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读《把时间当做朋友》2、运用心智,获得解放

 公英出尘520 2017-08-11

时间管理or自我管理

首先,我们要给《时间》这本书一个定位,它给人的第一印象,会觉得这是一本讲时间管理的书籍,其实根本就不是。无论是谁一定都会在某一时刻意识到时间的珍贵,但是“管理时间”这个说法是极其荒谬的。因为这根本就是做不到的事情,时间无法管理,无论你做什么,时间永远都是在流逝当中。我们顶多能拿出更好的测量时间的工具,但是我们根本就无力左右他。


如果你想打开一扇门,可那门上有个锁,我们都会想到钥匙把锁打开就好了。可是钥匙在哪里呢?既然门是被锁上的,那么钥匙一定不会插在锁孔里。


“没时间了!”这种尴尬就像是一把我们想要打开的锁一样,那同样的,我们想摆脱这种尴尬死死盯着锁是没用的。


李笑来说他在写这本书的时候,突然有一天对自己说:“承认吧,你对时间的流逝根本就无能为力。”这一时刻的醒悟,让他自己感觉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没错,问题出在我们自己身上。我们要管理的根本就不是时间,而是自己。我们都生活在同一个世界,却又各自生活在自己的那个版本之中。改变自己,意味着属于自己那个版本的世界也为之改变,其中就包括了时间的。


这本书所提倡的是我们必须打开心智,提高思考能力之后,才能够用正确的方法去做正确的事情。这样时间才是朋友、否则,时间就是敌人。


您可能会说这样的说法实在是太矫情了吧,管理时间或者管理自己难道不是一回事吗?根本就不是一回事,我们只有找到问题的根源,才有希望去解决它。没有时间了,就是那把锁着的锁,而我们自己就是打开这把锁的钥匙。


管理自己所强调的是自己这个主体,而管理时间则是在强调手中的工具。很多时间管理的方法论不是没用,而是拿在心智尚未开启的人手中没用。就像是武侠小说里,江湖高手拿一根树枝也可以横扫千军,而手无缚鸡之力的人,就算你给他屠龙刀也没啥用处。


没有成功学、没有鸡汤

《时间》不是成功学的书。


李笑来关于成功学的观点我特别认同,说成功从来都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事情,过去不是,现在不是,未来依然不是。而对于我们自己来讲,基于比较的成功是挺害人的,相比于追求比较的成功,成长才是重要的事情,而且这是人人都可以做到,并且也是人人都应该追求的事情。


之前我说李笑来是亿万贫民,写这本书的时候他也只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师,并不是商业上的“成功人士”。书中也没有什么惊天的大道理,而都是一些非常简单的东西。有用的道理往往都是简单的,甚至简单到我们会不由自主的忽视他的地步。所以这本书可以说是在给我们叙说着种种常识,但是这些常识在此之前却没有被真正的普及、理解,真的很可惜。


《时间》这本书不是鸡汤式的。


它其中没有任何的安慰,因为这本书不是写给脆弱的人看的,脆弱的人才需要安慰。现实就是这么残酷,生活就是这么艰难,无论什么时候都一样。只有坚强的人才能接受现实,只有接受现实才能运用心智做出理性的决定,才能成为时间的朋友。关于接受现实这一点,我后面会单独拿出一期节目来讲。


那好,《时间》就是这样一本书,能管理的不是时间,而是我们自己,靠积累让我们自己不断的成长,唤醒我们对于很多有用但是很简单道理的重新认识,打开心智,用正确的方法去做正确的事情,时间才是你的朋友。


心智

刚才在我的讲述中,反复出现了一个词,心智。《时间》这本书的副标题叫做运用心智,获得解放


那什么是李笑来所说的心智呢?书中给的定义是,心智就是一个人过往获得的一切知识及经验的总和,其中包括了这些知识和经验所造就的思维方式和思考模式。


心智和智商完全不一样,高智商更多的是过目不忘的记忆力,眼疾手快的反应速度和举一反三的联想力。智商高的人就是读书时期的聪明人嘛,同是看一篇英语的文章,你看完了,人家已经背下来了。同是看一条概念,人家看完解了10道题全对,你解的第一道题还漏洞百出,甚至难以下手。这些是我们读书时期不会错过的体验。


