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川派盆景 蜀之瑰宝

 竺言小聚 2017-08-11
公众号2017-08-04

川派盆景是以四川地名命名的盆景艺术流派,川派盆景又称剑南盆景,为全国五大流派之一。四川申报的“川派盆景技艺”因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制作技艺精湛,于2011年入选国务院公布的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归类为“七、传统美术”的18.Ⅶ-94。

川派盆景集文学、美学,植物栽培学、植物形态学、植物生理学、园林艺术和植物造型艺术于一体。通过综合运用上述学科,川派盆景形象地再现了川蜀山水的奇、雄、伟、险,被人们誉之为无声的诗、立体的画,活的艺术、有生命的中国特色雕塑品。川派盆景的艺术风格是树桩以古朴严谨,虬曲多姿为特色;山水盆景则以高、悬、陡、深等气势雄伟取胜,典型地表现出巴山蜀水的自然风貌。

川派盆景艺术肇于蜀汉。蜀汉孝怀皇帝刘禅曾在成都修建安乐宫,西晋·左思《蜀都赋》中描写其宫的华丽:“结阳城之延阁,飞观榭乎云中。开高轩以临山,列绮窗而瞰江”。宫中山石水鸟、花木繁茂,刘禅以石料、木材等制作成形态各异的盆钵,栽植矮树并配以山石,大臣、商贾纷纷效尤,盆栽造型雏形始。唐代,成都出现花木盆景交易市场,四川盆景在皇族和达官贵人府邸流行。五代十国时期,后蜀开国皇帝孟知祥帐下一梅姓官员隐居成都西郊,遍植梅花并依画意蟠扎,作多姿梅桩,其子雨村继而从之,开启川派盆景蟠扎技艺的先河。北宋时期,川派盆景得到长足发展,树桩盆景和山水盆景各自独立,分流发展。梅、海棠、石榴等多种植物被应用到盆景中。正式记载盆景一词出现在《格物粗谈》(旧题为苏轼著):“芭蕉初发分种,以油簪横穿其根二眼,则不长大,可作盆景”。这是目前所知道的关于“盆景”一词的最早出处。南宋,由于川蜀对盆景石材发掘,川派山水盆景的发展突飞猛进。南宋·林绾撰《云林石谱》,这是中国第一部论石专著,也是中国当时最权威的石头专著(清代编纂《四库全书》时“惟录绾书”,其馀石谱“悉削而不载”),介绍盆景假山石材116种。宋代川派盆景艺术创作已经达到较高水平,很多官员、文人如苏东坡、梅尧臣、陆游等时常制作、吟咏盆景,许多文学作品,与盆景相关的记载流传下来。明清两代,是川派树桩盆景兴盛时期,此期盆景蟠扎造型技艺相当成熟,多种技艺已经可以根据立意的需要被娴熟地运用到盆景造景中,盆景作品已经表现出立、卧、横、斜、悬等形式。清代民间频繁地交流学习川派技艺,完善了三弯九倒拐,方拐,规则类树桩的身法样式及三式五型样式。清末民初,川西民间许多花农身怀蟠扎盆景绝技,川派盆景技术达到精湛。

川派盆景盘扎技艺在发展沿革的过程中产生了多种造型技法,经历了一个在造型上从简到繁、再从繁到简的过程,最后归纳为两种主要类型:规律类和自然类。两种主要类型的共同特点为:对称美、平衡美、韵律美,统一中求变化,变化中有统一,活泼而有序,庄重而灵动。两种类型都着重在造型桩干,根枝加工,以盘根错节,苍劲古朴,潇洒飘逸。造型方法,用材,枝盘处理以及具体技法、盘扎工具等方面,有相对统一的规律,带有明显的地方特色。而在规律类和自然类中又各有身法。

川派盆景有代表性的树种是金弹子、六月雪、罗汉松、银杏、紫薇、梅花、杜鹃等。石材常选用以砂石片、钟乳石、云母石、河石等原材料。

川派盆景不仅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历史沉淀,如今,更是硕果累累,近年来,川派盆景不仅在历届各种层次的展出中取得骄人的成绩,四川多区、县都有当地特色的盆景博览园,博物馆。

四川花木业界将继续遵循国务院关于“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要求,让川派盆景这一国家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传承与发展,为不断推动中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国发〔2011〕14号

2..宋·沈立《海棠记》

3.宋·林绾《云林石谱》

4.成都艺术家协会、成都园林管理局《中国川派盆景艺术》

5清·刘銮《五石瓠》

7.唐·李德裕《平泉山居草木记》

8.西晋·左思《蜀都赋》

9.成都三邑园艺绿化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内部资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