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秋战国时期130余国家考略(二)

 历史探奇 2017-08-11

春秋战国时期130国家考略(二)

(接上)

向国

古代在今山东省莒县西南有一个向国,春秋初年被莒国攻灭??

凡国

周代凡国之都。在今河南辉县西南,凡为姬姓国,始封君为周公旦之子。...为姬姓国,始封君为周武王同母弟聃季(委载)。西周末年或春秋初年,楚灭之。

谷国

春秋时,诸侯伯绥受封于谷(今湖北谷城),后谷国为楚国所灭

赖国

周朝初期,武王封炎帝的后代于赖(今湖北随县),建立赖国。春秋时,赖国被楚国所灭,

牟国

周时子国,牟国故址在今城东10公里的辛庄镇赵家泉村,春秋时期是鲁国的附属国,春秋末期亡。

柏国

早在周朝的时候就有柏国,也叫柏子国,故址在今河南西平柏亭一带。相传柏国的开国君王是黄帝的臣子柏高。

春秋时柏国为楚所灭。

颛臾国

公元前11世纪,周成王封太后裔建颛臾国(附庸于鲁国),

焦国

首都在今河南陕县南。焦为姬姓国,始封君或以为周康王之子文,或以为召公奭之子盛。春秋时期灭于晋。

茅国

西周时期,周文王之子周公旦的第三个儿子茅叔受封于茅(今山东金乡县西南),建立茅国,后来茅国为邹国攻灭,

滑国

西周初年,滑国封地在今偃师与巩义鲁庄一带,都城位于洛阳城东南43公里处偃师市府店镇滑城河村附近台地上,后被秦所灭

巢国

禹帝时曾封有巢氏之后建立巢国(今安徽境内)。在夏、商、周三代,巢国世代为诸侯国,春秋时期,楚国灭掉巢国,

雍国

周文王的儿子被封于雍(今河南省沁阳),建立雍国,为伯爵,世人称之为雍伯,其后世子孙以封国名

雍国于春秋中期被晋国吞并。

顿国

顿国,是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后周王朝在淮水中上游地区分封的姬姓国之一,位子爵。

从西周、春秋时期起,古顿国就在周口市今商水、项城一带建都。

西周末年,王室衰微,顿国作为国卑势弱的小国,夹在逐鹿中原的大国诸侯之间,对大国或依或违,时即时离,摇摆不定,惶惶不可终日。顿国本依附于陈国,后来惧楚国之强,背陈而转向楚国。陈国于是大兵压境,遂使顿子失国,顿子逃奔到楚国求援并在楚国避难。具体何年陈国逐顿,史料语焉不详,估计应在公元前637年或稍前。公元前637年秋,因为陈国在归顺楚国的同时又暗中勾结宋国,楚王遂接受顿子的求援,派大将成得臣率兵攻打陈国。楚军在占领了焦、夷两地后,并在顿地修筑新城后回国。《春秋左传?僖公二十三年》:“秋,楚成得臣帅师伐陈,讨其贰于宋也。取焦、夷,城顿而还”。公元前635年,楚令尹子玉(即成得臣)把陈国包围,护送顿子返回新建的都邑,使顿子复国,前496,楚灭顿。

黎国

商末为周文王所灭的黎国,在周武王分封诸侯时,被封给帝尧的后裔,赐爵为侯,并且仍然沿用黎国的名称。春秋时黎国迁都于山西黎城县东北的黎侯城,后为晋国(在今山西西南部)所灭

费国

今山东省费县东部地,鲁国季孙氏叛鲁,自立费国。后并于齐。

郇国

周文王第10(一说第17)受封于郇(近山东临猗县),史称郇侯、郇伯。春秋时,郇国为晋国所并

胙国

周为胙国,周公旦之第六子伯分封于此,称胙国。春秋时,称南燕国。灭于??

夔国

楚国国君熊绎的六世孙叫熊挚,他的后代受封于夔城(今湖北秭归),建立夔国,后又为楚所灭

古密国

亦郐国

郐国

周时子国,周平王二年,前769,郑桓公袭击郐国之前,先打听了郐国有哪些有本领的文臣武将,开列名单,宣布打下郐国,将分别给他们封官爵,把郐国的土地送给他们。并煞有介事地在城处设祭坛,把名单埋于坛下,对天盟誓。郐国国君一听到这个消息,怒不可遏,责怪臣于叛变,把名单上的贤臣良将全部杀了,结果当然是郑国轻而易举灭了郐国

一说为郐国于春秋时被郑武公所灭,开了春秋时期一个诸侯征服另一个诸侯的先例。不过他是经由平王默许。

应国

史籍最早见于公元前1324年,商周时代即有,应国以鹰为图腾,到了春秋早中期之际,应国被楚国灭亡。

介国

东部一个少数民族国家,位置在青岛地域,春秋中期被齐吞并。

鄾国

首都在今湖北襄樊市东北。鄾为曼姓国,商王武丁曾封季父于河北曼,鄾为其后裔。周时居此,为邓的附庸,后灭于楚

任国

后裔有仍氏(亦称有任氏,,仍古时同音)就在这里建立了仍国.周朝时期,仍国被封为任国

首都在今山东济宁市境。任为风姓国,太皞的后裔。

春秋战国时代任国先后隶属于鲁、宋、齐国。至战国时期任国犹存。秦统一中国后,废任国而改为任城县

邳国

夏、商时期,睢宁县古邳一带还有一个邳国。邳和薛同祖。邳原来居住的地方在薛,邳国的先祖奚仲曾经担任过...邳国的历史很长,直到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楚人的压迫,邳人又重新北迁至薛。邳国迁回故地后,仍称邳国国都邳。(下邳)

胡国

首都在今安徽阜阳县境。胡为归姓国,周时有存。周敬王二十五年(公元前495年),楚灭胡。

代国

春秋末年今浑源一带属北方民族建立的代国,战国初期代国为赵所灭

彭国? ?

首都在在今徐州市境内。其建国者史称彭祖

苴国

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古蜀王即封其弟葭萌来广元建立苴国

相传苴国因兵灾和旱灾闹了粮荒,正巧在那里的范蠡以薄利多销的方法解决了他们的困难。

既赚钱又出名,苴国后为秦所灭。

鱼国、鱿国

留在三峡当地的巴人,从文献得知,春秋时建有鱼国、鱿国等小国,为庸国之附庸。后并于楚。

轸国??