高智商,是读书时期的聪明人,而那打开心智的人,则是一生的聪明人。这样我想起了万维钢对类似问题的理解,他说所谓聪明人就是拥有智识的人,就是智慧和见识。首先,对世界正确的认识,对人生合理的安排,知道什么东西是好东西。其次,他们相对于“普通人”,他们更相信规则、更能跟陌生人合作、更善于理解抽象概念、更愿意探索未知、更能承担风险,因此他们更有可能身居现代社会的精英阶层。


而这样的人在李笑来看来,一定都是打开心智的人,就是这些认知维度更高级的人。而这一切的一切来源于终生的学习和时间的积累。


心智这个概念和我们以往经常提起的认知,是不是很像。说的形象一点,他就是我们每个人脑子里那个可以不断升级、迭代、完善的操作系统。


观察自己的思考方式

 其中最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我们要学习观察自己思考过程的能力。我们要用大脑控制自己的大脑。我们学会把自己的思考作为思考对象的能力,就是打开心智的窍门。


李笑来说,你的大脑并不是你,你的大脑是属于你的。尽管我们用大脑来进行吧思考,好像它在指导我们的行为,但是我们自己并不是隶属于大脑,而是大脑隶属于我们。分清主仆很重要。


比方说,我们自己知道锻炼身体是正确有益的事情,但是每当要行动的时候,我们的大脑都会强化运动带来的不适,让我们放弃运动。这个时候运用心智的力量的话就是明白,这是我的大脑想要支配我,而我是大脑的主人,我要去运动。这个例子是不是很像我们在说《未来简史》的时候,所提出的体验自我和叙事自我的概念?是的,如果用这个概念的话,那么开启心智就是强化叙事自我。


再比如说,有一件事情激怒了你,让你愤怒,可能会让你做出一些不理智的事情,那这个时候如果你观察自己的思考过程的话,你会发现自己马上就要变成大脑的奴隶了。于是运用心智的力量,你就会明确的知道,我自己现在很愤怒。这个思想一旦启动,马上你就从愤怒的情绪中,重新接管了自己的大脑。


这个道理极其的简单,但是却被大多数人忽视了。


再比如说,我们来做一个心智练习,我告诉你一句话,时间总是在过后才显得飞快。时间总是在过后在显得飞快。你理解这句话了嘛?怎么运用心智去思考这句话呢?过程是这样的:


  • 时间总是在过后才显得飞快,确实是这样的。

  • 那为什么我会有这种感觉呢?然后我们开始观察自己的思考过程。

  • 如果这个感觉是真是的,那我为什么忽略了这个事实?我错过了什么了吗?

  • 如果他是对的,那么从现在开始是我应该如何思考、如何判断,如何行事呢?

  • 我还有些什么是需要去纠正的呢?


好了,您可以自己想想这几个问题,这个思考的过程和答案,没有人可以为你代笔,每个人要的都是自己才能给的答案。经历了这个过程之后,这句话对你来说才会发生效用。


为什么总是有人说,听了这么多的道理,却过不好自己的一生。因为你只不过听到了而已,就连正确的思考都没有做到,就更不用说改变自己的行为了。如果听道理就能改变人生的话,那天理何在呢?


在比方说,心智开启的人,在看书阅读的时候,时时刻刻都能注意到自己的思考与思路,并且随时对自己的思考和思路进行“反思”、“校验”、“修订”和“升级”。就是因为如此,所以他们在读书的时候,除了读到作者文字之间要表达的意思之外,他们还可以观察到作者的思考方式,发现与自己的思考方式不同的地方,并且进行反思。如果作者的思考方式有可取之处的话,那么他就会开始考虑自己的思考方式有哪些需要做出调整的地方。


你看,就是这样,我们都同看一本书,同听一节课,同样知道这么多的道理。但是因为我们的思维方式和开启心智的人不一样,所以我们的收货也完全不一样。运用心智的力量,其实就是我们说的自我认知和认知升级的方法论。


