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_礼貌原则_视角下的秽语问题
2017-08-12 | 阅:  转:  |  分享 
  
科技信息

一、引言

人们在对自然语言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存在“会话含意”。从“会话

含意”出发,提出“合作原则”,再进一步提出“礼貌原则”。做到礼貌是交

际的基本要求。礼貌的语言才能谈的上是美丽的语言。污秽语既是不美

的,更是不礼貌的。对于污秽语,大多数人都是习以为常。本文拟结合

“礼貌原则”,探讨一下“污秽语”的问题。首先,污秽语是不符合“礼貌原

则”的,但我们又不能具体准确地使用那些准则来解释秽语现象。礼貌

原则只能对我们理解秽语现象提供了一个视角。

二、语言使用中的“礼貌原则”

(一)礼貌原则的发展

“话语的自然意义是指人们能按照常规通过字面意义而获得的话

语意义。”“非自然意义指人们意欲表达的意义。”(何自然,1996:48)表

达非自然意义的要求是:交际者意欲使话语在交际对象身上产生某种

效果;交际对象又能领会到交际者的这个意图。话语非自然意义涉及到

交际和交际意图的语用隐含意义。Grice(1967)的“会话含意”(conver-

sationalimplicature)理论就是以此为基础的。该理论指出,言语交际双方

都有相互合作、求得交际成功的愿望;为此,人们必须遵守一些诸如真

实、充分、关联、清楚等原则和准则。这就是所谓“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如果在言语交际中说话人一方的话语在表面上违反了合作

原则,他可能是故意这样做的,听话人一方就要根据当时的语境,推断

出说话人表面故意违反合作原则的目的,也就是要明白他表面违反合

作原则的隐含意义。然而,研究发现人们在交际中更倾向于违反合作原

则。鉴于此,Brown&Levinson(1978)以及Leech(1983)等学者提出了语

言使用的礼貌问题。前两者提到言语交往涉及社交关系与文化,因而存

在礼貌策略问题;Leech则认为,如果要解释为什么要言语交际中说话

人故意违反合作原则,让听话人去意会说话人的真正意图,那就是因为

礼貌。为了礼貌,说话人不愿坦率明言,为了礼貌,说话人故意声东击

西。于是他提出了言语交际中要遵守的礼貌原则(politenessprinciple),并

且认为,礼貌原则可以“援救”(rescue)合作原则,与合作原则相益补。

Leech(1983)的礼貌原则包含6项准则:得体准则(TactMaxim)、慷慨准

则(GenerosityMaxim)、赞誉准则(ApprobationMaxim)、谦逊准则(Modesty

Maxim)、一致准则(AgreementMaxim)和同情准则(SympathyMaxim)。

根据汉语言文化中有关礼貌的源与流,顾曰国(1992;何自然,1996:

116)提出有尊重(respectfulness)、谦逊(modesty)、态度热情(attitudinal

warmth)和文雅(refinement)等四个方面的礼貌特征。他把不同文化中带

普遍性的礼貌特征和中国文化中注重和强调的礼貌言行结合在一起

了。他在指出汉语言文化的四大礼貌特征的同时,还效法Leech,提出了

一系列带中国特色的礼貌准则。有贬己尊人准则、称呼准则、文雅准则、

求同准则和德、言、行准则。仅凭“文雅准则”,我们就可以说污秽语是不

符合“礼貌原则”的。

(二)“语言美”与“礼貌原则”

顾曰国所提的汉语言文化中的“礼貌原则”比Leech的“礼貌原则”

更加宽泛,覆盖面更大。顾的礼貌原则涉及到了“选用雅言,禁用秽语”

这种具体的“小节”和“德、言、行”。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

我们国家提出了“五讲四美三热爱”,其中“四美”包括“心灵美、语言美、

行为美和环境美”。顾的礼貌原则不仅涉及“语言美”,还有“行为美”以

及“讲道德”的内容。言语行为理论认为“言则行”,语言与行为很少分

离,而讲道德则可以贯穿在语言和行为当中。所以顾曰国把“礼貌原则”