首都在在今湖北应城县西。轸为偃姓国,皋陶的后裔。同时居此。春秋时期灭于楚

扈国

从《春秋》记载可知扈国多为政商要地。周代春秋时仍存,战国时,不被提及,扈城很可能毁于列强相互吞并的战争

荀国

周成王初年,荀国被陟封于今山西省新绛县东北之临汾故郇城;荀国后为晋所迫,沿汾河流域南迁至今山西省临猗县之故郇城,最后还是为晋所灭。

邶国

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伐纣灭商,西周政权建立,邯郸划属邶国,属周武王六弟霍叔封地,纣王的儿子武庚也居住邶国。但周武王去世后,其子周成王继位,其叔周公旦摄政。因管叔、蔡叔、霍叔等人素与周公旦不和,便与武庚等联合发动叛乱,史称“管蔡之乱”,但叛乱不久就被镇压,邶国的封号被取消,邯郸又划归卫国管辖。

(这个国没到春秋就没了。)

桐国

桐国偃姓,皋陶后裔。春秋时,桐国大体为楚附庸,时而依附吴,越灭吴后,属越.周显王三十六年(333),楚灭越,桐国再度附楚,在强邻环伺的春秋时代,弱小的桐国不得不朝吴暮楚,战战兢兢地揣摩大国的脸色,估计后来是被楚吞了。

极国

周初,极国(姬姓小国)城邑.公元前721(春秋隐公二年)鲁大夫展无骇帅师灭掉极国。

贾国

西周时,周康王姬别把晋国开国君主唐叔虞的小儿子公明封于贾,建立贾国,号为贾伯,作为周朝的附庸国,春秋时,贾国被晋国所灭。

祭国

最早为商王朝的邦国,在商代甲骨文中多次被提及。周灭商后也将祭国灭掉,重封后的祭国在春秋初年,郑国东迁时被灭。

毛国

西周时周文王之子郑从最早的封地今陕西华县转封到今洞南宜阳(即毛泉)的毛国后,便以国为姓,产生了毛姓,春秋末周敬王时,当时的毛伯介入了周王室的王位之争,公元前516年争夺失败,毛伯南逃楚地,毛国被灭。

根牟国

根牟莒州沂水县南有牟乡,即古根牟国

其他国家资料一笔带过的有绚国、翨阳国,有穷国、道国、微国、柳国、丰国、六国、瑕国、姜国、观国、大庭国、骀国、岐国、箕国、莘国、逼国、倪国、甲父国今山东金乡(其他资料无)

夏商时期谢国比较弱小,居于姜水流域(今陕西境内)。??

2西周末期,申伯被改封为谢,以加强西周对南方的统治。任姓灭谢国后,国人有一部分留在当地,大部分外逃,但都以国为姓,即谢氏

春秋时期,诸侯割据称雄,小邾国就是当时名噪一时的诸侯国,但仅在《春秋》、《左传》之类的古籍中略有记载。因为没有实物的出现,它更多的时候是作为历史悬案存在于后世的争论之中。

  就在史学界和考古界还在为小邾国的历史存在而争论不休的时候,2002年,枣庄山亭区东江村出土的103件文物,却为我们拨去历史尘埃,揭开了小邾国神秘的面纱……

古墓葬群惊现东江村

  在枣庄市博物馆西展厅,记者看到了各种形制的青铜器、陶器、玉器等103件文物。枣庄市博物馆馆长李光雨说,它们绝大部分是国家一级文物,风格各异但又同为一个整体,是神秘的小邾国遗存下来的珍贵实物史料,也是使枣庄市博物馆名声远播的镇馆之宝。它们是怎样重回人间的呢?李馆长为记者娓娓道来。

  2002年6月3日,枣庄市文管会接到一个急促的电话:“你们快来!山亭区东江村村民挖土时发现了古墓,墓里的文物已经被盗墓的偷了!”电话是当时的山亭区文化站站长甘志友打过来的。古墓?被盗了!得知这个消息后,文管会立刻指示枣庄市博物馆的专家赶赴现场,对古墓进行保护性发掘。

  古墓位于东江村西的一个高高的夯土台下,当枣庄市博物馆李光雨馆长和同事们赶到的时候,三座古墓已经被挖开了,两座空空如也,另一座最大的古墓里只剩下一些陶罐残片。第二天,他们再次来到东江村,在墓葬附近进行保护性发掘。专家们在被盗的墓坑周围小心探测的结果显示——紧挨着被盗墓,还排列着三个墓葬。惊喜交加中,专家们打开了其中的一个墓,里面被移动的棺、椁和棺底的朱砂都显示,墓地曾经被盗过。随着发掘的深入,出土随葬品103件,其中青铜器随葬品达40多件。一椭圆形的青铜瓶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因为在已知的文物里,还从没发现有这种形状的瓶子。它的主人是谁呢?它出自哪个朝代?它能带来哪些信息呢?

  古墓群的发现,给枣庄市文物工作者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然而,更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枣庄市博物馆馆长李光雨告诉记者,正当他们准备把发掘出的文物运回枣庄市博物馆的时候,遭到了东江村村民的阻拦。为了确保国家文物安全,文物部门及时与市****部门取得了联系,在警车的护送下,文物被全部运到了枣庄市博物馆。

铭文揭开了历史画卷

  出土文物运送到博物馆,表面的土层被小心翼翼地清除后,青铜鬲和青铜瓶上露出了铭文篆刻字,李馆长惊呆了!青铜鬲上刻着“邾友父媵其子作曹宝鬲,其眉寿永宝用”,青铜瓶上刻着“父君友父作其命瓶,眉寿无疆,子子孙孙永宝用之”。李馆长立刻断定,这个墓葬就是史料上曾提到、但没有确证的春秋时期小邾国的贵族墓地,而且这个墓地很有可能和小邾国开国君王密切相关!

