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网络某艺术论坛上见有关中国画“百年百人”之讨论,其宗旨似欲评价与反思百年来中国画艺术之成败得失,并多少指出或预测此艺未来发展之路径。此论辩,整体局势之群情激昂与众口纷纭,具体参辩者意态之真诚与投入,固属可喜可嘉,然因话题之巨大,所涉事体之复杂,尤其鉴于绘画艺术本身之诸多未可整齐划一之因素,是以此论战已注定只可启发相关人士之思路或想法,而必不可得出统一结论。吾一如惯常之态,静观与思索其事而已,并不卷涉入内中。且是吾人自已对画道之多样性久持相对宽松的看法。兹画艺也,既源出艺文之心对天地大化之独特感受,连同对此感受本体——艺者之心——的刻意发掘,那么,其结果,又如何可能归之一律?而且,客观言之,吾国画艺,总体面目之稍欠者,原本尚且是变化不够,特别是在一个世纪之前,吾向谓之“古中国画”时期。不过,虽则如此,作为一门已然成型之艺术形式,其间毕竟亦有许多无法断然违背之基本规则;彼等有类于吾国古典诗词格律,纵似镣铐加诸艺者之身,但同时其自身也确乎具有高度完善之形式美感。此话题吾先前既亦在其他文字中道及,此不必再展开重论了。总而言之:画者只要于自家潜意识中存有对斯艺之基本认同感,且身具斯艺所需之基本文化情怀,再采用约定俗成之材料及方式“摆弄”斯艺,而后便大可于个中进行淋漓尽致之创造发挥。至于将一身已具之“综合能量”调理发挥到哪般境地,即是说,归之画艺本身所能达到何等高度,则是因人而异,另当别论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