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ee发病因素,对胃癌说No

 tuzididie 2017-08-11

胃癌的发生是多因素、多步骤的病理过程 既与外界环境因素如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和饮食习惯等有关又与自身遗传状态密切相关其中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胃癌发生最为重要的危险因素,那饮食习惯、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和人的精神状态及遗传特性等对胃癌发生怎样的影响呢?



一、饮食习惯与胃癌


饮食习惯伴随着人们的一生正所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许多疾病的发生均与不良的饮食习惯相关同样不良的饮食习惯可以促进胃癌的发生是胃癌发生一个较为重要的危险因素因此多年来学者们也始终致力于饮食习惯与胃癌关系的研究




1.食用富含-亚硝基化合物的食物

-亚硝基化合物或其前体广泛存在于如肉、鱼、乳制品、蔬菜和瓜果、啤酒及海水、河水、井水等食物中在发酵食物如酱油、醋、啤酒和酸菜中也能检测到NOC。NOC对身体的影响主要取决于食用的方式在腌制、油煎或油炸这些食物的过程中可产生较多的胺类物质腌制和熏等加工过程又能产生大量的亚硝酸盐 两者结合极易形成亚硝胺另外在腐烂的鱼肉中也可检测到大量的二甲胺、三甲胺、腐胺等胺类物质这些胺类物质也能与食物中的亚硝酸盐结合形成亚硝胺大量的动物实验证实亚硝胺可以直接诱发胃的肿瘤形成这是日本及我国沿海地区胃癌高发的原因之一如福建长乐地区喜欢食用鱼露辽宁庄河地区喜欢食用腌制的猪肉




 

2.高盐饮食


大量流行病学研究显示高盐饮食与胃癌风险增加相关第一 科学家通过大量的动物实验及人体疾病研究发现长期过多的摄入盐会造成胃黏膜细胞与外界较高的渗透压这可导致胃黏膜直接损伤发生广泛性的弥漫性充血、水肿、糜烂、溃疡、坏死和出血等一系列病理改变增加胃黏膜细胞发生癌变的危险第二过咸的食物中有很大一部分含有硝酸盐 而硝酸盐可在胃内转化为亚硝酸盐亚硝酸盐是亚硝胺的前体在特定的酸碱度、温度和微生物感染的情况下可转化为亚硝胺亚硝胺具有极强的致癌性是造成胃癌的危险因素之第三摄入过量的盐分还会使胃酸分泌减少从而抑制前列腺素E (PGE的合成 PGE具有细胞保护作用可加强胃黏膜的防卫能力若合成减少则胃黏膜容易遭到其他因素的攻击造成胃部病变增加发生胃癌的风险


国内关于胃癌与食盐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显示 那些从不吃盐渍食品的患者在病例组仅占2.22%,而经常食用盐渍食品者则达到33.06%,随着食用盐渍食品频率的增加其发病风险会明显高于对照组日本的全国营养调查表明胃癌死亡率与人均盐消耗量呈正相关每日摄取食物中食盐越多者其发生胃癌的相对危险性也就明显增加另有一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同为日本籍的海外移民如果改变从前高盐饮食习惯则胃癌发生概率会大幅度下降是不加以改变,则胃癌发生概率也并无改变。


二、不良嗜好与胃癌



与胃癌相关的不良嗜好主要指吸烟与饮酒吸烟不仅与肺癌关系密切近年来的研究显示2/3的肿瘤均与吸烟有关吸烟可作为独立的危险因素影响胃癌的发生和发展乙醇可直接造成胃炎、胃溃疡及糜烂等疾病是胃癌发生的基础



