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晋剧艺术家侯玉兰享年84岁

 雲泉 2017-08-11

晋剧艺术家侯玉兰享年84岁

2017年8月6日下午,国家一级演员、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侯玉兰不幸逝世,享年84岁。遗体告别仪式于8月12日早上8点在晋中市殡仪馆举行。

晋剧艺术家侯玉兰享年84岁

侯玉兰,女,国家一级演员,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曾担任晋中市晋剧团团长、晋中青年晋剧团团长、榆次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系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曾任山西省剧协理事。

她出生于孝义市的一个普通农家,从小酷爱晋剧,16岁时便拜师学艺,主攻晋剧青衣,由于她嗓音甜美,字正腔圆,表演出色,很快便在同行中崭露头角。在晋中青年晋剧团时,侯玉兰曾成功演绎了《芦花》、《下河东》、《卧虎令》等剧中的主要角色,并得到了丁果仙、牛桂英、郭凤英等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大师的指导。在现代戏《洪湖赤卫队》中,侯玉兰把歌剧的主题音乐,巧妙地融入晋剧中,丰富了晋剧唱腔的表现力,受到了广大戏迷的称道。1982年,她以晋剧《祭桩》获全省中青年演员一等奖。1984年,在太原举办的山西、陕西、河北、内蒙古四省(区)晋剧演出中,她和张鸣琴合演的《芦花》获一等奖。1995年,在全国中老年戏曲会演时荣获牡丹奖。

晋剧艺术家侯玉兰享年84岁

侯玉兰曾长期活跃在晋剧舞台,成功塑造了众多舞台形象,她的表演艺术立足晋腔晋韵,同时吸收了川剧等其他剧种的精华,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深受戏迷欢迎,被有关专家与爱好者称为晋剧“玉兰腔”。她曾为华国锋、郭沫若等演出并受到称赞。她常年在演出之外从事剧团领导岗位的工作,为晋剧艺术的发展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她在晋剧艺术的发展道路上极具革新精神,上世纪80年代,她首创山西省第一家民营剧团,探索文艺演出的市场化运作,为繁荣晋剧艺术做出了积极贡献。

晋剧艺术家侯玉兰享年84岁

晚年期间,侯玉兰仍然不忘晋剧传承,尽心竭力培养后继人才。2012年,侯玉兰将其自传、晋剧优秀唱段以及侯玉兰女士与各级领导人、文艺界人士的合影等珍贵档案资料,共有图书2册、碟盘8盒、照片33张捐赠给晋中市档案局。今年3月19日,侯玉兰在84岁生日之际在病榻前收了两位关门弟子。

满山

  • “三晋梨园往事”侯玉兰

  • 作者:王晓娟

玉兰,花开时艳丽无方,花谢后耐寒越冬,有一种一往无前的孤寒和决绝。自从1950年离开长兴村踏上梨园路,侯玉兰就决定要与晋剧艺术长相厮守。她做到了。不管是儿子突然离世还是母亲溘然长逝,她都坚守舞台,唱完戏才去灵前奔丧。

骨子里,她有玉兰花的刚傲。

人们说,侯玉兰演传统戏有特色。

1982年夏天,歌唱家郭兰英回了山西。她是平遥人,也曾是一名晋剧演员。有关部门专门组织了一场晋剧晚会,请她为家乡父老再次演唱山西梆子。在这场晚会上,侯玉兰和郭兰英同台演出,两人在《打金枝》一剧中同时饰演沈后,各演一部分。看了侯玉兰的表演后,郭兰英对她说:“我唱山西梆子没有你唱得好。”

2010年,侯玉兰被晋中市人民政府命名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统戏剧(晋剧)代表性传承人。

人们又说,侯玉兰也擅长演出现代戏。

1977年粉碎 “四人帮”后,侯玉兰排演了现代戏《洪湖赤卫队》,在剧中扮演韩英。侯玉兰在继承、借鉴晋剧名家牛桂英、程玉英、花艳君等老师们优点的基础上,吸取了汾阳、孝义的干板秧歌、民间小调,以及歌剧《刘胡兰》《小二黑结婚》的唱法,听来既有湖北洪湖的地方特色,又颇具晋剧韵味。