覆盖了德、言、行三个方面是有其道理的。

什么是“语言美”呢?根据我们的理解,语言美应表现在无粗俗语

言,无恶声恶语,无不礼貌的、进攻性的体语或手势,还应无自吹自擂,

语言不要有进攻性,不讽刺挖苦等。

从“语言美”和顾的“选用雅言,禁用秽语”这一角度来说,说污言秽

语肯定不是礼貌的表现。

三、污言秽语现象

(一)污秽语是客观存在的

凭心而论,从194年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前二十多年里,在我们国

家正式出版的文学作品中很少出现污言秽语的露骨描写。然而,在近二

三十年以来,随着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在我国出版的文学作品中也越

来越多地出现自然主义的白描,污言秽语等等不健康的语言堂而皇之

地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在现实生活中,说粗话、脏话者更是大有人在。在

其它语言中,污秽语也是大量存在的。在读英语小说、报刊杂志、看英语

电影,或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交谈时,都会遇到粗话、脏话。我们如何看

待秽语现象呢?我们要说污秽语现象是客观存在的。“汉语有不雅词语,

英语里同样存在,只是表达方式不同。”(何自然,1996:117)

(二)污秽语与禁忌语

我们认为极端、彻底不礼貌的污秽语跟其他禁忌语是有很大区别

的。禁忌语的范围非常宽,而污秽语只是其中的很小的一部分。“语言禁

忌还广泛存在于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比如人们忌言疾病和死亡;人们

忌言大小便等生理功能;人们忌言怀孕、生殖和性行为;人们忌言聋、

哑、瞎、瘸等身体残疾;人们忌言他人的隐私或短处,等等。在这一点上,

不论是英语还是汉语,甚或别的什么语言,都有这种语言禁忌现象。”

(杜学增,1997:248)在我们看来,最污秽的词语主要是指用生殖器和性

的粗俗说法加强语气的那些。这些粗俗说法当然是禁忌语。“禁忌语的

存在促进了语言的发展,丰富了语言中的词汇”,(杜学增,1997:250)而

污秽语则污染了人类语言。犯忌,有时是因为人们不了解有关禁忌内

容;而出言粗俗,则是明知故犯。人们提倡用委婉语代替(其它)禁忌语,

而反对说粗俗语。

(三)污秽语的社会影响

有关人类性感、性器官及性行为的语言,在任何文明社会里,在男

女混杂场合或公开场合,都被视为粗脏话。它们在粗俗下流的口语中,

可以各种方式来使用。可用作形容词、副词,用作粗暴的答话、命令,也

可用作“亲切的侮辱语”等,“在句子中一般只起加强语气的作用”。(段

立新,1993:658)

污秽语是极端不礼貌的,也是最不美的。它不仅可能带来冲突,还

给周围的人带来不快。更重要的是它污染了语言环境和败坏社会风气。

许多学龄前儿童和中小学生出言不逊,就是污秽语泛滥的结果。在公共

场合下出言粗俗,会让人感到厌恶。

(四)污秽语的产生

粗俗语多出自文化素质较低下的人群,偶尔也夹杂在其他阶层人

们的口语中。“英语中最常见的粗脏话,主要在军人、学生、球队员、工

厂里的工人以及无职业的流浪汉中间广泛使用。”(段立新,1993:669)

在我们中国,情况也大致如此。一个值得注意的情况是有不少年轻女性

甚至女学生经常说脏话。

人们说污秽语的情况是不同的。有一类进攻性很强的人,经常满口

污言秽语。有的人在自己的利益受到威胁或侵害时才说污秽语,并且是

下意识地说的。像我们中国人,有不少人会经常下意识地说那句最常听

见的国骂———“他妈的”,它就像英美人常说“bloody”或“damn”一样;当

然,还有更难听的骂人话,有些污秽语则是不堪入耳。周围的人对污秽

语的态度也因时、因地和情况的变化而不同。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讨

厌那种旁若无人的用最粗俗的语言谈论事情。但在有些情况下,我们自

己也可能说粗话脏话,成为不礼貌的说话者。

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图腾与禁忌》中对禁忌现象做了深入

的研究。他认为禁忌(tabu或taboo)“这个名词的内涵包括了‘神圣的’和

‘超乎寻常的’,‘不洁的’和‘怪诞的’等意义。”(参见杜学增,1997:211)