  青铜器的铭文拓片送到山东省博物馆研究员王恩田先生那里,王老先生也是惊喜万分。王恩田是知名古国研究专家,11月17日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说,王献唐先生的《邾分三国考》一书记载:邾国自周宣王以来,陆续分为三个国家,一为邾国,二为小邾国,再就是夷父颜之弟叔术所建立的滥国。邾国故城在今天的邹城市驿山之阳,滥国在今天的滕州市东南约60公里的羊庄镇土城村;而小邾国都城的地理位置在历史文献上久存争议。东江春秋古墓群的发掘,一个是解决了小邾国的地理位置问题,另外,出土的这批青铜器大都有铭文,对研究小邾国的政治、文化、经济以及埋葬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东江村小邾国贵族墓地共出土青铜器63件,其中带铭文的24件。这些铭文涉及到诸多人和国名,如鲁、秦、毕、昆、宋和胙国,为同时期铜器中所少见。从出土的青铜器铭文得知,其中一座墓葬为小邾国开国之君邾友父陵墓。邾友父即颜友,既是小邾国第一位国君,又是世界颜氏宗亲的始祖,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外交家。

  在他12岁时,其父邾武公为了加强统治,在有生之年让友父得到锻炼,便于这一年把倪邑分封给了他。因为倪国是从邾国分出,为了和邾国相区别,人们便称之为“小邾国”。邾友父的后人也自称“邾人”。对邾友父一些活动,出土的青铜器“邾友父鬲”、“命父瓶”等的制造和铭文作了证实。邾友父死后,按照周礼,长子邾庆继承父业做了小邾国的国君。

遗珍为颜姓溯宗求源

  春秋早期小邾国贵族墓地的发掘,破译了历史之谜,展示了枣庄灿烂的古代文化,同时为颜姓的溯宗求源取得了实质证据。小邾国贵族墓地发掘后,引起了国内外考古界、史学界的广泛关注,东南亚一些国家以及中国台湾地区的颜姓人士也纷纷前来枣庄认祖。

  2004年10月中旬,枣庄市博物馆和枣庄市山亭区文化局举办了“小邾国文化学术研讨会”,在会上,曲阜师范大学教授、世界颜氏宗亲联谊会顾问颜景琴说,“发掘于2002年的春秋早期小邾国贵族墓地,为中国姓氏中的颜姓源于小邾国一说盖棺论定。大量考古发掘实物证明了这一点”。这一结论得到了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英国伦敦大学等39位与会专家的认同。

  颜景琴教授介绍说,邾友父被封后,对公爵曹姓邾国来说已是另一支派,其后裔不得继续以曹为姓。小邾国是周代颜姓的封国,因此颜姓是小邾国的国姓。

  邾友父封国之后,根据当时的惯例,以其父邾武公夷父的字“颜”为氏,小邾国遂为颜姓国,颜氏族谱中称友为“颜友”,同时,颜友被尊崇为颜氏姓氏中的始祖,这便是颜氏的渊源。世界颜氏宗亲保留下来的所有族谱中,全都把颜友列为始祖,充分说明世界颜氏宗亲皆是小邾国邾友父的后人。此次小邾国第一任国君墓地的发现以及青铜器铭文,验证了颜姓源于小邾国的论断,为颜姓的溯宗求源取得了实质性证据。

遗珍价值高

  我省著名古国研究专家、山东省博物馆研究员王恩田认为,小邾国遗珍形制丰富,特别是63件青铜器保存完好,分为鼎、鬲、壶、簋、盘、舟、椟、剑、镞等各种形式,铸造工艺精湛,令人惊叹。其中“邾君庆壶”器形高大厚重,是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典型器物。自铭“命父瓶”,通体素面,有盖,盖器均为双贯耳,盖器同铭,造型奇特,呈鸟卵形,地方特点鲜明。而椟与提链盒则一方一圆,设计精巧,造型别致,工艺精美,小巧玲珑,是难得的艺术精品,极为珍贵。

  这些珍贵的文物,其价值首先在于解决了在历史文献上久存争议的小邾国的地理位置问题;另外,出土的青铜器大都有铭文,这些铭文涉及到诸多人和国名,如鲁、秦、毕、昆、灵父、宋和胙国,为同时期铜器中所少见,对研究小邾国的政治、文化、经济以及埋葬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103件文物,为我们揭开了小邾国的神秘面纱,但它所承载的历史信息还远没有得到充分的解读,有待我们的考古学者进一步探究。

叶公,即沈诸梁,字子高,因受封于叶邑而名“叶公”。“叶”,故地在今河南省叶县南。音shè。

禹王的儿子启,建立夏朝,封其支子于莘(今陕西合阳东南)建立莘国。居其地者,遂以地名取姓为莘氏,后因莘辛音相近,遂去草头为辛姓。

古代箕国是商王朝在东北地区西部的一个小封国,西周初年箕国隶属燕国。

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建立周朝后,大臣箕子不愿在周朝为官,东逃至箕国。武王就把箕国和孤竹国“周代以之封于箕子”①《隋书》卷67,“裴矩传”,故史书有“箕子之明夷”之记载②《周易》,“明夷”。明夷即目夷,也即墨台、墨胎之同音异字,为孤竹之姓氏。但箕子不久又东迁辽东,箕国复为燕国管辖。

春秋时期山戎强大起来,南下逼退燕国,箕国转属山戎。齐桓公二十三年(公元前664年),山戎南侵燕国,燕国向齐国求救。齐桓公北伐山戎,箕国也遭重创。后来箕国重归燕国统辖,并逐渐不再见于史册。

都城谱系

? ? 涿鹿黄帝建都之地。今属河北省。

  穷桑 古少昊氏建都地。在鲁北,今山东曲阜附近。

  帝丘 颛顼建都地。该地在今河南濮阳市。

  亳 ① 帝喾建都地。其建都之地在亳(今河南偃师县境)。② 商代都城之一至仲丁时迁都于隞(今河南郑州附近),后又有盘庚、武丁行都于亳。原居亳地之人在周初已人居三处,而皆以“亳”名地,故有“三亳”之称(此据郑玄及孔颖达说;另有唐张守节等以为在今河面商丘的南亳、今山东曹县有北亳、河南偃师为西亳,皆为汤所迁,称“三亳”)。周代此地称尸氏。汉代于此置尸乡,属河郡偃师县。其地遗有大沟,后世称尸乡沟。

  平阳 ① 帝尧建都地。今河北唐县境。② 帝舜建都地。③ 夏禹建都地。④ 周代韩国都城。⑤ 周代秦国之都。

  唐 ① 唐尧的国都。② 夏商时期唐国之都。③ 周代唐国之都。

  蒲坂一作蒲坂。虞舜建都地。《帝王世纪》载:“舜所都,或言蒲孤。”