不过,她的革新精神可不止于此,应该说,是浸润着她的血脉,融入了她的生命。

晋剧艺术家侯玉兰享年84岁

1 开办山西首家私营剧团

1987年12月,山西省首家私营剧团成立。

这家剧团的名字叫玉兰晋剧团——侯玉兰自行办理了演出证,购置戏装、头备、灯光、布景、乐器等演出设备,从四面八方招聘了七十多名演职人员。

这在当时是件新鲜事。

大家都在议论纷纷,有说好的,说侯玉兰有改革创新的意识,也有说不好的——但这些都阻挡不了侯玉兰改革的脚步。

从1987年到1993年,七年多的时间,玉兰晋剧团的足迹踏遍了三晋大地,还去了河北、内蒙古、陕西等地进行演出。

剧团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也培养了一大批文艺人才。山西省戏剧杏花奖获得者、晋剧名家马玉楼入室弟子赵更香,是从这里走出去的;山西省首届晋剧卡拉OK大赛一等奖获得者梁政,是从这里走出去的;《走进大戏台》的几届擂主获得者赵红艳、彭春娥、丁俊平等也是从这里走出去的……

私营剧团获得了成功。其实,侯玉兰思维活跃、思路开阔,不墨守成规,勇于开拓创新,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她就曾外聘榆次市晋剧团,临时挑班演出,帮这个团经济收入一年大翻身,盈利十几万元,救活这个团的同时,自己也成了赫赫有名的“万元户”。在那个年代,万元户可是个了不起的名号,玉兰成了榆次的新闻人物,当地的报纸、广播对她进行了大量的报道。

如果说这些只是一种改革上的创新、尝试的话,那么紧接着的下海经商,简直是将侯玉兰的经营头脑推向了极致。

2 花甲之年下商海

1994年3月,春暖花开的日子。

侯玉兰回到家乡孝义。几个小时的跋涉,她觉得有些疲累,想找个环境好的洗浴场所休息一下,但当时的孝义没有这样的地方。如果换了其他人,可能摇摇头就作罢了,但侯玉兰不同,她想了很多。

彼时的孝义已经成为县级市,当地的煤炭、焦化工业发展迅速,外省来做生意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孝义的一些服务业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脚步,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侯玉兰还特意去市场上走了走,越发觉得开一家洗浴场所很有前景。

谁能想到,一辈子在舞台上表演唱戏的她,竟然在60岁这年想在商海中一试身手。

侯玉兰要投资50万元修建改造、办公司,经营桑拿、酒店服务业,当她把这个消息告诉亲朋好友时,无异于在大家头顶投下一颗炸雷。

大多数人都持反对意见。“你年纪这么大了,不该冒这个险!”“投资这么大,万一收不回来,一辈子东奔西跑、辛辛苦苦攒的养老钱可就全没了!”“把钱存在银行,稳稳当当,吃利息也够生活了,干吗这么折腾呢?”

可侯玉兰主意拿得很稳,她说,“投资搞事业是正经事,又不是赌博,投进去的钱,一年挣不回,我就花两年、三年去挣。做买卖就是要冒风险,有赔有赚,只要我兢兢业业地干,不会失败的。再说,8年的租房合同书上我已经签了字,不能说话不算话啊!在孝义干不出一个名堂来,我不会回来见你们!”

当年9月8日,侯玉兰的公司开业了,她给它取名为“兰士”——各取了她和老公武士哲名字中的一个字。

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回乡创业,在孝义轰动一时。前来吃饭、住宿、洗澡、理发、娱乐、洗衣、洗车的顾客蜂拥而至,北京、上海、天津等地来孝义做煤焦生意的商人们也都慕名前来,公司的生意越来越红火。

这早已不是梵高、舒伯特的时代,生意场上的艺术家不需要犹抱琵琶半遮面。

3 好嗓子成了台柱子

不过,玉兰并没有因此放弃她的晋剧艺术。

1995年10月,侯玉兰去北京参加全国中老年戏曲汇演。京剧、评剧、豫剧、川剧、吕剧、粤剧、晋剧、湘剧、淮剧、昆曲、秦腔、河北梆子等全国十几个剧种都来参演。作为山西晋剧表演艺术家的代表,玉兰表演的曲目《下河东·兴兵》给首都观众留下了难忘的回忆,最后,凭借精湛的技艺、优美的唱腔,她获得了“牡丹奖”。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侯玉兰在晋剧艺术上取得的成功,不是轻松得来的。