1.吸烟

吸烟的初始年龄、年限和日吸烟量决定着吸烟与胃癌的关系 吸烟的初始年龄越早吸烟的年限越长日吸烟量越大对人体的危害也就越大有研究显示吸烟史20~39年的患者发生胃癌的风险是不吸烟者的2.09吸烟超过40年的胃癌发病风险增加到3.13倍。另一项日吸烟量与胃癌的关系报道日吸烟量>20支、饮酒>5/14天发生非贲门部胃癌的风险将增加5进一步的研究显示日吸烟量和胃癌发生的危险存在剂量-效应关系日吸烟量越大发生胃癌的风险越高 


吸烟增加胃癌危险性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但研究表明烟草及烟草烟雾中含有多种致癌物质和促癌物质如苯并芘、二甲基亚硝胺、酚类化合物、放射性元素等 还能产生许多有害物质包括尼古丁、一氧化碳和烟焦油动物实验证实这些物质具有致癌性这些物质可溶于唾液吃饭时吸烟可将烟草中的有害物质随食物吞下 烟草中还含有自由基并与胃黏膜接触长期接触后造成胃黏膜损伤发生肠上皮化生、慢性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黏膜异型增生等癌前疾病和病变 同时降低免疫力还有研究显示这些间接致癌物可以和DNA结合变成终致癌物导致P53基因、c-myc 基因等的改变同时体内毒物代谢酶P450GSTM1GSTT1的异常两者协同作用增加了胃癌的发病风险还有文献报道吸烟能影响胃黏膜微循环和机体免疫功能可使胃黏膜内前列腺素合成减少还可以降低幽门括约肌张力吸烟可引起或促进胆汁反流容易导致胆汁反流性胃炎、萎缩性胃炎或胃溃疡等而这些疾病多为胃癌发生前的状态因此吸烟已被认为是胃癌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它从多个角度参与胃癌的发生和发展控烟对于降低胃癌的发生有着重要的意义



2.饮酒

乙醇造成胃黏膜损伤的主要机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乙醇直接损伤胃黏膜乙醇可引起胃黏膜下血管损伤使血管扩张血流减慢黏膜下出血造成黏膜保护屏障的破坏胃黏膜上皮和血管损伤的同时产生大量的炎症介质进一步加重黏膜破坏在乙醇的作用下血管扩张出现一过性胃酸分泌升高的现象在黏膜被破坏的前提下,H逆流加重黏膜损伤动物实验证实 饮酒可以损伤胃黏膜且存在剂量效应关系但连续给动物灌注乙醇致癌性并不增加若用乙醇的同时喂食含NOC的食物患胃癌的危险性增加


乙醇的消耗量在世界范围内均很大尤其在中国其消耗量与日俱增一项Meta分析显示与不饮酒人群比较饮酒人群发生胃癌的相对危险度(RR)1.07,重度饮酒人群的RR1.20(每日喝4次酒)且主要发生非贲门性癌(饮酒者RR=1.17)饮酒与胃癌剂量关系是每日10g,RR值是0.99,每日50g,RR值为1.1。另一项中国人群酒精与恶性肿瘤关系的Meta分析显示饮酒可增加胃癌的发病风险比值比(OR值是1.40。2008年一项关于日本人群乙醇与胃癌关系的调查结果显示饮酒不增加胃癌的发病风险尽管不同地区的结果可能相悖但人们认为饮酒特别是大量饮酒所造成的胃炎、胃溃疡及糜烂等疾病是胃癌发生的基础大量研究证实乙醇确实可以造成胃黏膜的损伤


吸烟和饮酒对胃癌的发生是否有交互作用尚存在争议 国内学者胡锦富等的研究显示饮酒的RR3.66,吸烟的RR1.82,两种因素同时存在胃癌的RR5.74,认为两者具有交互作用特别是进餐时吸烟胃癌的发病危险性增加。国外的研究认为吸烟、饮酒对于胃癌的发生是相对独立的因素


总之吸烟、饮酒、高盐饮食等不良生活习惯对胃癌的发生有着重要的影响我们强调健康饮食, 多食用新鲜水果和蔬菜 养成不吸烟、不饮酒的良好生活习惯




三、精神因和心理因素与胃癌


积极向上的情绪和乐观的精神状态会减少肿瘤的发生相反在生活中经常经历不愉快的事件 包括严峻的生活波折、劳累过度、经济贫困等会增加胃癌的发生概率 这个观点正不断得到人们的认可