  陶 虞舜之都。

  阳翟 ① 夏禹的国都。② 周代韩国都城。

  阳城夏禹之都。在今河南登封县告成镇附近,当因临近古阳城山(今告成东北之东岭山)而得名。此外,禹都阳城之地望所在,尚有陈留浚仪(今河南开封市境)、颖川阳翟(今河南禹县境)、泽州阳城(今山西晋城县境)、唐城(今山西翼城县境)等说,似均不如颖川阳城(登封)说证据充足。

  安邑 ① 夏禹之都。即今山西夏县禹王镇附近,古称“故夏虚”。②周代魏国都城。地在今山西夏县禹王镇附近。

  观 或称灌、斟灌。在今河南范县境。

  斟灌 或作斗灌。夏代斟灌国之都。在今山东寿光县东北。

  斟鄩 ① 亦作斟寻、鄩。夏代禹之后裔斟寻氏之都。在今河南巩县西南。② 或作斗寻。夏代斟寻国之都。在今山东潍坊市西南。

  鉏 夏代后羿之都。

  穷石夏代后羿之都。在今山西南部,当临近夏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境)。

  原 夏代都城之一。① 在今河南济源县境。② 周代原国之都。在今河南济源县境。

  老王夏代都城之一。在今河南沁阳县境,与原(今河南济源县境)相近。

  老丘夏代都城之一。今河南开封市境有“老邱城”,或以为即夏都老丘之所在。亦有人以为“老丘”当为“老王”之误,“老王”即“野王”。在今河南沁阳县境。

  西河 夏代都城之。地在今山西河津县境,临于西河。

  顾 ① 夏时顾国之都。在今河南范县东南。② 战国时期中山国之都。在今河北定州市境。

  缗 夏代有缗氏之都。在今山东金乡县东北。其君为少昊氏后裔。

  扈 夏代有扈氏之都。在今陕西户县北。

  豕韦亦称韦。古豕韦国之都。在今河南滑县东南。豕韦为彭姓国,祝融的后裔,夏帝少康时始受封。

  仍有仍氏(亦作有戎氏、有?氏)之都。该地临近于夏都西河(今山西河泽县境)。亦有学者以为仍地当在今山东济宁东南。

  邾古邾国之都。在今山东曲阜市东南。邾为曹姓国,颛顼的后裔,后改称邹。

  费 ① 古费国之都。在今山东鱼台县西南亦有费邑,居费伯,在该后世有费亭。② 周代滑国之都。

  蕃 商人国都之一。在今陕西华县境。

  砥石 商人国都之一。

  商 商人国都之一。在今陕西丹凤县境。

  东都商人国都之一。其东都之所在,或以为在今山东泰山之下,或以为在卫之东界,今河南濮阳以东之地。

  商丘 商人国都之一。在今河南濮阳市境,称帝丘。

  相商代都城之一。商王河禀甲即位后自隞(今河南郑州附近)而迁于相,至祖乙而再迁于邢(今河南温县境),商建都于相仅历河禀甲一世。在今河南内黄县境。亦有学者以为相之所在当为汉沛郡相县,即今安徽宿县一带等。

  邺 商人国都之一。

  郼惾商人国都之一。今河南安阳西北小屯一带。其地古称“殷虚”。

隞亦作嚣。商代都城之一。商王仲丁即位后自亳(今河南偃师县)而迁于隞,至河甲而迁于相(今河南内黄县境)。此外,亦有学者以为隞当在陈留浚仪县,即今河南开封市境,或以为当今郑州市城区所存古城址等。

  殷 商代都城。在今河南安阳西北小屯一带。

  殷墟在今河南安阳市西北小屯村。《西本竹书纪年》载:“盘庚旬自奄迁于北蒙,曰殷。”自年,更为迁都。自商亡后,其地荒废,遂称殷墟。

  沫 商都。亦称妹。在今河南淇县境。

  邢 ① 商代都城之一。一般认为即今河南温县境,其地古有邢丘(即商都邢城之墟)。② 周代邢国之都,在今河北邢台市境。

  赞茅 亦作欑茅。商的国都之一。在今河南修武县境。

  奄 ① 商代都城。在今河南新乡市西南;或以为即古奄国之地,在今山东沂水或曲阜。② 商代奄国之都。

  骊 古骊戎国之都。在今陕西临潼东。

  彭戏或作彭衙、庞戏,省称彭、庞。西彭戏氏之都。在今陕西澄城西北。

  蒲 古蒲国之都。在今山西隰县西北。蒲为隗姓国,赤狄别支。

  邽 古邽戎之都。在今甘肃天水西南。封戎为西戎的一支。

  冀 ① 古冀国之都。在今山西河津县东。② 古冀戎国之都。在今甘肃甘谷县东南。

  代 古代国之都。在今河北蔚县东北。代为姜姓国。北狄的一支。

  皖 古皖国之都。在今安徽潜山县境。

  诸古诸国之都。在今山东省诸城西南。诸为姒姓国,或说为彭姓国。

  梅里商末周初吴国之都。梅里所地,《吴越春秋》、《越绝书》及《皇览》等以为在吴县(今江苏苏州)北;《括地志》及《吴地记》等则为当在无锡县界梅里村,该地存在太伯冢等遗迹。