她的家乡,在孝义长兴村。

孝义,是山西著名的戏曲之乡。在这里,皮影、木偶、秧歌、碗碗腔、中路梆子等戏曲艺术深入人心,素有“无孝不成班”之说。

玉兰生于斯,长于斯,几个舅舅中,大舅、二舅、四舅是唱皮影戏的,三舅和五舅是唱晋剧的,受家人的影响,她从小就喜欢唱戏。

虽然是个假小子,爱玩男孩子们打仗的游戏,还敢上房爬树甚至逮蛇玩,比男孩子还要调皮捣蛋,但玉兰有一副好嗓子,音色柔美、委婉圆润、悠扬悦耳,天生是块唱青衣的好材料。

1951年,孝义文艺宣传组和县新艺晋剧团合并。侯玉兰当时刚到文宣组不到一年时间,已经演出了《小二黑结婚》等剧目。两单位合并,同事们有的去了银行,有的去了税务局,17岁的玉兰却跟领导说:“我哪里也不去,就愿意唱戏。”就这样,玉兰去了孝义县新艺晋剧团。

学艺的路很苦,虽然生活比起旧社会的艺人们强多了,但剧团演出不断,经常换台口,尤其去山区的时候,服装道具有毛驴驮,可翻山越岭、上坡下坎全得靠两条腿。吃着山药蛋、窝窝头,住着戏台、破烂古庙,风餐露宿、忍饥受寒是家常便饭。但不管条件多么艰苦,玉兰学戏的决心始终没有动摇过。角儿们在台上唱戏,她在旁边仔细看、用心记,不管是身段、动作还是唱腔,都默默记在心中,一遍又一遍地揣摩、练习。

玉兰勤学苦练的劲头感动了团里的老师傅们,“摇钟旦”张宗原师傅给她打好了唱、念、做的基础,庞启寿师傅则给她排了《算粮》。有一次演出,唱完乱弹后,台下观众不住地给玉兰叫好。可刚一下台,庞师傅就朝她“呸”了一口,“不害羞!唱得把木头都吃完了!”(意思是唱得没板没眼。)玉兰很不高兴,可冷静下来后想,师傅骂也是为自己好,她就恭恭敬敬地去请教师傅,认真学唱。

“钉鞋凭掌子,唱戏凭嗓子。”玉兰的名气越来越大,不光是新艺剧团有名的青衣,慢慢竟成了剧团的台柱子。

1956年,因为工作能力强,艺术才干突出,22岁的侯玉兰被任命为孝义县新艺晋剧团副团长,6年后,党组织又培养她入了党。1961年,她带着新艺剧团成都历练两年多后归来,玉兰又担任晋中地区直属青年晋剧团的第一任团长,一干就是40多年。

晋剧艺术家侯玉兰享年84岁

4 晋剧、川剧、秦腔她糅在一起演

全国解放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刘邓大军“二野”和贺龙老总的“一野”大批指战员转业四川各地,原来晋绥区地方干部也南下到成都工作。这些干部都是山西人,他们对故乡戏剧文化生活十分怀念,成了当时四川省人事工作的一大难题。这就是孝义新艺晋剧团入川的始末。

这次山西梆子第一次赴川演出,既为川晋两省文化艺术交流架起了友谊的桥梁,也留下了一份厚重的艺术记忆。而这段特殊的经历,也成为侯玉兰戏剧人生的转折点。

为提升剧团的整体演出水平,省文化局邀请了晋剧表演艺术家丁果仙、牛桂英、郭凤英、冀美莲、马玉楼、花艳君、鼓师陈晋元等,现场排练、加工指导。去了四川后,玉兰不仅虚心向川剧艺术大师阳友鹤、易征祥请教,还向来成都演出的陕西戏曲演出团取经,跟秦腔表演艺术家宋尚华、李正敏学习了《三滴血》《镇台念书》。

侯玉兰是幸运的,牛桂英给她排演《打金枝》,她学过牛派唱腔;花艳君给她辅导《香莲传》,她学了花派唱腔;程玉英给她排《教子》,她又学了程派唱腔。但她不是死板地继承,她说自己悟出了一个道理——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不能推陈就不能出新。侯玉兰说:“我尊重不同流派老师的艺术创造,但我不拘泥于流派,不拘泥于行当,不拘泥于传统板式。”

不论什么剧种,不管什么流派,侯玉兰都能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原中国戏曲音乐学会副会长、中国戏剧文学学会顾问寒声评价说,侯玉兰晋剧唱腔在“三不拘泥”中逐步形成独树一帜、土香土色的唱腔风格——百姓最熟悉、也最喜欢听的“土香土色美的玉兰腔”。唱百姓爱听的戏,不仅是侯玉兰、更是所有艺术家艺术生命的源泉。