Talley等对50例胃癌患者和对照组发病前一年的生活经历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结果表明癌症组不愉快事件的评分高于对照组另有研究显示罹患癌症特别是胃癌的患者大多都有压抑自己性格的特点特别是抑制愤怒不善于发泄自己的情绪甚至有的患者表现为孤僻感情上与世隔绝全国胃癌综合考察流行病学组指出胃癌患者具有性格内向爱生闷气的特点此类性格在胃癌的众多因素中居首位


同时性格压抑对肿瘤的生存期也存在着影响。Yu等对20~75岁胃癌患者进行了随访共随访13 643采用Cox回归分析情绪与生存间关系结果显示情绪抑郁或压抑的患者肿瘤分期高或患者的病情已不能手术或患者年龄多大于60同时发现年龄大于60岁、年收入少于1万元人民币、肿瘤的分期较高、淋巴结转移和不能手术这些因素均可增加胃癌生存的危害比其中情绪差的人群死亡率可增高


精神和心理因素导致胃癌发生的机制目前还不十分清楚 其涉及神经、内分泌和免疫三个方面可能是由于长期的精神压抑导致患者内分泌紊乱如肾上腺素、儿茶酚胺、甲状腺素等分泌增加或者导致免疫功能低下最终导致胃癌发生




四、遗传因素与胃癌

胃癌的遗传因素主要表现为家族性聚集倾向即胃癌患者的一级亲属发病率高于非直系亲属流行病学调查显示10%的胃癌人群表现为明显的家族聚集倾向


Bernini等收集了1988-2004541例胃切除术患者的信息有家族史信息的患者为383(70.8%),其中家族成员中至少有一名胃癌患者的为71(18.5%), 尤其是肠型胃癌发生概率高于无家族史的人群 Vecchia等的研究显示有胃癌家族史的人发生胃癌的风险增高(RR=2.6)。我国上海地区调查了108例胃癌患者一级亲属和二级亲属患胃癌的情况得出胃癌的遗传度是40.86% ±12.32%,大连地区报道的遗传度为37.5% ±6.0%;来自山东胃癌高发区的研究显示一级亲属中患胃癌的OR 值为1.8,在弥漫型胃癌中更为明显尽管文献报道胃癌遗传因素与胃癌的分型不同但均认为遗传因素是胃癌发生不可忽视的危险因素


胃癌遗传特性除了家族聚集倾向外还有一部分是家族性胃癌通常指同一家族中连续两代出现胃癌患者≥2包括遗传性弥漫型胃癌、家族性弥漫型胃癌和家族性肠型胃癌等类型还有研究显示具有遗传肿瘤综合征的家族子代发生胃癌的概率增加  


综上预防胃癌应注意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做到不吸烟、不饮酒或少许饮酒饮食定时、定量、细嚼慢咽使胃保持在良好的状态要多食新鲜蔬菜、水果、豆制品及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对有家族遗传史或相关遗传病或是慢性胃疾病尤其是胃溃疡、慢性胃炎应及时治疗定期检查还应注意心理健康保持乐观情绪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自我调节能力提高在各种环境下的适应能力


文由小编摘自张忠主编胃癌生物学标志物一书,内容略有改动。




《胃癌生物学标志物》以胃癌生物学标志物为重点, 介绍了各类常见的肿瘤生物学标志物, 系统阐述了胃癌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生物学标志物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列举了肿瘤生物学标志物检测的常用技术。全书共分三篇二十三章,内容系统丰富,主题明晰,科学前沿与实践应用并重。既有国内外最新研究现状,又有编者研究团队的成果总结。


科学出版社赛医学(sci_med)

科学出版社医药卫生分社订阅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