉旨书写的《阴符经》,有一百九十卷之多。褚遂良《小字阴符经》为著名的越州石氏帖刻本,其字小如豆,刻工精,为褚遂良59岁时所写。此帖含蓄厚重,深得二王气韵。
  以上是我们对褚遂良及其书法艺术作品的简要介绍。从下期开始我们以褚遂良《雁塔圣教序》为范本,来逐步展开学习。
  空灵飞动,点画间妙趣横生,多从王羲之书法脱化而来。因当时宫中所收藏的王羲之书法都由他鉴定,皇帝又喜以虞世南、褚遂良等临摹的羲之名帖赏赐大臣,长期摩挲临仿,自然融会贯通。所以,人谓之: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变化万千,一本右军。刘熙载在《书概》中对褚遂良有这样的评价:“褚河南书为唐之广大教化主,颜平原得其筋,徐季海之流得其肉。”“广大教化主”五字,足以形容褚遂良在中国书法史上的独特地位。

  下面就介绍一下褚遂良重要的碑帖、墨迹及其内容。
  一、《伊阙佛龛碑》
  楷书,唐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褚遂良46岁时所书,原石已不存。中书侍郎岑文本撰文。此碑是魏王李泰为他的母亲长孙皇后所立,刻在洛阳龙门石窟的宾阳洞内。字大寸余,宽博方整,多带隶意。结构精严,虽未达超化之境,但是为后面的《雁塔圣教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孟法师碑铭》
  楷书,唐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褚遂良47岁时所书。原石已不存。中书侍郎岑文本撰文。字径约一寸,起始处“唐京师至德观法主”8字缺失,碑末年月名记等33字缺失。法师名静素,江夏安陆人。隋文帝时居于京师至德宫,唐贞观十二年卒。
  此碑为褚遂良早期代表作,体势方整峻严,接近欧阳询书风,且具隋人韵致。现存最好的唐拓孤本是李宗瀚的临川四宝之一。李赞曰:遒丽处似虞,端劲处似欧,而运以分隶遗法。风规振六代之余,高古近二王以上,殆登善早年极用意书。
  三、《房玄龄碑》
  楷书,唐永徽三年(公元652年)褚遂良57岁时所书(亦有论者认为此碑立于公元649年,即褚遂良53岁时)。此碑全称《大唐故尚书左仆射司空太子太傅上柱国大尉并州都督□□□□□□□》,亦称《房梁公碑》,在陕西昭陵。赵明诚《金石录》记载:文字磨灭,断续不可考,仅名字后题“修国史河南公”尚存,名姓残欠者乃褚遂良。
  《房玄龄碑》点画轻重分明,变化极大。细处若游丝萦空,劲处若屈铁盘绕,可与《雁塔圣教序》媲美。不同之处在于:《房玄龄碑》锋芒外露,劲多于逸;《雁塔圣教序》暗含温婉,逸多于劲。两碑各尽其妙。褚遂良楷书从这个时期开始,已经脱离欧、虞规范,树立了自己独特的书风。横画已有左低右高的俯仰,竖画也明显地有向内凹而呈背势;隶书第一章 褚遂良生平及书法
  艺术
  褚遂良(596—658),字登善,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一作阳翟(今河南禹县)人。其父是唐太宗时的文学馆学士褚亮,和初唐书法大家虞世南、欧阳询是好友兼同僚。故而自幼即勤奋好学的褚遂良受到虞、欧的极大影响,精通书艺,博涉文史,为一时之才俊。
  相传,虞世南去世后,唐太宗曾对魏徵叹曰:“无人可与论书矣。”魏徵颇懂书法,于是举荐褚遂良:“褚下笔遒劲,甚得王逸少体。”唐太宗马上召见褚遂良,一见之下,大为叹服,封为侍书。魏徵言中所说王逸少即东晋右军将军王羲之,世称“书圣”。唐太宗曾为王羲之作传,称赞其书法“翩若惊鸿,矫若游龙”。
  贞观初年,唐太宗用无数金帛访求王羲之墨迹,得三千纸之多,真伪混杂莫能辨,于是令褚遂良鉴定,褚遂良“细论出处,无一舛误”。可见他不仅是卓越的书法家,也是杰出的鉴赏家。贞观十五年(公元641),褚遂良任谏议大夫。在唐太宗面前,直言进谏,所出奏章政论对国事多有补益。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受唐太宗遗诏,与长孙无忌等重臣共同辅佐太子登基。太宗哀册及太子登基诏书均为褚遂良手书。