晋剧艺术家侯玉兰享年84岁

晋剧艺术家侯玉兰享年84岁

晋剧艺术家侯玉兰享年84岁

胡正赞过晋中晋剧两朵花

看了晋中专区青年晋剧团来省城汇报演出后,高兴地看到我省又有一批基础较好、前途远大的青年演员成长起来了。从我所看到的几次演出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青衣侯玉兰和须生张鸣琴。

侯玉兰在唱腔和表演艺术方面的特色是充满着感情而且富有表现力。在唱腔方面,她师承张宗原(艺名摇钟旦),继而学习程玉英,同时也受到牛桂英的影响,是所谓程(玉英)派的“嗨嗨腔”。但侯玉兰并未仅止于对“嗨嗨腔”的模仿,而是有所发展、独创的。她善于根据剧情、根据剧中人物的感情运用这种腔调,有时痛快淋漓,有时则委婉飘逸。在《教子》(扮演王春娥)、《下河东》(扮演罗氏)等几出戏中,她的几个大段的唱腔,听来清新悦耳,好像那腔韵中散发着砂糖似的甜味。如在《教子》这出戏中,当王春娥因薛英哥口出恶言顶撞了她,她打断机头狠心要出走,而老薛保跪倒在她面前苦苦哀告时,她那连着几声“啊、啊……”的叫板,就非常准确而充分地表现了王春娥当时那种哭哭不出,喊喊不响,气怒、悔恨、憋闷、无可奈何而又不得不再执鞭教子的那种丰富的感情。

在表演方面,侯玉兰的特色是朴素而风雅,自然而动人,毫无表面做作之感。《教子》虽是一出很不容易演好的功夫戏,但她能表演得很好,如在最后三娘要打薛英哥时,那种恨铁不成钢、气怒欲打而又舍不得打的心肠,终于在那重打轻放、始打后抱一霎间的精彩表演中,把这位贫居寡守、立志教子成人的三娘,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出来。

晋中专区青年晋剧团的须生演员张鸣琴,在唱腔、表演艺术方面的特色是刚劲爽朗,富于激情,唱得响亮、好听,可谓刚、脆、亮三者俱备。可以看出,张鸣琴在继承优秀的中路梆子须生演员的演唱艺术方面下过一番功夫。

张鸣琴最初师承周玉明(艺名晋南红),以后又经过王永年等师傅的传授,近来又以丁果仙同志为师。她在学习丁果仙的唱腔、行韵、道白、表演方面,有不少地方是很有成效的,以至我在看她演出时,常常想起青年时代的丁果仙。这一点,对于一个青年演员,可以说是一种共同的规律。青年演员在学习传统艺术,在学习自己所崇拜的著名前辈艺人时,常常会出现这样的规律,即不像——像——不像。他们在开始学习时,由于幼稚,自然一时不容易学像,经过师傅的教导和自己的努力模仿,有点像了。这时,便会得到称赞和鼓励,而他们也便以学得像而感到光荣。直到学得像了,他们和观众却又觉得不满足了。于是,有出息的演员便在这个时候,就开始根据自己的条件,开拓自己的艺术道路。也只有在这时候,他们才敢于看出自己师傅的某些缺点,或是由于某些缺点而使聪明的师傅形成了他自己的特点。而在过去,他们有时是把这些缺点也当作优点来致力模仿的。然后,他们便在这个基础上(这当然是极重要的基础)大胆地开始了自己独创的探讨,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独创的艺术风格。在这一过程中,虽然有时候还难免使人觉得还有些像,但这却是一个关系到一位演员的艺术生命的最重要的阶段。只有在这时候比之以往更加勤学苦练、苦心钻研,广泛地吸收、消化前辈的优长,使之成为自己所需要的营养,再加以大胆的革新、创造,才能达到艺术的纯熟境地。在谈到这个问题时,我觉得年轻的张鸣琴虽然也不可能离开这种规律,但她却尽快地走着这条学艺之路。同时,她对剧中人物性格的创造、人物内心世界的探索和面部丰富多样的表情、唱腔声韵中所表现人物的内在感情的流露等方面已经加以重视,并将达到更纯熟的地步。张鸣琴今年才二十三岁,她有一副很好的嗓子,又有一种好学精神,从她各种良好的条件看,我认为她是一位基础好、有前途的中路梆子青年须生演员。愿张鸣琴同志和侯玉兰同志经过这次到太原的演出而更加努力于艺术创造,更快地提高自己的演唱艺术水平。同时,也预祝在晋中专区中路梆子的青年一代演员中,开出更多、更大、更艳、更红的艺术花朵。

(摘自《侯玉兰戏剧人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