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阴阳五行学说黄霖教授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用以认识和解释自然界的宇宙观和方法论,是我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阴阳五行学 说自引用于医学领域后,借以说明人类生命的起源、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用来分析、归纳疾病的本质与类型,从而成为指导预防、诊断和治疗的 依据。第一节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运用阴阳对立统一关系来研究、解释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相互对立、相互依存及相互消长变化规 律的学说。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如:天—地阴阳的概念 代表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 个方面,如:内—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 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事物阴阳属性举例:阳——天、大、昼、春夏、温热、光亮、功 能、活动、上升、向外、兴奋阴——地、小、夜、秋冬、寒冷、晦暗、物质、静止、下降、向内、抑制。阴阳的普遍性、相关性、相对性、可 分性一、阴阳的普遍性阴阳并不是某一特定的事物和现象,而是对物质世界每两种相关事物或现象的概括。如:天为阳,地为阴;男为 阳,女为阴。二、阴阳的相关性阴阳属性的划分,一定要在相关事物或现象范围内。 如:天与地,是对宇宙而言;男与女,是对性别而言。三、阴阳的相对性一切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 性具有明显的相对性。如:人身脏腑阳:背腑阴:腹 脏四、阴阳的可分性指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具有无限可分的特点。如:腑为阳,脏为阴;心肺在上属阳,肝、脾 、肾在下属阴;心脏又分心阴、心阳。阴阳的相互关系1、相互对立一切事物或现象,在特定条件下,存在着截然对立的两种属性。 如:水与火,寒与热2、相互依存阴或阳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如:无上就无所谓下; 无左就无所谓右。3、相互消长阴阳的相互对立,相互依存并不是处于静止不变的状态,而是始终处于“阳消阴长”、“阴消 阳长”的运动变化中。如:四季变化:由冬至夏,寒热——“阴消阳长”;由夏至冬,热寒 ——“阳消阴长”4、相互转化阴阳对立的双方,在一定的条件,可各自向其相反方向转化,阴转化为阳,阳转化为阴。如: 昼夜中,阴阳的转化:昼夜昼阳阴阳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归属人体组织结构2、概括生理功能3、说明病理变化阳盛——热阴盛—— 寒4、指导疾病诊断如:寒证——阴盛面白,脉迟——阴证热证——阳盛 面红,脉数——阳证5、指导疾病治疗阴阳平衡——阴阳失调——调平阴阳(生理)(病理) (治疗)例如:热病(阳盛)用寒凉药(阴药)寒病(阴盛)用温热药(阳药)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第二节五行学说五行学说——物质世界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组成的,事物的发展变化, 都是五种物质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五行学说通过“比类取象”法,用五种物质特点,概括为五种属性。五行的特性五行的归类 五行的生克关系1、五行相生:是指五行中某一行事物,对于另一行事物具有资生、促进和助长作用。木 水火金土 五行相生规律和次序2、五行相克(又称相胜):是指五行中某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抑制、约束、削弱等 作用。木水火 金土五行相克规律和次序3、五行相乘:指五行之间相克太过的 异常变化。(乘——乘虚侵袭)4、五行相侮:指五行之间反向相克的异常变化。(侮——欺侮,恃强凌弱)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 解释生理现象二、解释病理传变1、母病及子(顺传):病变由母脏累及子脏。2、子病犯母(逆传):又称“子盗母气”,即病变由子脏及 到母脏。3、相乘:指相克太过而为病。4、相侮:指反克为病三、指导疾病诊断四、指导治疗1、控制疾病的传变。《难经·七十一 难》:“见肝之病,则知肝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2、确定治则“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3、确定治法滋水涵木——滋 肾养肝法培土生金——补脾养肺法益火补土——温阳健脾法抑木扶土——平肝和胃法培土制水——温脾治水法佐金平木——泻肝清肺法 泻火补水——泻南补北法人体组织结构内侧下部体内脏腹阴外侧上部体表腑背阳抑制血物质阴兴奋 气功能阳人体生理功能寒凉、滋润、向下、静藏。润下水肃杀、潜降、收敛。从革金生化、承载、受纳。稼穑土温热 、升腾、向上。炎上火生长、生发、条达、舒畅。曲直木性质特点五行呻唾恐骨耳膀肾水冬北寒藏黑 咸夜羽哭涕悲皮鼻大肺金秋西燥收白辛日入商歌涎思肉口胃脾土长夏中湿化 黄甘日西宫笑汗喜脉舌小心火夏南暑长赤苦日中徵呼泪怒筋目胆肝木春东风生 青酸平旦角五声五液五志五体五官五腑五脏五季五方五气五化五色五味五时五音人体五行自然界 木火金水土五行相乘(相克太过)五行相侮(反向相克)木火金水土木(肝)火(心)(肺)金(肾)水土(脾 )木(肝)火金(肾)水土例:肾病及肝,母病及子肝肾精血不足木(肝)火金(肾) 水土例:肝病及肾,“子盗母气”肝血虚至肝肾阴虚木(肝)火金水土(脾)例:肝病及脾,肝 木乘脾土肝脾不和木(肝)火(肺)金水土例:肝病及肺,“木火刑金”肝火犯肺五行恐耳咸黑肾水悲鼻辛白肺金思口甘黄脾土喜舌苦赤心火怒目酸青肝木五志五官五味五色五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