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公益课堂】如何评价升学考试数学试卷的命制

 百眼通 2017-08-12



评价一份升学考试数学试卷命制的优劣,可以从试题本身、试卷的设计、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以及试卷的格式四个角度进行评价。


试题本身的评价


试题是数学试卷的主体。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往往通过试题测试的结果呈现。优秀试题的命制对于一线教师的教学具有导向功能。对于试题本身的评价,我们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考核: 



1.试题共性的评价
  (1)试题有无科学性与知识性错误,没有科学性与知识性错误是试题命制的前提。(2)试题的立意、情境、设问的角度是否具有创新性,其中试题情境、设问的角度可以参考《命题转换的9种方法在教学中的运用》①中的9种命题转换法转换数学问题的视角,寻求试题的创新。(3)试题的表述准确、简洁,不玩文字游戏。数学学科的考试有别于语文,着重于对数学思维的考察,对试题语言文字的表述要求准确、简洁、直白。对于以中国古代数学研究为背景的试题的命制要求附有文言文的注释,确保学生对试题文本的阅读不存在障碍。(4)课程标准是教师教学的依据,也是命题者选题的依据。考纲要求是参与升学考试的命题者命题的规则。教材是升学考试试题的发源地。所以,升学考试数学试题需遵循课标和考纲要求,紧扣教材。(5)试题的难度合理,有较好的区分度。试题的难度应控制在考纲要求的难度范围内,命制的试题应能较好地区分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并使处于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都有分可得。


2.不同题型的评价
 (1)选择题的评价:选择题干扰项有效,能反映考生的典型错误。选项设计合理,正确选项分布均匀,避免考生“不会就选C”情况的出现。选择题的题干围绕一个中心,选项与题干关系和谐,避免“题干与选项连起来读,读不通顺”情况的出现。
 (2)填空题的评价:填空题题意清晰、简练,指令明确;填空题的定位准确,无选择题的痕迹,无解答题风格。填空题不得出现“以上选项正确的有”这样的表述。
 (3)解答题的评价:解答题切入角度恰当,测试目标明确,应根据双向细目表规划的测试点命制试题。答题量与赋分值合理,可采用“难度赋分法、反难度赋分法、时间赋分法”进行赋分。最后,解答题的呈现面貌与考查方式应符合中考要求。


试卷设计的评价


 试卷设计是试卷命制成败的关键。高水平的试题拼凑在一起,未必是高水平的试卷。对于试卷的设计,可以从如下角度评价:(1)试卷设计需体现升学考试性质的要求。升学考试不是数学竞赛,升学考试要求考生“人人有得,各展其能”。每一位考生都有分可得且能得到他应得的分数。(2)试卷的考点应合理分布,各题考点之间无穿插,体现良好的内容效度,避免“因一个知识点不会而导致相关的几道试题不会”情况的出现。(3)试卷的题型比例配置应恰当,命制试题时需参照往年试题题型比例的配置,保持题型比例的平稳。若往年解答题压轴题均设置三问,今年解答题压轴题就不应设置四问。(4)升学考试数学卷全卷的答题量应把握准确,使得大多数学生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答卷。规定学生作答的时间,一般为审题教师解题时间的1.5倍至2倍。(5)试卷难、中、易题比例恰当,全卷难度把握准确,对难度不适宜的试题要进行反复打磨,使之适合试卷设计的要求。若始终无法适合试卷设计的要求,可考虑换题,重新进行命制。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的评价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是参与阅卷工作的教师阅卷的依据。审题教师审题、解题形成参考答案。阅卷教师阅卷时,用电脑随机抽调部分学生试卷进行试阅,结合抽样学生试卷的解法,对参考答案解法进行补充,并对不同解法给与评分细则,最终形成阅卷使用的评分标准。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制作的评价如下:(1)参考答案及解答过程准确、规范、简洁。(2)评分标准可操作性强,易于控制评分误差。(3)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相关性好。


试卷格式的评价


 升学考试是严谨的考试,试卷的格式有严格的要求。可以通过如下要求对升学考试数学试卷的格式进行评价考核。(1)试卷校对准确,无错、漏、多、别字,标点使用正确。(2)排版规范合理、换行规范等,试题无跨页。(3)版面、字号符合升学考试卷面要求。字母、特殊符号、单位符号的正、斜体规范。字母间、字母与标点间间距正确。下标、上标规范。图表完整清晰,包含所有应提供的信息。图形中的字母对应到位。图标序列号规范。(4)填空题横线保持长短相同,避免考生根据横线长短的情况判断答案的长度,体现公平性(5)数学符号用公式编辑器编辑,几何图形用几何画板绘制。


总结


 总之,对升学考试数学试卷命制的评价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从试题本身、试卷的设计、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以及试卷的格式四个方面进行较为细致的评价。一份升学考试数学试卷,只有经得起这四个方面的评价,才是一份合格的升学考试试卷。通过这四个方面评价升学考试数学卷的命制,命题组的命题制卷技术水平才能不断提升。

【注释】
  ① 刘蒋巍. 命题转换的9种方法在教学中的运用[M]. 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学思堂教育研究院)

本文为:《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7年第3期封面文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