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道| 世上无大师,人人是“大师”?

 伯乐书香小屋 2017-08-11


武春河,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四、五届理事,

中央直属机关书画协会主席。


学书心得(八)


百花园内花千朵,姹紫嫣红自从容。

牡丹封王乃俗事,魏紫姚黄孰为雄?


武春河 行书《学书心得》手稿



植物园中的各色花卉正值盛开季节,观后有此四句顺口溜,由此想到书坛。

 

书法是艺术,当然要以追求美为最终目的。

 

然而,书法之美,因人而异。书家自以为美是一回事,观者以为美是一回事,收藏家以为美又是一回事。以上三者当然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但又确实不是一回事。于是便有了他以为是你以为非,或你以为是我以为非,或你我以为是他以为非的书家和作品。有史以来,被所有人一致肯定的书家几乎没有,包括书圣王羲之以及颜真卿、苏轼这样的巨匠在内。而这恰是书法艺术的多样性特征与独特魅力之所在。书法也正是这样不断地在比较与淘汰中、在肯定与否定中发展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书法史即是一部包容史,不包容则不会有今天如此美丽的景色!

 

包容是胸怀,也是一种品质—中华文化的品质。

 

任何优秀的文化在长期不断吸收新成分的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都逐渐形成了一种强大的自我净化功能,即好东面沉淀下来归于传统,坏东西则被淘汰成为垃圾。这是中华文化之所以能悠久不衰的理由,当然也是书法能悠久而不衰的理由。因此,包容不是藏污纳垢,更不会是逆淘汰—让坏东西膨胀,好传统消亡。我相信,中华文化的自我净化功能绝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文化自我净化或文化自身的免疫力,即是批评的实行与强化。遗憾的是,当今书坛的批评早已边缘化多时了。书法理论家不少,理论成果丰硕,但批评家极少,严肃的高水平的批评则更少。于是,在当今书坛,会写俩字即是“大师”,形成世上无大师,人人是“大师”的奇葩现象。

 

严肃的学术批评之于文化,就像免疫细胞之于人体,为维持生命活力不可或缺。缺乏批评的书坛已变为一方江湖,108条好汉各显神通,最终也只是图个热闹而已。

 

有人说社会的浮躁、急功近利的浅薄是深层原因,此言信矣!于是有不少人开始远离喧嚣,静心向学,以古为师,为自己辟一条实实在在的习书之路。我想,在这条路上不管走多远,都是脚踏实地,内心充满耕作的愉悦,而收获或大或小也总会有的。


【详见《中国书画》2017年8期】





本文编辑:刘光   新媒体编辑:崔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