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城乡规划专业|通过无数苦闷的脑内战役才能找出最亮的那种设计

 黄晓东高考志愿 2017-08-12



作者简介:周同学,本科就读于同济大学,研究生就读于德国卡塞尔大学。



城乡规划对许多人而言也许是一个很新鲜的词语,听起来有点陌生又很熟悉。熟悉是因为城市与乡村是我们每一个人生活的地方,而陌生则是因为我们不知道如何去规划自己生活的城市。


对“城乡规划”这个专业的解释有很多种,可以从各种不同学科角度去解释,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环境学家都可以给出他们自己的理解;而作为一个城乡规划专业的大学生,在专家们的理论解释之外,我还有珍藏着一份非常令人心动的解释:规划就是向权力诉说真理。这个解释来自我的第一堂专业课,老师在一切的最开始是这样告诉我们这些规划新生的。


如果要详细地去理解这句看起来很高大的定义,那必须通过四年的学习和实践,用身体和大脑去体验和认知了。简而言之规划师像一个指挥家,将城市的各个组成部分有机地结合或者有序地分离,达到一种总体平衡的状态。


城市是一个生命体,由许多“组织”和“器官”组成,有我们日常比较熟悉的交通、市政设施、景观绿化,也有我们不太能发现的历史文脉、社会关系等等。从物质到精神,规划涉及到方方面面,规划师们编织一张大网将所有要素连接起来,织成的网会美观又有序,使人们能够在高效舒适的现代社会中生活。


所以我们会发现,想成为一名合格的规划师,必须掌握的技能也是包罗万象。我们需要有清晰的头脑和强大的逻辑思维,来处理和调整各种影响因素;也需要感性的双手和艺术的灵感,将我们脑海中的设想用生动美丽地方式表达出来,让非专业人士也能一目了然。


我的大学学习包括理论课程、设计课程与实践课程,课堂上学习的基础理论会马上通过实际操作得到训练。


理论课程

设计课程

实践课程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经济学

修建性详细规划

艺术造型工坊

城市工程系统与综合防灾

城市社会学

城市设计

城市认识实习

城市道路与交通

区域发展与规划

总体规划

总规实习

城市建设史

城市历史遗产保护

建筑单体设计

社会学实践

城市开发与规划控制

景观文化与美学

毕业设计

经济学实践

城市地理学

建筑生成原理与设计

乡村规划

交通课实践

城市设计概论

城市规划导论

“建造节”

历史保护实践

城市分析方法

建筑力学

色彩采集



专业的课程设置丰富并且相互交叉,你会发现有许多课程是互相补充和支撑的。比如,在学习了城市规划原理的理论方法后我们才能针对一个具体任务进行设计。再比如学校还设置了许多看起来和规划关系不大的艺术类课程,如音乐鉴赏、戏剧鉴赏和长达两年的美术学习,为的是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能让我们这些理科生能在艺术氛围中耳濡目染,培养感性思维和创造力。


其实两年的艺术学习真的非常短暂,绝对不足以让我们真的接触艺术的一丁点皮毛,但是这种努力不是无用的,起码在许多同学脑内都留下了对艺术的尊重和向往,这一点在以后的设计中是非常有益的。



同样,类似社会学、经济学、地理学和景观美学这类课程,虽然看起来和规划设计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是他们都是城市成长的内生因素,对一个城市的综合性理解和分析绝对离不开对她的生长脉络、发展规律和生活在其中的人的行为模式的研究。


规划是一门“杂学”,从文学到科学,什么都要懂一点,学一点,才能建立一个复杂的思维模式,而不是片面简单地看待问题。社会学教会我们如何分析人们的活动模式和交往方式,经济学教会我们预测城市可能的发展方向和合理的布局,地理学告诉我们城市是如何发展和变成今天的样子,而景观美学则教会我们如何是美,如何创造美。这些要素对一个城市而言都是不可缺少的。


由此我们知道,城乡规划这门学科非常的庞杂,一个成熟的规划师至少需要20-30年甚至更久的学习和经验积累,才能说自己对城市有一定的了解。这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因为文化沉淀和艺术修养都是需要慢慢培养的。这或许也是规划师很少的原因之一,许多人在成为规划师的途中就转行做其他工作了。


另外由于需要大量涉猎各方面的知识,规划专业学生的大学生涯都非常艰苦。熬夜和高强度工作是每个人必须经历的阶段,也给许多人带来的健康问题。最使人痛苦的一点,也是每个设计行业可能面对的难点,就是灵感匮乏和自己的设想无法被实现,因此大量的苦闷、打击和挫折也是可以预见的。


当然,有弊自然也有利,规划专业会让你比别人拥有更多思辨能力,更加关心你所生活的世界,你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城市是如何运行的,并且有可能用那你自己的手去改变和创造新的城市。另外,规划专业的学生一般来说就业前景都挺好的,因为城市的发展离不开规划,每个城市都需要我们。


