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九寨沟8·8地震已经过去了50多个小时。 11日上午,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来到位于九寨沟漳扎镇漳扎村二组的救灾临时安置点,探访这里灾民的生活。 孩子嬉戏打闹 灾民平静有序上午10时许,在村民泽汪介的安置帐篷内,七八个小孩在里面嬉戏打闹。孩子们有时拿起一旁的西瓜大块朵颐,有时又吃点其他零食。如果不是在帐篷里,从他们稚嫩的脸庞上看不到地震的迹象。 达瓦卓玛是这些孩子们中最大的一个,目前她在绵阳读初中。正值暑假,卓玛回到家中,在父母的餐馆里面帮帮忙。 达瓦卓玛是个腼腆的大女孩了,13岁的她已经身高1.5米,瘦瘦高高眼睛水灵。她是帐篷里最安静的一个,总是专注而投入地看着其他孩子的嬉笑、聊天,偶尔嘴角微微上扬。“地震的时候怕不怕?”“不怕,有点慌”她声音低低地说,然后突然扬起声音“我当时刚刚洗完澡,在一楼有个旅客问我Wi-Fi密码,我才念到第三个数字,就地震了,赶紧跑出来”她举着三个手指,“穿个拖鞋,有一只现在还在屋里头…”许是想起当时的狼狈,她自己忍不住笑了笑。 卓玛告诉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她在绵阳富乐中学上初一,假期在家,除了作业,还会帮着照看家里的旅店、做些家务。“夏天是旅游旺季,人多得很,9点过正好是热闹的时候”卓玛说“希望快点好起来。景区好、家里好、大家都好起来。” 泽汪介今年49岁,2008年5·12地震后,他就在九寨沟开了一家餐馆,生意还可以。眼看着旺季就要来了,却发生了地震,泽汪介显得有些焦虑,他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复以往的生活。 震后第一顿米饭 村民都爱吃土豆中午12点,安置点内升起袅袅炊烟,村民们开始生火做饭。做饭的灶有些是从家里带过来的炉子,有的就地用砖块搭起来的简易灶台。 村民们有的煮米饭,有的煮面条,但不管做什么饭都少不了当地最有特色的高山土豆。土豆的做法多种多样,有的用土豆条炒肉,有的土豆就着肉块一锅炖然后放入面条,有的则是用土豆切片炒豆角。 40多岁的徐长英是个汉族女子,家也在九寨沟,她嫁给了漳扎镇的一个藏族男子,她说现在汉藏通婚已经非常普遍了,大家都是自由恋爱。 徐长英在灶台旁用纱布将锅里的米饭过滤出来,然后把里面的水份挤掉,再把纱布和米饭一起放入一个蒸锅里,盖上锅盖,开始蒸饭。一旁几个小孩一直围在他身边,看着锅里的米饭,馋的流口水。 徐长英告诉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这是他们地震后的第一顿米饭。“主要是孩子们要吃点米饭。”徐长英告诉记者,虽然这样做有点麻烦,到还算好,她很熟练,一会就可以完成了。 小狗悠闲睡觉 藏獒威猛依旧漳扎村二组村民的安置点是当地的一个停车场,前面是镇上的马路,后面是一条小河,当地人称之为白水河,在下游十多公里处与另一条黑水河汇流。 小河边杨柳依依,靠河水带动的转经筒按照自己的节奏缓慢旋转着。一位藏族的老奶奶打扫完周围的卫生后,来到转经筒旁抚动经筒,口中默念着念了几十年的经文。 老奶奶身旁是她家的一只藏獒,一看到陌生人,藏獒就展露出他的凶相,捍卫着它的威严和领地。老奶奶对它使以颜色,藏獒很快就停下喊叫。 而在几个帐篷外的的另一处帐篷里,两位藏族老人坐在自己搭的帐篷下,一条小花狗就在他们凳子两米远的地方躺着,一动不动。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简文敏 余东 想获取更多政务新闻及服务资讯,请下载四川省人民政府新闻办政务客户端——四川发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