心智是《时间》这本书的第一概念,但是我觉得李笑来并没有把他说的很清楚,包括现在他在《通往财富自由之路》专栏里,也是用另外一个叫做元认知的概念来定义心智的。


所以我尽量用例子向您说明,我们要学会跳出自己的思维局限,把自己的思维模式当成我们观察的对象,站在第三者的角度来辨别,我们自己的思维模式到底是不是对的,以及哪里有不足。我们不是受大脑支配的,我们才是大脑的主人。我知道听懂这个不是那么容易,但是你一旦听懂了,去做就不会很困难。希望您能体会到其中的含义。


获得解放

再给您举一个书中的例子,是一位奥地利神经学家,叫做维克多.弗兰克。他的父母、妻子、兄弟都死于纳粹的魔掌,而他本人则在纳粹集中营里受到残酷对待。经历了无数的波折与思考后,他明白了一件事:“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自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


换一种方法来表述,那就是经过了长期思考,弗兰克终于意识到自己其实可以控制自己的大脑,而不是被自己的大脑所左右!于是,在最为艰苦的岁月里,他选择了积极向上的态度。他没有悲观、绝望,相反,他在脑海中设想,自己重获自由之后该如何站在讲台上,把“关于集中营的心理学”讲给来宾们听。凭着这种积极、乐观的思维方式,尽管身处集中营,弗兰克却可以让自己的心灵越过牢笼的禁锢,在自由的天地里任意翱翔。


这就是所谓的“运用心智获得解放”。不要再让自己“跟着感觉走”,成为大脑的奴隶,而是翻身做大脑的主人。


人与人之间的心智力量,或者说我们熟悉把他称作认知能力,都是一点点积累起来的,最终天差地别。我们前面给他的定义是一个人所有的知识和经验的总和。无论是吸收知识还是总结经验,都需要经过正确的思考才能得出结论。


在这个过程里面,每个人的认知都会根据新的知识和经验,或巩固、或调整、或否定、或者是推到重建。所以说心智这个东西可以说是上不封顶,这是一个没有尽头的追求。


有机会就学,是心智开启的表现

还记得上期节目我和您说的李笑来学习编程的事情吗?因为小时候拿着10块钱去学了当时看来没啥用处的编程,20多年之后李笑来才得以用这个技能编写了一本畅销工具书,赚回了几百万的稿费。


当我们有机会学习一项技能的时候,我们都会问:“学这个东西有什么用呢?”我们在没有学会他之前,只能回答:“不知道”。而不知道有什么用就正是大多数人不去学习它的原因,而同时也有另一部分人并没有想过这东西有什么用而去学习了。


在一段时间之后学了这项技能的人自然而然的就找到了它的用处,也享受到了它带来的好处。这个经验就成为了他心智的一部分。当再遇到新的学习机会的时候,他也会不管有什么用就去学习。这样,他也就理解并且相信“技多不压身”的道理。


而没有学习这一项技能的大多数人呢?因为他不曾拥有,所以就不可能有机会去亲身体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最终得到的结论是:“其实我没学也没什么。”而再次遇到学习机会的时候。他还是会做出同样放弃的选择。


所以,在同样面对同一个问题,就是我学这个东西看来没啥用的时候,心智不一样的人会做出截然相反的两种行为。


人们通常认为,恰当的逻辑训练能够提高一个人做出正确选择决定的几率。但是在刚才这个情况下,大多数逻辑都无能为力。这种情况在生活中并不罕见,相反,比比皆是。父母教育孩子的时候被孩子驳得哑口无言就是这类情况——并不是孩子不讲逻辑,也不是孩子的观点正确,只是他就是无法理解父母所要传递的经验或者道理,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好处。历史上也常常出现这种情况——其实目的都是“为了人类更好的明天”,可偏偏出现了对立的两派人,他们为了原本一模一样的理想争执不休,甚至“抛头颅”、“撒热血”,牺牲几代人的福祉。


比如,所谓“水火不相容”的“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


而看穿这一切,摆脱自己的局限,需要心智的力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