对想学习规划专业的同学,我认为可以在充分了解后,加强自己的艺术和文化培养,提前让自己处于一种能迸发创造力的环境之中,并且开始认真观察身边的生活,试着去思考日常生活的运作规律,很多规划原理就是从人们日常生活中得到的。


关于毕业后的去向问题,一般分为三类:就业,读研和留学,三类比例差不多。



就业

读研

留学

去向

设计所、规划院、个人工作室、部门设计院等

本校读研、外校读研

英国、美国、德国、日本、芬兰等


一般而言,大城市会提供更多机会,一个规格较高的设计院会有更多项目可以做,也可以与国际接轨,比如上海、深圳等,而且南方沿海城市的项目一般更活泼,约束更少,会有新的创意出现,当然对能力的要求也更高。


而一些地方设计院对人才更为渴望,找工作相对容易一些。也有一些同学选择转行从事别的工作,如动画、平面设计等相关领域,甚至完全无关的工作。


就现状而言,规划行业整体呈现一个收缩的状态,因为中国已经过了无节制发展的阶段,各地都开始尝试维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并且开始注重环境影响,也就是说很多大城市都度过了大拆大建的时期,相应的规划也从大手笔大地块的新城规划,变成偏向于补丁式的旧城改造和向乡村发展。


但是从外部来看,规划仍然是非常热门的职业,毕竟城市是不断更新的,规划也是不断实施的。在国外规划并不像中国这样主要是政府的调控手段,而更多的是市民选择和社区规划。现在大数据的热潮也使规划的数据处理方向非常热门,一些数据处理和计算机软件相关的课程也是许多人专业细化的方向之一。


国外的规划专业一般细分为城市设计,偏向设计类;城市管理,偏向政策类;和数据处理方向,比如地理信息和数字化设计。


我在高考结束后选择了城市规划这个专业,现在已经改名为城乡规划,并且在毕业后选在留学德国。这其中也经历了许多,在此和大家分享。


我刚进入大学校园的时候,对这门学科是非常新鲜的和充满憧憬的,因为听上去很豪迈,可以改变和创造城市。然而过程并不豪迈,作为一个理科生,从小就是灌输地逻辑推理方法,导致自己在人文素养方面极度缺乏。


开学后第一个作业我就通宵达旦,但是效果却非常糟糕。我开始意识到这是一个需要理性分析和感性表达的专业,而我必然会被无法表达所限制,我可能说不出、画不出心中所想,甚至根本想不出方案,无数个夜晚和空空的脑子空空的画纸一起度过,这种对精神的折磨可想而知了。


即使到了大三,我还经常处于这种苦闷之中,一个为期4周的方案,我会用1周的时间去构思,去找一个有亮点的切入点,真的非常痛苦和绝望。因为你身边总有那种灵感迸发的同学,他们才华横溢,下笔如有神。但是一位老师告诉我,苦闷会伴随你终身,因为设计就是和自己的思想搏斗,通过无数脑内战役才能找出最亮的那颗宝石。后来我开始习惯痛苦的前期,因为我知道一旦我度过了这个阶段,后面的过程就很快乐了。


当我每完成一个作品的时候我就会想象,会有什么人使用我设计的这块场地,是老人还是小孩,是男人还是女人,这无疑是最让人兴奋的一点,也是许多人对规划的向往。有一天在城市的一个角落会出现一个你布置的公园或者学校,有很多人会因此生活地更好。


而且学习过程中也确实充满了乐趣。我们老师经常开玩笑说,规划就是一张铁嘴,一双铁腿。这四年中我做过数不清的问卷和访谈,和无数陌生人进行交谈,问他们最想要什么,缺少什么,想过什么生活。这个过程让我深切地体会到每个人是如何生活的,他们对生活有什么期待。


我也走过很多地方,规划中叫“踏勘”,用自己的脚去看你要设计的基地,去感受周边环境对他的影响,去幻想他以后可能会成为的样子。我们去过一个海岛上的村庄,为那里的村民规划乡村未来的发展方向,也去过北方一个小镇,为他们找一个开发的亮点。


这都是非常真实的经历,只有自己去交谈,去观察,才会明白到底什么叫做居民的需求。“以人为本”不是嘴上说说而已,或许有的设想太理想化不能实现,但是至少在学生时代我们就牢记了,以后进入社会也不会忘记。



我认为规划是一个非常好的事业,当然想要学习他必须有很强的兴趣支撑。高收入也是吸引我的一部分,但是对专业的热爱和憧憬总是最能鼓舞人的。


之前也说过城市规划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也越来越偏向学科交叉,交通、市政设施和环境方向也是日后的重点。总而言之,城市规划专业是一门复杂、多样、有趣又伟大的专业。



原文作者 | 周同学

编辑 | 丹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