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商代古玉制假数据

 天宇楼33 2017-08-11



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市场上销售商代玉器的主要有两类人,一类是专营古玉的一些游走商贩,另一类是老宅门中一些遗老遗少的后代子孙。这部分人出手卖掉的商代古玉都是熟坑玉器,大多数都是他们的先人,生前曾经随身佩戴,或把玩过的古玉,极少有用于陪葬的祭坑玉器。从这类玉器的手感和其熟旧程度上来看,这些古玉出土至少都在二、三百年以上。大多数都经过几代人的长期佩戴或把玩,玉件本身的油脂感和光亮度都非常好。从古玉的表面效果和感觉上看,没有上百年的赏玩是不会出现这种质感的。

据古玩业内的老前辈讲,在清代和民国时期,人们普遍喜欢收藏古人随身佩戴或把玩过的玉器。而对那些工艺比较粗糙,或者是一些陪葬的祭坑玉器则很少有人问津。因为那个时候收藏古玉是很讲究的,它与收藏者的身份和地位紧密联系在一起。可以说,佩戴或手里把玩什么物件儿,象征着主人的身份和品味。

过去的收藏主要是流行收藏熟坑玉器,鉴赏的是古玉的沁色。收藏的高层次和高境界,是收藏那些只有造型没有纹饰的素面玉器。与当前人们热衷于收藏生坑、祭坑,以及带有繁复纹饰古代玉器的收藏观念,和审美取向上可谓大相径庭。

国家馆藏商代玉器,把玩过的“熟坑”


国家馆藏商代玉器,未把玩的“生坑”



从市场流通方面看,改革开放以后,一些港台及海外的收藏家们,便争相进入大陆市场搜寻古代玉器,其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期,一些私人制玉小作坊看到了市场的需求和无限的商机,便开始进行古玉的伪造。但是,这个时期的伪造,仍然是以民国时期的伪造方法和手段为主。这个时期的赝品,对于那些有经验、有眼力的行家来说,还是很容易被识破的。而对于那些来自海外且不具备专业知识和眼力的收藏爱好者来说,无疑是真假难辨。海外收藏爱好者进入内陆的盲目收集,刺激了古玉造假行业的快速发展。

早期仿品:


1992年前后,古玉造假者在造假工艺和技术上,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改进,其伪造的效果也越来越逼真。经过短短的三、五年时间,大量的古玉赝品便充斥了内陆和海外市场,而对于数量有限的古玉真品来说,实际上并没有受到这种现象的影响,仍然在内行的市场中进行一定范围的流通。我从上世纪80年代至目前的市场经历与考察中体会到,无论是前辈们传世的熟旧古玉,还是民间出土和流散的各类玉器,其中过眼过手的商代玉器真品,数量也不过几百件。在这些玉器中品位和档次都比较高的商代玉器也只有十件八件,而且以小件居多。超过十公分的所谓大器,无论是人物还是动物,在市场流通中极少看到或者听到过,在民间流散中,超过博物馆级别的商代玉器更是极其罕见的。


近期仿品:




近期热门文章:点击下面蓝色字体即可阅读

收藏古玩要先试试水有多深

古玉孔的鉴定理论依据

清代玉器鉴定

你知道潘家园出过什么古玩吗?

商代玉器的一项标准特征

很多人声称自己收藏了三十年

学习收藏交学费这是行业规矩

贤燕堂文化传播公司

骗你就这么容易

古玉在不同遗存环境下的特征

买古玩容易,卖古玩难

漫谈古玉假沁色

statement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