  太子即位,是为唐高宗。褚遂良被封为河南郡公,世称“褚河南”。永徽六年(公元655年),唐高宗欲废皇后王氏改立武则天为后。褚遂良等大臣竭力反对,唐高宗置若罔闻。褚遂良把笏板置于殿阶之上,叩头直至流血,高呼:“陛下,臣归还此笏,请让我回乡!”唐高宗大怒,命人把他拖出。褚遂良最终被贬,先是贬到潭州,接着贬到桂州,后来又贬到爱州(今越南境内)。他曾上书申述自己无罪,可是不被采纳。最终这位耿介不屈的名臣、才华绝代的书法大家在边地抑郁而卒,享年63岁。
  褚遂良性格倔强且天分极高,于书法艺术尽全力而为之,取得了万世景仰的成就,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列为楷书四座高峰。褚遂良书法初学二王,后受欧阳询、虞世南的影响,强调骨力,落笔劲健,极具独创性。继欧、虞之后,别开生面。晚年楷书丰美流畅,变化多姿,隶意甚浓,对后世影响很大。张怀瓘《书断》论其书曰:“铅华绰约,甚有余态。”“美人婵娟,似不胜罗绮。”褚遂良书法风格不只有秀美一面,劲练疏瘦才是其最大特点。他的早期碑刻如《伊阙佛龛碑》、《孟法师碑》等,骨力劲峭,法度严整,可以见得多具欧体法度。中后期作品用笔外拓取姿,而中掩有法,一笔一画皆有千钧之力。容纳汉隶,吸收二王之法,似的捺脚仍然存在,却增加了行书用笔,字势显得极为活泼。褚遂良书法中特有的婉媚多姿在此合以自己所长,形成了多姿多彩的风貌。褚遂良书法此时已经定型,并进一步走向成熟,此碑便是明显标志。
  四、《雁塔圣教序》
  楷书,唐永徽四年(公元653年)褚遂良时年58岁所书。字约一寸,碑石现存西安市慈恩寺雁塔中。碑分二石,一为序,一为记。《序》书于十月,全称《大唐三藏圣教序》,李世民撰文;《记》书于十二月,全称《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序记》,李治撰文。仅从两位皇帝亲自撰文这一点来看,褚遂良所具备的政治地位,一时重臣难出其右。
  《序》21行,行42字,共821字,文左行。《记》20行,行40字,共642字,文右行。
  《雁塔圣教序》为褚遂良晚年杰作,是他的最著名、最成熟的作品。此碑正楷参以隶法,用笔顿挫有节奏,笔势生动,线条清丽,丰神足韵,空灵飞动;结体开张,活泼潇洒。杜甫有诗句云:“书贵瘦硬方通神。”《雁塔圣教序》表现的正是这种“瘦硬通神”的审美趣味。宋人董逌在《广川书跋》中敏锐地指出了这一点:“……疏瘦劲练非后世所能及也。昔逸少所授书法,有谓多骨微肉者筋书,多肉微骨者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河南(指褚遂良)岂所谓瘦硬通神者邪?”他的用笔正是摒除了一切冗繁,而留下精华,在细劲中体现出凛凛的风骨。
  《雁塔圣教序》,可以看作中国书法史上楷书发展的里程碑:从钟繇、王羲之那微扁的带有明显隶书意味的楷书,到北魏时期楷书用笔与结体的极尽变化,再到欧阳询对楷书做出的结构方面的贡献与虞世南楷书中表现的传统文化品味,一直到褚遂良,从早年的稚拙方正脱化而出,在表现他华美笔意的同时,又恰当地渗入隶书笔意,呈现出高古意味,这是褚遂良在楷书上最为突出的贡献。《圣教序》两位皇帝亲自撰文,而由褚遂良书写,这对于一个封建王朝的大臣来说是无上荣光,所以《雁塔圣教序》是他最为精心之作,也最能代表他的艺术风格。
  五、《阴符经》
  大字楷书,墨迹纸本,楷书96行,共461字。此帖字大盈寸,末题:“起居郎臣褚遂良奉敕书。”很有可能是唐代学褚书的伪托之作。即便如此,大字《阴符经》也不失为书法精品。此帖不但具备了褚体楷书的特点,还与“唐人写经”极其相似,行笔极为灵活,点画、转折带有行书的笔意,部分重捺笔画还有隶书意味,轻重与虚实结合得很好。笔势纵横清晰,天趣自然。结构以扁方为主,多见横势,宽绰而见虚灵之气,由此也能窥见隶书的笔意。此帖线条对比强烈,时而纤巧,时而厚重,时而疏密有致,时而笔势翻飞,撇捺开张,波折起伏,巧于变化。虽然后世对其真伪还没定论,但就作品而言,它起码是当时学褚高手所为,书法具有极高的水准,是学习楷书的一个重要范本。
  据说褚遂良奉旨书写的《阴符经》,有一百九十卷之多。褚遂良《小字阴符经》为著名的越州石氏帖刻本,其字小如豆,刻工精,为褚遂良59岁时所写。此帖含蓄厚重,深得二王气韵。
  以上是我们对褚遂良及其书法艺术作品的简要介绍。从下期开始我们以褚遂良《雁塔圣教序》为范本,来逐步展开学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