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翻浪|投稿周期为何会那如此漫长?

 無情360 2017-08-10


经常在网上看到QQ群或朋友问起,某某期刊的审稿主任复审是什么意思,或投稿已多久怎么还没消息,或为何有的刊物审稿要3个月,亦或为何有篇稿件审了快一年之类的问题,作为业内的小编,又偶尔帮几个期刊审稿,对编辑部审稿流程相对有所了解,因此整理一些想法告知,供大家交流。

◆首先要从编辑高级职称的称谓“编审”说起。

编辑的职称分编辑(中级,等同讲师)、副编审(副高级,等同副教授)、编审(正高级,等同教授),从编辑出版高级职的名称便告诉大家,编辑的工作职责是编辑和审稿两部分,因此来稿的第一环节是审稿。

◆稿件进入审稿的漫漫之路

审稿国家有相应的规范,即通常所说的稿件三审制度,审稿是一项有序但耗时的过程,并不是像作者想象的那样送一个专家看个几个小时就完了这么简单,而是要动用整个编辑部力量的集体行为。

审稿第一阶段(1周时间):新到稿件收稿(说明您的投稿已成功,15天仍在收稿阶段,说明投稿未成功,您需重新用已注册的用户名和密码投稿,在填写文题时,若提示“数据库有类似稿件”,您需在原文题后随便加上几个数字或字母以示区别才可进入下一步)

审稿第二阶段(10天左右):一审即初审,首先编辑部要经过初审(即一审,时间一周左右),符合条件的送栏目编辑审稿,不符合条件的做退稿处理。◆这里特别说明我所不理解的一点,国内很多类别刊物均收取审稿费(国际惯例),每篇100-200元不等,因为送审专家编辑部要付出相当高的审稿费,但体育科技期刊至今没有开这一先河者,这造成作者找不到投稿刊物的方向,另一方面给本身工作人手不足的编辑增加很多不必要的负担。

 审稿第三阶段(2周):二审即栏目编辑审稿或责任编辑审稿(编委会经过二审,符合条件的进入送外审阶段,不符合条件的进入退稿阶段)

审稿第四阶段(10天):送第一位专家外审(专职编辑遴选审稿专家后送外审)◆这一阶段的时间有时难以把握,毕竟专家有自己的日常工作,身份都是兼职的,很辛苦(且按国际惯例,外审专家不允许公布自己身份,请社会监督),越是牛刊越要找牛人审稿,牛人的工作肯定更忙,所以请作者耐心。根据国际惯例要送两个以上专家匿名评审,不及时审回还要催审、换专家。

审稿第五阶段(10天):送第二位专家外审(审稿专家正在审阅中),◆审稿专家大多是跨学科与非本校专家,增加大量为人正直的青年博士专家数量,外审专家数据库已在全国,甚至世界范围建立起来,送审稿均为匿名评审,但可能出现专家拒审或者专家出差之类的情况而相对延后,责任编辑会跟踪处理。

审稿第六阶段(1周):退修(可登陆本刊网站,单击“作者投稿与查询”→输入用户名及密码→点击“需要修改稿件”→点击“稿件处理情况及修改意见”栏中的审稿意见修改后,回退到上一阶段→点击“更正稿件信息及上传修改稿”→点击“上传修改稿”中的“浏览”→选中所要上传的修改稿→点击“浏览”后面的“上传”。请您在2周内将修改稿从系统中上传,如果延期没有上传,请和责任编辑联系)◆这里特别说明,如果我遇到退修情况的处理方法,我会积极按照外审专家的意见进行修改,并附上不少于退修意见字数的修改说明(可附在退修稿件文档标题的前面,栏目编辑与外审专家复核的时候一目了然),对于实难以尊从修改的意见,附上相应解释说明,切忌以自我为心中,任意反驳退修意见。

  审稿第七阶段(2周):主编终审(主编会召集刊物编辑、编委会成员,根据一个阶段内来稿的专家、栏目编辑的具体意见,决定稿件可进入录用编辑流程或退稿阶段,若为退稿阶段,◆因双向匿名,如遇到外审专家意见不一致,可能会送审第3位专家,)

  审稿第八阶段(5天):稿件录用(可登陆本刊网站,单击“◆作者投稿与查询”→输入用户名及密码→点击“编辑部正在处理稿件”,在“已录用”阶段“意见”栏中可查询到稿件录用通知,请务必按要求去做)

◆审稿阶段一结束,等于是作者的工作暂时告一段落,编辑的实际工作开始了…………(这里苦逼滴省略百万字,因为每年的校对字数在五百万)


◆稿件再次踏上编校的不归路

编辑的第一阶段(多久都得编辑干,其实不如说是编辑的不归路):一校(编辑加工,俗称齐清定,责任编辑按本刊标准化、规范化修改,不明之处会与您电话联系,请保持电话通畅)

编辑第二阶段(多久都得编辑干):二校(对一校稿件进行再次校对,按照格式规范和参考文献要求统一发表文章内容,对于文法错误进行修订)

编辑第三阶段(该作者出马了):请作者对样片,即作者查阅已校对、排版文稿,如遇到问题标注后发email编辑部技术编辑修改。

编辑第四阶段(多久都得编辑干):三校也称终校,由资深专家把关,之后编辑部集体点评,也称读校,最终看是否编辑合格,达到待出版的要求。◆这里特别说明,每次校对后技术编辑都要在电子文稿中修改相应的标红(红笔标注)之处,工作量非常大。

编辑第五阶段(多久都得编辑干):对红也称核红,即终校完成后,技术编辑在电子文档中修改错误之处,编辑挨个核对是否修改正确,最费眼神。

编辑第六阶段(主编亲自出马):发稿(主编将稿件按栏目归入备稿件库)

编辑第七阶段(主编亲自出马):组版(主编按时间排列生成的顺序初步拟定刊期,按照刊物的传统与各栏目的稿件量,请技术编辑排版)

第八阶段(还剩一口气,苦逼即将结束):编辑对样,印刷厂出印刷清样后,编辑进行对清样的工作,就是看版式、内容是否有大错误,怕印刷出现问题。


以上就是为何投稿周期需要超过6个月时间,尽管,对于我们作者来说谁都希望今天投明天就有结果(当然大家也可能觉得时间太短是因为编辑没有认真看),但是也要体谅编辑部的苦衷,任何刊物都属于公共平台,并不是只处理某人的一篇论文,而是成千上万篇,何况有的编辑部还没有专职处理稿件的编辑,同时还得担负沉重的编辑加工、校对等编辑具体工作。

其实,以我个人经历,国外被SCI和SSCI检索的期刊审稿周期大多超过1年,国内期刊的工作效率已经超过国外期刊。

所以还是希望大家能相互理解,耐心等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