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索绪尔对语言的研究在心理学方面深受弗洛伊德

的影响。弗洛伊德对禁止“乱伦”(incest)、其它一些社会问题以及“奥底

浦斯情结”(OedipusComplex)的探讨都对索绪尔的语言学研究提供了很

大帮助。(胡壮麟等,2002:664)当然,弗洛伊德在其著作中并没有探讨

为什么现代人会有污言秽语现象,但我们可以对此进行推测。污秽语可

能与原始社会的人们之接近动物的生活方式有较大关系。用最露骨的

语言来表达感情,是强烈的释放和发泄,或是对自

“礼貌原则”视角下的秽语问题

井冈山大学外国语学院董广坤

[摘要]“礼貌原则”是交际的基本要求,而污秽语既是不美的,也更是不礼貌的。污秽语是一种客观存在,人们不能强制消灭它。

它们可能是远古生活方式在人类潜意识中的遗留。要减少污秽语,在国家和社会层面来说,就是要努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从个人层面来说,公民应加强自我品德修养。

[关键词]礼貌原则污秽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个人修养

(下转第130页)

人文社科

128——

科技信息

我情绪受阻滞和流通不畅的反击,或是发泄后的一

种痛快。有人非常气愤时讲粗话,也有人取得成功时口出狂言粗语。内

部的或外部的各种挫折,都会让人们产生极端的心理反应,表现在语言

上就是说污秽语。

四、结语

秽语现象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如果要我们借助语用学中的“礼

貌原则”来解释它们,那也是难以进行的。幸亏我国语言学家顾曰国根

据我们的文化特点对礼貌原则进行了扩展,提出了一系列带中国特色

的礼貌准则,我们才能把污秽语现象置于“礼貌原则”的框架之下进行

探讨。

虽然污秽语现象已经引起了一些人们的注意,但至今还没有解决

办法。我们对污秽语进行关注,不仅仅是因为它们对语言理解有很大关

系,更重要的是因为它们严重地影响人际关系的发展。我们都不希望生

活在一个充满污秽语的世界中。对于秽语现象,语言学家不能无视它的

存在,但也无法消灭它。它不是一个能够用强制办法解决的问题,因为

它毕竟是存在于人们内心深处的。人类所能做的是尽量减少它的出现。

如何才能减少污言秽语呢?具体到我们国家来说,我们得要从两方面努

力。一方面,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让我们的国家和社会更加

公平公正,让大多数人感到愉快;另一方面,公民个人应该加强自我修

养。平和的心境、幸福感和愉悦感,可能会减少使用污言秽语。当然,在

这件事上,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们不知道到底能不能杜绝秽语,也

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杜绝秽语。

参考文献

[1]Brown,P.andS.Levinson(1978):“UniversalsinLanguageUsage:

PolitenessPhenomena”,inGoody,E.N.(ed.)(1978):QuestionsandPolite-

ness:StrategiesinSocialInteraction,CUP,Cambridge.

[2]Grice,P.(1967):“LogicandConversation”,inP.ColeandJ.

Morgan(eds.)(1975),pp.41-58.

[3]杜学增.《中英(英语国家)文化习俗比较》[M].北京:外语教学

与研究出版社,1997.

[4]段立新.《英国口语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3.

[5]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04).

[6]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

[7]胡壮麟,姜望琪.《语言学高级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上接第128页)

结果(表3)表明知觉到的教师期望的年级主效应和学校主效应非

常显著;英语成绩性别主效应非常显著。

[9]

