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书房

 一颗菩提心 2017-08-11

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书房

作家孙百刚在《郁达夫外传·风雨茅庐》中说:“达夫的书,我们一向知道是多的……但从前住的都是弄堂小房子,没有一间正式的书房,所以未窥全豹。经现在这么陈列一番,真是坐拥书城,洋洋大观了。”其中“坐拥书城”这个词让我倾慕不已。

小时候我体弱多病,又且性格内向,不喜欢和邻近的小朋友玩,常常一个人呆在家里面对墙壁发愣,家里人担心我会闷出病来,就给我买了几本连环画(俗话叫小人书),我看得津津有味,从那时起,我就和书结下了不解之缘。我看书到了痴迷的程度,为了读书便利,我一度还确立了做一名图书管理员的理想,描绘出一幅美妙的图画:“在一间宽敞的屋子里,四壁竖立着许多书架,架上插满了各种各样的书籍报刊杂志,中间是一排排的桌椅,有不少读者在凝神静气地翻阅着手中的书报,这里有咿呀学语的孩童,有充满朝气的少年,有风华正茂的青年,有满脸沧桑的老年,读得聚精会神津津有味,有的还拿出本子不时地记下几句读书心得或摘录几行名言警句,我坐在工作台前,安静地读书,为读者寻取他所需要的图书,在借书条上盖上鲜红的印章。”可惜事与愿违,理想没有实现。

既然喜欢读书,肯定要买书的,记得上小学的时候,有时父母会给一些零花钱,我舍不得买零食,积攒起来买了小人书,到小学毕业时,我已经拥有了一小纸箱小人书,有全套《岳飞传》、全套《兴唐传》,还有零碎买的《三国》《西游》等等,成为我在小伙伴面前炫耀的资本。上了初中,我的爱好依然,但是小人书已不能满足我对知识的渴求,我开始购买各种名著,古典的,现代的,外国的,中国的,我感到读书就像现在的魔幻剧一样,可以穿越时空,一会儿在古代一会儿在现代,这阵子在中国那阵子在外国,可以听圣贤海阔天空谈人生,与英雄同仇敌忾破敌军,赞名士飘逸洒脱真风流,悲宝黛千古情缘难成真,服骑士满怀豪情战风车,敬卢梭胸怀坦荡录忏悔,从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汲取营养,充实着我的内心世界。

到大学毕业时,我又带回好几箱书,但这些书都是我省吃俭用,用家里给的钱买的,我至今记得,真正用自己挣得的钱买的第一本书是法国文学家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和《高老头》,有了收入,我就可以肆意地购书了,几年下来购买了数量不少的书,大多数是文学、历史、哲学方面的书籍,成家之后,要养家糊口,虽然有所收敛,但是看到好书还是会忍不住下手,后来又学会了从网上购书,经济也相对宽裕了,“老毛病”又犯了,常常浏览京东网、当当网、卓越亚马逊网和孔夫子旧书网等网上书店,时不时地买一些文学作品、历史随笔、人物传记,这样积少成多,买下了一大堆书,遗憾的是家居条件有限,居室简陋,没有地方放置书籍,只好把书分门别类地装入纸箱,堆放在小南房的炕上,几千册书堆得小山似的,不由得想起了唐朝文学家韩愈说过的一句话“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好在我都分了类,要用哪本书时,我累得满头大汗搬来搬去总会找到的,这时我最大的心愿就是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书房。

书房是文人墨客寻找自我的归途,是文人心中的精神皈依。当尘世的纷扰令你困惑时,当周围的喧嚣令你疲惫时,当驿动的心开始沉淀时,人生最大的心愿就是拥有一间书屋。对于崇尚文学的中国古代文人来说,书房必不可少,梁实秋先生说:“我有一几一椅一榻,酣睡写读,均已有着,我亦不复他求。”明朝文学家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说他的书房“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然而他却自得其乐,“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可见即便只是陋室,书房也是古人最怡然自得的居处。这么重要的书斋,当然名字要取得讲究。譬如洪迈的“容斋”、陆游的“老学庵”、唐伯虎的“梦墨堂”、袁枚的“小仓山房”、蒲松龄的“聊斋”、梁启超的“饮冰室”,皆是意蕴深远。可见小小的一间书房,笼罩着书香、墨香,是文人的理想,是气象万千的巨著。我早已给未来的书房起好了名字:甘居室,意思就是甘居陋室,给自己留一点与书为伴的安静时光。

能够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书房,书房里几净窗明,一尘不染,书桌上文房四宝井然有致,图书壁立四周,名人字画张挂其间,品一杯清茶,观窗外美景,读古今圣贤书,交往来笃行友,不管世间春秋,愿做天地闲人,这样的闲情逸致,还不值得向往吗?(杨晋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