  舒 古舒国之都。在今安徽舒城县境。舒为偃姓国,皋陶的后裔。

  江 古江国之都。在今河南息县西南。江为嬴姓国,伯益的后裔。

  须句一作须朐。西须句国之都。在今山东东平县西北。须句为风姓国,太皞的后裔,周时居此。

  毛周代毛国之都。在今河南洛阳市境。毛为姬姓国,始封君叔郑为周文王之子。

  毕周代毕国之都。在今陕西咸阳市北。毕为姬姓国,始封君毕公为周文王之子。后国灭。该地古有毕原,或称毕陌。

  应周代应国之都。在今河南平顶山市西薛庄乡?阳镇一带(已没入白龟山水库)。

  钟离一作终黎。古钟离国之都。在今安微凤阳县东。钟离为嬴姓国。

  谭古谭国之都。在今山东济南东南龙山镇。谭为嬴姓国,少昊氏后裔。

  薛 古薛国之都。在今山东滕州市南。薛为任姓国,黄帝的后裔。

  南郑 周穆王居地。在今陕西南郑县境。

  随 古随国之都。在今湖北随州市区。

  宿古宿国之都。在今山东东平县东南。宿为风姓国,太皞的后裔。

  杞商周时杞国之都。在今河南杞县境。杞为姒姓国,成汤代夏桀而称王。

  共古共国之都。在今河南辉县境。共为商末侯国。或说为共工氏的后裔。

  逢古逢国之都。在今山东青州市西。逢为姜姓国,始封君为逢伯陵。

  昆吾古昆吾国之都。昆吾氏以善作陶、冶铜称世,夏代为侯伯。其已姓,为祝融氏的后裔。

  惾一作三?。古三?国之都。在今山东曹县东北。三?为董姓国,祝融的后裔。三?即“?”。

  虞古有虞氏之都。在今山西平陆县东北。有虞为姚姓国,始封君商均为帝舜之子,夏禹封之。后太康失国,少康奔有虞(其时夏都安邑,在今山西夏县境)。

  封 古封国之都。在今河南封丘县境。封为姜姓国,炎帝的后裔。

  茅 ①古茅戎之都。在今山西平陆县东南。茅戎为戎的一支,商周时有存。②周代茅国之都。在今山东金乡县西北。

  鄅 古鄅国之都。在今山东临沂北。鄅为坛姓国,禹的后裔。

  鄫或作缯。又称缯衍。古鄫国之都。在今山东枣庄市东。鄫为姒姓国,禹的后裔,始受封于夏代,继存于商周时期。缯衍即“鄫”

  缯古缯国之都。在今河南方城县境。缯为姒姓国,周代有存,为申的盟国。

  鬲古有鬲国之都。在今山东德州东南。鬲为偃姓国,皋陶的后裔。

  寒 或作韩。古寒国之都。在今山东潍坊东北。寒为?姓国。

  韩周代韩国之都。在今山西河津、万荣二县之间。周初封韩侯于此,为姬姓国。

  莘 ①古已姓莘国之都。在今山东曹县西北。其为少昊氏后裔,夏鲧娶有莘氏之女而生禹。②古姒姓莘国之都。在今陕西郃阳县境。其为夏禹的后裔,始封君为启的支子。

  根牟古根牟国之都。在今山东沂南县东南。根牟为曹姓国,颛顼的后裔。

  古桐国之都。在今安徽桐城县北。桐为子姓国,殷王支庶的后裔。或说为偃姓国,皋陶的后裔。周时有存。

  钟吾 或作司吾。古钟吾国之都。在今江苏宿迁县北。周时有存。

  司吾 即“钟吾”。

  房一作防。古房国之都。在今河南遂平县境。房为祁姓国,始封君为帝尧之子丹朱。夏商时有存,周时相沿。防即“房”。

  黎 古黎国之都。商代有九黎的后裔居黎,在今山西长治西南。

  杜或作屠。古杜国之都。在今陕西西安市东南。杜为祁姓国、帝尧陶唐氏的后裔,周代为唐杜氏(或作荡杜、汤杜)。屠即“杜”。

  吕 古吕国之都。在今河南南阳市西。吕为姜姓国,炎帝的后裔。

  鄟 古鄟国之都。在今山东郯城县东北。周时有存。周简王元年(公元前585年),鲁灭?。后地归于鲁。今山东沂水县北。

  郯古郯国之都。在今山东郯城县境。郯为已姓国,少昊氏的后裔。历夏,商而存至周。

  崇古崇国之都。在今陕西户县境。商末,周文王伐崇,而在其附近筑丰邑。

  糜古糜国之都。在今湖南岳阳市境。糜为高阳氏后裔。周时居此。

  麇古麇国之都。在今陕西白河县东南。麇国为高阳氏后裔。周时居此。

  逼阳古逼阳国之都。在今山东枣庄市南。逼阳为妘姓国,祝融的后裔,始封君为祝融之孙求言。夏商时期有存,周时相沿。

  桧 古桧国之都。在今河南密县东北。

  厉或作赖。古厉国之都。在今湖北随州市东北。厉山氏或说即神农氏,起于厉山(或作烈山),而为炎帝。其后裔相沿居此。赖即“厉”。

  蓼 ①古蓼国之都。在今河南唐河县南。蓼为已姓国,祝融的后裔。周时居此。春秋时期灭于楚,改称湖阳。汉置湖阳县,属南阳郡。郡该地后世有湖阳城。②古蓼国之都。在今河南固始县东北。蓼为偃姓国,皋陶的后裔。或说为姬姓国,高阳氏才子庭坚的后裔。