(3)回归分析

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以性别、年级、学校、知觉到的教师期望与英语

成绩之间存在相关,所以进一步进行回归分析。以性别、年级、学校、知觉

到的教师期望中的行为和态度两个因子为预测变量,以英语成绩为因

变量,采用强迫进入法进行回归分析,考察他们对英语成绩的预测作用。

表4五个预测变量的回归结果

结果表明(表4),除了性别及期望行为以外,其余三项都进入了回

归方程。R

2

改变值为0.358;多元相关系数是0.599,四者对英语成绩的

联合解释率为35.8%。

4、讨论

4.1初中生知觉到的教师期望的性别、年级、学校的差异

本研究表明,初中女生的英语成绩显著高于男生,我们认为,一方

面,这可能和两性外语语言能力的差异有关,一般来讲,在语言能力、表

达沟通上,女生要比男生占优势,女生语言能力比较强;另一方面,可能

与学习投入的多少有关。调查表明,与初中男生相比,初中女生在英语

学习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更多,而且,英语学科自身的特点需要大量的

背诵记忆,女生在这方面占有优势。因此,产生较好的成绩。初中男女生

在知觉到的教师期望水平上无显著性差异,这与国内的有关研究结果

一致

[1]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初中男女生的知觉到的教师期望水平无显

著性差异,而初中女生的英语成绩显著优于初中男生。我们认为,原因

一可能与英语学习的特点有关,英语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需要大量的

识记、背诵,而女生在语言习得能力上比男生占优势;原因二可能是在

男女生知觉到的教师期望相当的条件下,女生更多的采取积极策略进

行学习,比如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遇到不

清楚的地方请教同学或老师,因此产生较好的英语成绩。

初中三个年级的英语成绩无显著性差异,初中生知觉到的教师期

望存在着显著的年级差异,初一年级最高,这可能是因为初一学生刚刚

步入中学,还未形成两极分化。在新的学习环境中,对一切都感到陌生、

新奇,有很强的求知欲。而且由于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很敏感、容易

受到外界的影响,特别是来自教师方面的;但是,随着年级的升高和年

龄的增长,学习任务科目的增多,英语学科知识内容的加深,到初二时

下降到最低点,到了初三下降的速度趋于平缓。这种趋于平缓可能是因

为学生已经适应了这种小学到中学的转换,适应了初中的学习模式;而

且经过初中二年级的两极分化后,紧接着就面临着紧张的中考复习,外

界对初中生的影响也已经逐渐变弱,导致了初中生知觉到的教师期望

也随着年级的升高而下降。

分布于郊区县不同的初中生的英语成绩差异不显著。但是学生知

觉到的教师期望存在着显著差异,农村中学初中生显著高于县城和城

市里的初中生。我们认为,这可能与他们不同的学习生活环境有关。可

能是因为在农村把考上大学作为跳出农门的唯一出路,学生受外界的

干扰小,对来自教师的期望很容易捕捉。而生活在县城和城市中的初中

生由于生长环境相对丰富,体会到的竞争较大,可谓强中自有强中手,

挫折感大。但是,本研究中,县城和城市里的初中生知觉到的教师期望

差异不是很明显。

4.2知觉到的教师期望与英语成绩的关系

本研究表明初中生的英语成绩与知觉到的教师期望总体相关非常

显著,在具体的维度上,其中与知觉到的来自教师行为方面的期望呈正

相关;与知觉到的来自教师态度方面的期望呈负相关。高分组与低分组

在知觉到的教师期望上的差异亦不是非常显著。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知

觉到的教师期望是英语成绩的显著预测变量,知觉到教师期望水平低

的初中生在学习过程中常产生紧张、担忧、不自信等消极心理体验;在

英语课堂上消极被动,最终导致英语成绩降低。

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英语成绩的直接预测者是知觉到的教师期

望中的态度因子。因此知觉到的教师期望能够影响学生的英语成绩。另

外学生知觉到的教师期望两个因子中,行为因子,即学生知觉到的来自

教师的积极期望没有进入回归,我们可以认为是,学生虽然知觉到了教

师的积极期望,但可能由于自身的客观原因,英语成绩不是很高,进步

的幅度可能不是很大。因为成绩的提高是需要过程的。而知觉到教师期

望的态度因子,即来自教师的消极期望,却很容易被正处于青春期的初

中生感知。初中生正是处于渴望得到别人认可的年龄,任何消极的信息

对他们的影响都是巨大的。所以相对于积极的来自教师的行为方面的

期望,初中生知觉到教师期望的态度因子更可以预测初中生的英语成

绩。

参考文献

[1]赵希斌.中小学生对教师评价行为知觉特点的研究[J].教育理

论与实践,2006,26卷4期:52-56.

[2]杨心德.教师期望和自我实现预言的效应[J].教育研究.1985,11:

33-43.

[3]王建平.中学心理健康教育[M].中国林业出版社,P158.

[4]刘丽红,姚清如.教师期望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J].心理科

学,1996,4.

[5]宋葵.论体育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心理交流[J].许昌师专学报

(社会科学版),1998,169-170.

[6]林莉.中学生对体育教师期望心理的调查分析[J].福建师大福

清分校学报,1999,2:95-98.

[7]肖美华.英语教学中“教师期望效应”的运用———一种有效的情

感教学手段[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18(3):44-45.

[8]孟庆茂,侯杰泰.协方差结构模型与多层线性模型原理及应用

[J].北京师范大学心理计量与统计分析研究室.

[9]潘玉进.教育与心理统计———SP应用[M].浙江大学出版社,

78-145.

BBetat

Constant-0.389-3.800

性别0.0320.0591.338

年级0.0330.1002.292

学校-0.038-0.113-2.575

期望态度-0.005-0.184-4.020

人文社科

130——

献花(0)
+1
(本文系董广坤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