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治病的临床中,我们要分清楚,什么时候中医起主导作用,什么时候起协同作用。作为学习西医的人也要以一种客观的眼光看待中医。很多学西医的人说,我们不是反对中医,你们要说清楚中医在治疗中起了什么作用,或者说什么东西起了作用。也许通过疗效标准的制定,能够较好地回答这些问题。在我看来,不单是股骨头坏死,各种疾病的治疗可能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经验,即使是做手术,每个人的术式也都不完全相同。但是诊断的入口和疗效评价的出口要一致,只要这两个一致,治疗的方法完全可以发挥各自的特长,本来各种方法就是各有所长,如果治疗方法也强求一致,那么这个世界就不多彩了。” ——陈卫衡 2017年6月27日,中华中医药学会批准《股骨头坏死中医疗效评价标准》立项。股骨头坏死中医疗效评价标准的制定一直是空白的,7月23日,有幸采访到该项目的主要负责人陈卫衡教授,陈教授在本次采访中不仅对怎样制定股骨头坏死中医疗效评价做了详细的介绍,更客观地阐述了多年来对中医和西医独到的理解。 1 玖玖骨科:目前国内关于股骨头坏死(ONFH)治疗疗效评价有“北京方案”(1982)、北戴河标准(1993)、百分法(1995)。那关于“股骨头坏死中医疗效评价标准”的历史是怎样的呢? 陈卫衡教授:上述疗效评价标准从时间上看已经很久远了,中医和西医的临床使用率都不高。国际上目前使用最多的是“Harris髋关节评分法”,这个评分法对功能和疼痛等方面有很好的阐述,但里面缺少“影像”的指标。而对于股骨头坏死,影像是非常重要的,塌陷还是没塌陷决定了股骨头坏死的预后。所以在影像的评价这一方面,经过我们前一段时间的反复研究、论证,发表了相应的文章。同时被今年的ARCO股骨头 坏死国际骨循环学会录用,准备10月份到德国去参会演讲。 在关节置换的选择方面我们用Harris 评分法就可以了,但对于中医非手术治疗和其他保关节保髋的疗法,我们必须有自己的疗效评定标准。于是我们立项研究股骨头坏死中医疗效标准,即通过中医的治疗,研究其疗效体现在哪些方面。八月中旬,我们将召集国内中医和西医的专家,进一步完善西医疗效评价标准;在中医部分,将要拿出一套初步的方案,在专家的论证咨询会上做进一步的完善。 2 玖玖骨科:您能否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这个项目,这个项目有哪些医院参加?怎么开展工作?预期的成果有哪些? 陈卫衡教授:依从中华中医药学会的立项要求,要经过论证、标准成型、讨论到定稿这一系列环节。但这都不算结束,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对标准的解读和推广。如果诊疗标准建立起来,不进行推广应用就没有意义了。 立项专家组里有国内著名的中医医院和西医医院共13家。此外还有懂文献和标准方法制作的科研方法学老师帮我们把好质量关。接下来还要在二级和一级的医院里找医生过来,从他们的实际情况出发来评价这个标准的可实施性。这样才能得到最后的定稿,定稿之后推到全国的中医系统里面去应用。 3 玖玖骨科:标准是衡量事物的准则,将一个事物区别于它事物。您认为“股骨头坏死中医疗效评价标准”的关键指标是什么? 陈卫衡教授:一个是证候,一个是症状。在中医的评价里面,要病症结合。病指的是股骨头坏死这个病,症指的是全身的症状。证候则是由症状综合构成,可以说是症状的复合。在中医疗效评价里面就要体现除了股骨头坏死通用的指标以外的全身其他证候的考量指标,体现中医的整体观,比如食、便、睡眠、精神状态等全身的情况。 例如早期患股骨头坏死的病人会非常疼,但是医生一看片子也没塌陷,似乎这个病没那么严重,但是病人觉得很疼,饮食、睡眠都不好,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所以在治疗股骨头坏死的同时,希望能够从中医的角度调理饮食、睡眠,缓解局部症状,同时兼顾到全身。有一些后期的病人病情确实很严重,无论哪个医生看,都觉得应该换关节,但仍然有一部分患者换不了关节,比如说年轻人,患股骨头坏死的病人平均年龄才30多岁;有一些是经济的原因;还有一些是年龄大病变多的患者,这些人群都换不了关节。这种塌陷的特别厉害又换不了关节的情况,恰恰是中医比较擅长的领域。这部分晚期换不了关节的病患,通过中医的治疗后,从片子上看依旧没有改变任何现状,但中医又确确实实使病患疼痛减轻、功能改善和精神状态包括刚才说的吃饭、睡眠都整体提高。这些都需要一个指标评价。单从股骨头坏死局部指标去评价,没任何改善,但从中医的全身证候去看,是有很大的改善的。 4 玖玖骨科:您认为中医治疗股骨头坏死的适应症是怎样的?中医治疗股骨头坏死的优势在于哪里? 陈卫衡教授:我们国家分别在2012年、2015年、2016年,一共出版了三版有关《股骨头坏死诊疗指南》。无论哪一版,结论都是:中医中药适合早期治疗;晚期手术阶段,配合中医中药治疗,也能够提高疗效。这样的文字描述就清楚地将中医中药在治疗股骨头坏死方面的适应时间段、适应病情阐述清楚。 