  绞古绞国之都。在今湖北郧县西。绞为偃姓国,皋陶的后裔。周时居此。春秋时期灭于楚。

  巴 古巴国之都。在今四川重庆北。原为黄帝支庶居地。

  蜀 古蜀国之都。在今山东秦安市西。商周时有存。

  夷古夷国之都。在今山东即墨县西。夷为妘姓国(据《世本》)。古时夷多用为泛称,此为特指。

  义渠古义渠国之都。在今甘肃庆阳西南。义渠为古西戎之国,或称义渠之戎。商时有存,周初义渠君曾入朝周王。

  孤竹古孤竹国之都。在今河北卢龙县境。孤竹群姓墨胎氏,为炎帝的后裔。

  祝一作铸。古祝国之都。在今山东肥城县南。祝为祁姓国(或说为姬姓)、帝尧的后裔、周初褒封于此。后国灭。铸即“祝”。

  纪古纪国之都。在今山东寿光县东南。纪为姜姓侯国,古器铭作已。

  鄀古鄀国之都。在今湖北钟祥县北丰乐镇。鄀本为秦、楚界上小国,在今河南淅川县境,后迁于此(或说有二鄀国并存),为楚国所灭。

  卢 古卢国之都。据《尚书?牧誓》传所释,卢在西北。今四川雷波县境古有泸水,或以为即古卢国都的所在。

  谷 古谷国之都。在今湖北谷城县西北。

  郧古郧国之都。在今湖北安陆县境。郧为嬴姓国,祝融的后裔。周时居此。春秋时期灭于楚。

  英古英国之都。在今安徽金寨县东南。英为偃姓国,皋陶的后裔,夏禹时封。

  徐古徐国之都。在今江苏泗洪县南。徐国,或称徐方、徐戎、徐夷,为赢姓国,伯益的后裔。夏商时期有存,周时相沿。

  微 古微国之都。据《据尚书?牧誓》传所释,微在巴蜀之地。或以为微通眉。当在今四种眉山县境。

  彭 古彭国之都。在今徐州市境内。其建国者史称彭祖。

  庸 古庸国之都。在今湖北竹山县境。

  髳 古髳国之都。据《尚书?牧誓》传所释,髳在巴蜀之地。今四川汉源、冕宁县之间古有旄牛城,或以为即髳都所在。

  濮古濮国之都。濮为西南部族,因族属众多,故称“百濮”。今云南会泽县古有濮人邑、濮人家,或即为其中心居地。

  温古温国之都。在今河南温县西南。温亦称苏,已姓国,祝融的后裔,始封君为昆吾之子。

  申古申国之郡。在今河南南阳附近。申为姜姓国,伯夷的后裔。原都于申,在今南阳北。

  南燕古南燕国之都。在今河南延津县东北。其原称燕,为姞姓国,黄帝的后裔,始封君为伯,为别于北地的燕(即郾,原在今北京西南房山区境,为姬姓国),而称南燕。

  邓 古邓国之都。在今湖北襄樊市北。邓为曼后裔。周时居此。

  鄾古鄾国之都。在今湖北襄樊市东北。鄾为曼姓国,商王武丁曾封季父于河北曼,鄾为其后裔。周时居此,为邓的附庸,后灭于楚。

  贰古贰国之都。在今湖北应山县西南。贰为偃姓国,皋陶的后裔。周时居此。春秋时期灭于楚。

  轸古轸国之都。在今湖北应城县西。轸为偃姓国,皋陶的后裔。同时居此。春秋时期灭于楚。

  罗古罗国之都。在今湖北宜城西。罗为熊姓国,祝融的后裔。周时居此。

  牟古牟国之都。在今山东莱芜县东。牟君为祝融的后裔。周时居此。

  权古权国之都。在今湖北当阳县东南。权为子姓国,商王武丁的后裔。或说为?姓国,帝颛顼的后裔。

  遂一作隧。古遂国之都。在今山东肥城县南。遂为妫姓国。始封君虞遂为舜的后裔,夏商时期守之。周时张封于此。周僖王元年(公元前681年),齐灭遂。地归于齐。

  任古任国之都。在今山东济宁市境。任为风姓国,太皞的后裔。至战国时期任国犹存。

  梁 古梁国之都。在今陕西韩城市南。梁为嬴姓国,伯益的后裔。

  胡古胡国之都。在今安徽阜阳县境。胡为归姓国,周时有存。周敬王二十五年(公元前495年),楚灭胡。

  密须亦称密。古密须国之都。且以该地封同姓,为姬姓国。密即密须。

  顿古顿国之都。在今河南项城县境。顿为姬姓国,周时有存。周敬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96年),楚灭顿,后该地归于楚。

  州来 古州来国之都。州黎即“州来”。

  潞西潞氏之都。在今山西潞城东北。潞为隗姓国,赤狄别种。或说姓。

  淹 西淹国之都。在今江苏常州市南。

  丰镐 西周都。公元前11世纪中期,周部族首领文王姬昌为其子武王姬发先后在陕西关中平原中部、渭水之南的沣水下游两岸所建立的两座都城。始建年代,史缺详载。

  洛邑 西周陪都,东周都。又称洛。今河南洛阳的古称。

  成周西周陪都,东周都。西周成王五年营建。在今洛阳市旧城附近。

  下都西周陪都,东周都。在今洛阳市东北汉魏故城。此地原名洛邑。西周初营建成周后,这里也成为周的一部分,被称为下都。

  绎周代邾国之都。在今山东邹县东南。邾国原都城邾(今山东曲阜东南)。

  鄂周代晋国之都。原属唐国,周成王灭唐而以该地封弟唐叔虞,后改称晋国。大致在今山西翼城县西。

  夷仪 周代邢国之都。在今山东聊城西南。周惠王十八年(公元前659年),赤狄攻邢(今河北邢台市境),邢溃,迁都于夷仪。齐、宋、曹等国为之筑城。周襄王十八年(公元635年),卫灭邢。后地于卫。

  郑周代郑国之都。在今陕西华县境。该地原有郑国,为异姓诸候,后不存。

  新郑 ① 周代郑国之都。② 战国埋藏韩国之都。

  霍周代魏之都。在今山西霍县境。该地在周初为周武王弟霍叔封地。

  滕周代滕国之都。在今山东滕州市西南。其始受封者错叔绣为周文王之子。

  刘周代刘国之都。在今河南偃师县南。刘为姬姓国,周初成王封王季子于刘邑。或说此刘国为春秋初期周王取郑地而后所封。

  滑周代滑国之都。亦称滑费、费(原为费邑)。在今河南偃师东南。滑为姬姓国。周襄王二十六年(公元前627年),秦灭滑。滑费即“滑”。

  项 周代项国之都。在今河南项城县境。项为姬姓国。

  曾周代曾国之都。地在今湖北随州市西。曾为姬姓国,春秋战国时期与楚国关系密切,后灭于楚。

  翼周代晋国之都。据《括地志》等记载,该地在今山西翼城县东南。

  魏周代魏国都。在今山西芮城县北。商末,该地有芮于河外,而以其地封魏,为姬姓国。

  绛周代晋国之都。地今山西典沃县南,南临绛水、绛山故名。周惠王九年(公元前668年),晋献公自翼城徙都于此。后至同简王元年(公元前585年)晋景公再迁于新田。绛为晋都,历四世、八君,共84年。

  新田 周代晋国之都。在今山西候马市西北。

  曲沃 晋曲沃桓叔封邑。在今山西闻喜县西南。周平王十六年(公元前745年)晋昭侯封叔父成师(即桓叔)于此。

  蕃离 周代吴国之都。在今浙江萧山境。

  蒲姑亦称薄姑。商末周初蒲姑国都。在今山东博兴县境,东南距齐都临淄城(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区齐都镇)25公里。薄姑即“蒲姑”。

  犬邱 周王之都。在今陕西兴平县东南。

  留 古留国之都。在今河南陈留县境。

  棫林 或作咸林。周代郑国之都。周宣王二十二年(公元前806年),郑桓公受封居此。春秋初年,郑人东徙至今河南新郑。

  黄古黄国之都。在今河南潢川县西。黄为嬴姓国。周时尚存,周襄王五年(公元前648年)为楚所灭。

  缘陵 周代杞国之都。在今山西东昌东县境。

  淳于周代淳于国之都。在今山东安丘县东北。淳于国亦称州国,为姜姓国。周桓王十三年(公元前707年)。

  宋城周代宋国之都。在今河南商丘市。宋之立国者微之启为商王帝乙子、帝辛(纣)兄,原封于微。周武王克商,复其故位。

  管城 周代管国之都。周武五克商,封其弟权鲜于管。

  蔡城周代蔡国之都。在今河南上蔡县。周武王克商,封其弟叔度于蔡。后蔡叔等作乱,周公东征而放蔡叔。

  曹周代曹国之都。在今山东定陶县境。周武王克商,封其弟叔振铎于曹。周敬王三十三年(公元前487年),宋灭曹,其地归宋。而后,其以西陶丘陶成兴起,并发展成为一大都会。

  燕城周代燕国之都。燕,古作匽,后改燕。地在今北京西南房山区境。燕的始受封者召公为周文王庶子,因食邑于召(今陕西岐山县古南召亭村),故称召公。

  邰周人之都。亦作骀。在今陕西武功县境。原为姜姓之国。姜生子弃(即后稷),喜好耕种农艺,于其国为农官稷,继封于此,(诗经?大雅?生民)咏其事,言“有邰家室”。弃(后稷)为周人的始祖。骀即“邰”。

  不窋城周人先祖不所居之地。不窋为周人始祖后稷之子,因失其农官,离开后稷所居之邰(今陕西武功县境),而自窜于戎、狄之间。该地在今甘肃庆阳县境。

  豳周人之都。在今陕西彬县与旬邑县之间,泾水北岸。周人先祖公刘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自戎、狄之间而徙于豳,民多从归。周道之兴自此始。

  周周人之都。在今陕西扶风、岐山二县交界地带。北临岐山。南近周原(广平曰原),故称周,亦称岐周。周人先祖古公父率众自迁于周,贬戎狄之俗,营筑城郭室屋。

  程周人之都。在今陕西岐山县境,岐山之南,渭水之侧,为周地之一别邑。

  秦 周代秦人之都。在今甘肃清水县北,临于秦水。

  西 周代秦国之都。在今甘肃天水西南。周宣王六年(公元前822年),秦人先宜仲为西戎所杀,其子秦庄公昆弟五人奉宣王之命伐西戎,破之。庄公为西垂大夫,居于西。

  汧 周代秦国之都。在今陕西陇县境,临于 水。周平王九年(公元762年),秦文公率兵东猎至汧、渭之会,卜吉而营邑,遂以为都。

  卫周代卫国之都。在今河南淇县境,原为商都沫,别称朝歌。周武王克商,于此一带置三监,领管其民。后三监作乱,周公东征而平之,周成王徙封康叔(原封于康,为周武王之弟)于此,更名卫(见《汉书?地理志上》),并以卫为国号。

  曹邑 亦作漕邑。周代卫国下邑。在今河南滑县境。漕邑即曹邑。

  濮阳周代卫国都城。在今河南濮阳市境。其地原为帝颛顼之都。称帝丘。周襄王二十三年(公元前629年),狄人伐卫。为避狄难,卫成公自楚丘(今河南滑县境)适都于此,筑濮水经其南,故称濮阳。

  州 ① 周代韩之都。在今河南温县北。其原属周武王司寇苏忿生,后周桓王赐予郑庄公。周襄王十七年(公元635年),又赐予晋文公。晋于此设州县,属栾氏。② 古州国之都。在今湖北监利县东。州为偃姓国,皋陶的后裔。

  许古许国之都。在今河面许昌市东。许,或作鄦,姜姓国,始封君文叔(或作甫侯、吕侯)为伯夷的后裔。

  叶 周代许国之都。在今河南叶县南。

  城父 周代许国之都。在今安微毫县东南。周景王二十六年(公元前533年),许悼公自叶(今河南叶县南)迁此。

  析即白羽。周代许国之都。在今河南西峡县西关外。白羽即“析”。

  容城 周代许国之都。(在今河南鲁山县境)。周敬王十四年(公元前506年),许自析(今河南西峡县西)迁于此。

  介根或作计斤、计基、计。古莒国之都。在今山东胶县西南。莒为少昊的后裔,嬴姓,或说已姓。周初始受封者为兹舆期。春秋初年,迁于莒(今山东莒县)。计斤即“介根”。计基即“介根”。计即“介根”。

  莒周代莒国之都。在今山东莒县城城区。莒国原都于介根(今山东胶县西南)。春秋初年迁都于此。周考王十年(公元前431年),楚灭莒。后地归于楚。

  獂古翟獂国之都。在今甘肃陇西县境。翟獂为西戎的一支。周代居此。战国时期,为秦所灭。

  羌古羌国之都。在今四川茂汶县境。羌为西戎的一支,其族属众多,夏商时期即与中原诸国有交往。

  巢亦称居巢。古巢国之都。在今安徽六安县北。巢为偃姓国,皋陶的后裔,夏商时期即居此。居巢即“巢”。

  邘可作于、盂。古国之都。在今河南沁阳县境。原为商的侯国。商末西伯(周文王)伐邘,后周武王灭之,周成王周封其弟于此,后周武王灭之,周成王再封其弟于此,亦称邘国。于即“邘”。盂即“邘”