在早期得病的时候,就目前来说,其实西药只有一些福善美、钙尔奇D这些治疗骨质疏松的药物,所以在股骨头坏死早期肯定是中医中药更加适合。 到了中期,也就是围塌陷期,此时换掉关节确实十分可惜,尤其是对于年轻的病患,我们就强调中西医结合。一方面用一些微创手术植入骨头、植入血管的方法,先快速的起到支撑的作用,使股骨头别那么快的塌陷,一方面用中药帮助骨头再生。 股骨头坏死晚期,我们也不提倡单纯的用中药,病人生活质量非常的差,离不开止痛药、出不了门、一定要拄拐、蹲不下去、穿不上袜子。我们还是建议换关节会更好。 我曾提出一个观点——分期达标。早期用中药要治的好,中期配合中药要稳定病情,到了晚期该换关节就换关节。但对于换不了的人呢,通过中医中药的治疗,改善病情、提高生存质量,减轻病患的疼痛或是等病患经济改善后再换关节,也是一种以人为本的选择。 5 玖玖骨科:您从1999年开始研究股骨头坏死的治疗,当初您为什么选择这个发展方向?您迄今为止研究股骨头坏死已经有18年了,您认为中医治疗股骨头坏死待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陈卫衡教授:我们研究股骨头坏死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一个是病人的需求,病人量的增加;一个是我们的老主任对这个方面非常的感兴趣。 2003年的非典,北京病患非常多,同样后遗症量也非常大。当时北京卫生局成立了一个“非典后遗症骨坏死专家组”,该专家组一共6个人,西医专家3人,中医专家3人。由此可见,无论是医生还是政府工作人员,都认为这个疾病需要中西医结合。那时候我们就把之前的经验进行总结,然后把一套中医方案用在病人身上,效果还不错。从那以后我们才开始比较系统的进行分期的整理,分期的治疗,并获得了一些疗效。 目前治疗股骨头坏死总体的稳定率在70%左右。30%的人病情会加重,仍需要换关节。怎样提高疗效是我们一直在考虑的问题。但是疗效好坏一方面与治疗有关,而很大的影响因素是病人来诊时病情的严重程度。从这一点上说,让病人早一点认识这个病,让医生早一点认识这个病,即是早发现、早治疗,疗效自然会好。从某个角度来说,诊断比治疗更重要。 6 玖玖骨科:目前,望是国内以中医骨伤科为重点的三甲医院,望在治疗股骨头坏死上有那些独到的疗法和优势? 陈卫衡教授:总体上还是强调中西医结合。目前很多地方,治疗股骨头坏死有两种极端的情况。很多西医觉得没有什么好办法,“疼痛该吃止痛药吧,等到塌陷来换关节”。反过来也有一些中医会说,“不用做手术,包你好,塌陷了也不用换”。我觉得这两种情况都不科学。 刚才我已经提到我曾提出分期达标,对症治疗。我们目前早期偏于纯中医的治疗,除了吃中药以外,还有一个“中药多途径”的疗法,包含了静脉输液、口服、外用、动脉灌注(将药直接灌注到供应股骨头的血管的地方)。到了中期,坏死范围比较大的、离塌陷不远的,我们采用微创植骨的方法,将坏死的骨头清理干净,用新的骨头支撑。这样微创手术切口只有两三公分。因为中药长骨头的作用,在这个阶段用中药配合比不用中药的效果要更好。对于晚期我们也提倡人工关节,而一部分换不了关节的病患,除了吃中药缓解疼痛以外,我们还有“小针刀”可以帮助病患恢复功能。小针刀大小略比针灸针粗一点,对病人的关节囊病变或对挛缩的肌腱进行松解。这样能够立竿见影地让功能改善。虽然这个疗效不能像早中期那样持续时间那么久,但是对于那些不能换关节的患者,小针刀对于软组织问题的解决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7 玖玖骨科:您曾作为国务院侨办的特邀中医专家出访过新加坡、印尼、泰国等国家,以精湛的医术及认真的工作态度赢得了国外同仁的信任和尊重,并被多个国家聘请为医药研究院的医疗顾问。可谓见多识广,经验丰富,您对中医药的发展情况有怎样的见解? 陈卫衡教授:要回答这个问题,要从我国目前中医的现状说起。中医就是中国医学,清代末年,外国医学才开始传入中国,为了与西方医学相区别,才有了“中医”这个名词。从国家层面上,历届领导都非常重视中医的发展。 中医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这个民族不能没有根,不能啥都靠国外。借着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东风吧,政策开始倾斜。7月1号,《中医法》刚刚实施,明确要求西医要去学中医。有些人提出疑问,西医学中医是不是开倒车了,实际上中医也在不断发展、与时俱进,我想学中医更应该去学它的理念和思维方法。接着我们再说国外,国务院侨办组织我们到国外主要是给侨领做中医方面的健康咨询。在他们印象中最能代表中国当然是是中医和中餐。所以侨办每年都会组团去慰问他们。 综合来看,目前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对中医的重视程度都比原来要高得多,而最主要的是受到更加广泛的接受。 陈卫衡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