  夔 一作归。古夔国之都。在今源北 归东。夔为?姓国。周襄王十九(公元前634年),楚灭夔。归即“夔”。

  六古六国之都。在今安徽六安县北。六为偃姓国,皋陶的后裔。虞夏时期,皋陶生于偃,葬于六,禹封其子于此。商周时期相沿。

  莱古莱国之都。在今山东黄县东南。莱或作郲、釐,为姜姓国。夏商时期即存于此,周时相沿。

  邿或作诗。西国之都。在今山东济宁市南。邿为妊姓国。周代为鲁的附庸。周灵王十二年(公元前560年),鲁灭邿,地归于鲁。诗即“邿”。

  陈城周代陈国都。在今河南淮阳县。相传上古有伏羲氏居此,遗有太昊之虚。

  葛周代葛国之都。在今河南葵丘县境。夏代有嬴姓葛国,在今河南修武县境(该在遗有葛伯城、葛伯墓),后为成汤所灭。周代葛国或为其后裔,亦有说为姬姓国。

  极周代极国之都。在今山东鱼台县西。极为姬姓国,或以为戎邑。周平王五十年(公元前721年),鲁灭极。地归于鲁。

  丹阳周代楚国之都。商末有楚鬻熊居丹阳。周初,周成王封其后熊绎,亦都丹阳。

  鄢 周代楚国别都。在今湖北宜城县东南7.5公里年的郑集。

  虞周代虞国之都。在今山西平陆县东北。周武王克商,封仲雍曾孙周章之弟虞仲于此。

  息 周代息国之都。地在今河南息县境。

  芮周代芮国之都。在地今陕西大荔县东南。芮人原居今山西芮城县境。

  鄣周代鄣国之都。在今江苏赣县东。鄣为姜姓国,太公支孙所封,为纪的附庸。

  萧周代萧国之都。在今安徽萧县西北。萧为子姓国,始封君为萧叔大心(或说为宋戴公子乐氏的后裔)。为宋的附庸。

  耿 周代耿周之都。在今山西河津县东南。耿这姬姓国。

  郜周代郜国之都。在今山东城武县东南。郜为姬姓国,始封君为周文王之子。

  凡周代凡国之都。在今河南辉县西南,凡为姬姓国,始封君为周公旦之子。

  胙周代胙国之都。在今河南延津县境。胙为姬姓国,始封君为周公之子。

  沈周代沈国之都。在今安徽临泉县西。沈这姬姓国,或以为周公之后。周敬王十四年(公元前506年),蔡灭沈。地归于楚。

  郳周代郳国之都。在今山东滕州市东。郳为曹姓国,始封君名友,为邾文公之子,故郳亦称小邾。战国时期为楚所灭。

  邗 周代邗国之都。在今扬州市北郊蜀冈之上。

  蒋周代蒋国之都。在今河南固始县西北。蒋为姬姓国,始封君为周公之子。

  聃周代聃国之都。在今湖北钟祥县西北。为姬姓国,始封君为周武王同母弟聃季(委载)。西周末年或春秋初年,楚灭。后地归于楚。

  祭周代祭国之都。在今河南郑州东北。祭为姬姓国,始受封者为周公旦之子。或说其原于西部(即镐京,今陕西长安县境)畿内,且东迁至此。

  贾周代贾国之都。在今山西襄汾县西。贾为姬姓国,始封君为唐叔虞少子公明,周康王时受封于此。春秋时期灭于晋。

  樊或称阳樊。周代樊国之都。在今河南沁阳县境。樊为姬姓国,周太王子虞仲支孙仲山甫为周宣王卿,食采于樊。阳樊即樊。

  郕一作成。周代郕国之都。在今山东宁阳县北。郕为姬姓国,始封君叔武为周文王之子。

成即郕

  戴一作载。周代戴国之都。在今河南民权县东。或说戴君为微子启的后裔,戴为子姓国,亦有说为姬姓国。后灭于宋。载即“戴”。

  郇亦作荀。周代郇国之都。在今山西临晋县东北。郇为姬姓国,始封君荀叔为周文王之子。荀为郇。

  阳周代阳国之都。在今山东沂南县境。阳为姬姓国,受封者为燕(今北京房山区境)的支系,原居今河南唐县境。

  焦周代焦国之都。在今河南陕县南。焦为姬姓国,始封君或以为周康王之子文,或以为召公奭之子盛。春秋时期灭于晋。后地归于晋。

  雍 ① 周代雍国之都。在今河南修武县西。② 春秋战国时秦国之都。在今陕西凤翔县南。

  密 周代密国之都。在今河南密县境。密为姬姓国,始封君不详。

  杨周代杨国之都。在今山西洪洞县东南。杨为姬姓国,始封君或说为周宣王曾孙,或说为同宣王之子尚父,或说为周景王的后裔。春秋时期灭于晋。后地归于晋。

  虢周代虢国之都。在今河南陕县境。其始受封者为同文王之弟虢叔,原居今陕西宝鸡县境,史称西虢。

  临易 春秋时期燕国之都。在今河北容城县境。

  楚丘 春秋时期卫国之都。在今河南滑县境。

  中牟 战国时期赵国之都。在今河南鹤壁市西。

  泾阳 战国时期秦国都。自周威烈王二年(公元前242年)秦灵公由雍城(今陕西凤翔南)徙居泾阳,至周安王十九年(公元前383年),秦献公再徙栎阳(今陕西临潼)。泾阳为秦都前后42年,历五君。泾阳所在,旧无确指。

  灵寿 战国时期中山国都。位于今河北平山县三汲乡,东距今灵寿县城约10公里。

  吴春秋吴国都。太伯奔吴时,在今苏州市郊择地为都。寿梦时吴有再次徙都于吴。

  山阴 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置会稽郡,在越国故都大越城建于山阴县。

  会稽 会稽原是郡名,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所置。

  埤中 古地名,《水经?渐江水注》记载:“允常卒,句践称王,都于会稽,《吴越春秋》所谓越王都埤中,地诸暨北界”。

  嶕岘 传说为越国第一位君王无余都。

  琅邪 战国时期越国之都。在今山东省胶南县琅邪台西北。

  曲阜 先秦时期鲁国国都。

  临淄 战国齐都。

  郢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国都。

  陈 ① 周代陈国之都。② 战国末年楚国之都。

  钜阳战国时期楚国之都。钜阳所地,旧无确指。顾观光《七国地理考》卷三以为在汉之汝南郡细阳县,即今安徽阜阳县北;亦有可能在汉之江夏郡西阳县,即今河南光山县西南。

  寿春 战国时期楚国都城。在今安徽寿县南。

  成阳或作城阳。战国时期楚国都城。在今河南信阳市境。城阳即“成阳”。

  蓟 先秦燕都。

  武阳 战国时期燕之下都。位于今河北易县东南2.5公里,介于北易水(亦称濡水)和中易水之间。因中易水自武夫关以东又称武水,故称武阳。

  襄平 战国燕都。

  邯郸 战国时赵国国都。

  大梁 战国时魏国国都。在今开封市,称大梁。

  野王 卫国国都。

  彭城 春秋战国时期宋国国都。位于今江苏徐州市。

  屯留 周代晋国之都。位于今山西屯留县南。

  番禺 春秋战国时番禺国都。

  端氏 晋国都。在今山西沁水县西。

  阆中 巴国最后一都。

  晋阳 春秋战国时期赵都。

  信都即信宫、檀台。战国时赵国的陪都。位于邯郸北部,今河北永年境内。

  檀台 即信都或信宫。

  成都 古蜀国之都。在今四川成都市区。

  栎阳战国时秦国之都。位于今西安市临潼区武屯乡官庄村与古城屯村之间。

灵寿战国时期中山国都。位于今河北平山县三汲乡,东距今灵寿县城约1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