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献查阅和研究假设——于信凤研究员教育科研方法系列讲座之五

 Dating_wu 2017-08-13

文献查阅和研究假设,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它们不是课题研究中的一个独立的环节(如在选题和论证之后的独立工作环节),而是贯穿于选题、论证、研究设计之中(其中文献查阅贯穿于课题研究的全部过程);但又不便于在选题、论证、设计或其他环节中穿插讲解,因而,我们把它们作为独立的内容设专章讲述。

(一)文献查阅

1.文献查阅的作用

文献查阅是课题研究各个环节中必不可少的工作。下面扼要说明文献查阅在选题和论证、研究假设和设计、研究过程和解释研究结果中的具体作用。

⑴选题和论证。有些课题直接来源于文献分析和研究;即便是那些源于实际工作的选题,也只有通过文献查阅才可能全面掌握他人在该领域中的研究动态,把握相关方面的研究历史和现状,了解哪些问题已经基本解决,哪些问题有可能寻求新的突破,从而避免低水平的重复研究。至于课题的论证,理清其学术和实践价值、基本观点和研究思路,则完全是以充分的文献查阅为基础的;没有必要的文献分析,论证中任何一个方面问题都很难表述清楚。

⑵研究假设和研究设计。研究设计是为经过论证并立项的课题研究做“计划工作”,尤其需要做好文献查阅。如果说选题过程需要“海选”文献、广泛查阅的话,那么设计中则需要在“海选”的基础上,集中查阅、仔细分析与设计工作密切相关的三个方面的文献:与理论构思和研究假设相关的理论方面的文献;与具体方法(调查或实验、抽样和研究变量、资料分析等)相关的研究方法方面的文献;在本项课题的研究领域、特别是与研究对象相关的事实资料方面的文献。只有查阅了这些文献资料,研究设计才有可能达到同类研究中先进的高度。

⑶研究过程。这里说的研究过程,专指从设计(计划)到获得结果之间的研究工作。这是一个专注于科学实验(或调查)和科学思考的研究过程,但有时也需要查阅文献:当理论思考出现障碍,实验不够顺利或者出现意料之外(包括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的情况的时候,有针对性地查阅文献资料、特别是那些相关领域中的最新进展,往往能够得到启迪,帮助研究者爬过研究中的“陡坡”。

⑷解释研究结果。在按照既定的思路、采用一定的研究方法获得研究资料之后,需要对研究结果进行解释和讨论。研究者不能仅仅从本项研究获得的具体资料出发去解释,还应依据一定的理论,引用其他研究资料来阐释研究的结果。为此,需要查阅相关文献。对于有关理论、有关研究的资料掌握得越多,对本身研究结果做出的结论和阐发就越精当、越深刻。

总之,文献查阅对于课题研究各个阶段工作的顺利进行和提高研究水平都具有重要作用。我们不能说充分占有文献就一定能够高水平的完成课题研究,却应该说,不充分占有文献就一定不能产生高水平的科学研究。

2.考试文献的种类

考试文献主要有以下三大类:

⑴书籍类。包括考试和教育专著、论文集、教科书、资料性工具书等。其中名家的名著,通常是一个学科、一个流派最有影响的权威性著作,常常成为相关领域科研人员的必读书;最新面世的学术专著,往往能够反映一个领域较为成熟的新近研究成果,是该领域研究人员尤为关注的参考文献;而质量上乘的工具书则常常会被研究者放在案头。与其他文献相比较,书籍(特别是学术专著)类文献的内容专深,论述全面系统;其中专著性质的教科书(部分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通常具有严密的科学性、系统性和逻辑性,术语规范,结构严谨,是初涉某一领域的研究人员需要反复研读的重要文献。

⑵报刊类。报纸除个别设有理论和评论版面,其中偶尔可能见到关于教育考试的大块文章之外,大都经常登载社会广泛关注的教育考试的一些消息。其优点是信息传递快捷,覆盖面广;缺点是连续性差,常常缺乏深度。期刊作为考试科学研究文献的重要来源,大约有三种类型:一是学术性期刊,包括以考试理论与实际问题的研讨为主的学术性刊物(数量很少,仅有北京的《中国考试(理论版)》、天津的《考试研究》、湖北的《湖北招生考试(理论版)》、福建的《教育与考试》等几种)、教育等相关领域的学术性刊物、大学学报等综合性学术刊物;二是情报性期刊;三是事业和普及性期刊。其中学术期刊,专业性、理论性较强,论述深入,常能反映有关学科或领域的前沿动态和最新研究成果,是考试研究者最重要的文献来源之一。

⑶教育和考试档案类。包括教育和考试年鉴、教育和考试统计、教育和考试文件汇编、资料汇编、会议(工作会议和学术会议)资料、教育考试科研成果档案、学位论文档案等。档案类文献,大都具有原始性(未经加工和摘编)、史料性等特点,有些还具有独创性(科研报告和学位论文),是考试研究不可或缺的文献来源。

3.考试文献的查阅方法和要求

教育和考试文献浩如烟海,如何搜集和查阅呢?

我们首先介绍搜集文献的渠道和方法,然后说明查阅的具体要求。

搜集文献主要渠道是大型图书馆、研究机构的资料室和个人交往。搜寻所需要的文献主要有三种方法,一是检索工具查找法,即通过目录卡片、目录索引查找所需要的文献;二是参考文献查找法,即根据学术论文和著作所提供的参考文献,有针对性地查找所需要的文献;三是互联网搜索法,即通过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来查找可供参考的文献,或者使用计算机检索系统(有特定的检索方法,可参阅有关书籍)寻找所需要的文献资料。

查阅文献需要注意下列事项:①尽量采用倒查法,先查最近的文献,后查过去的文献,着重掌握最新的前沿动态和资料;②在范围和数量上应有所限制,以学术性强、影响大、质量高的学术性期刊和著作为主要查阅对象,紧紧围绕所研究的课题来进行搜集和研读;③注意搜集第一手资料,尽量减少使用多次转述的资料;④注意搜集不同学派、不同观点的有代表性的文献资料;⑤根据文献的价值及其与所研究课题的关系,把文献分为浏览、粗读、精读几类,不必篇篇研读;⑥要有科学的怀疑精神,坚持用批判的眼光,有分析的阅读;⑦要勤于积累,学会做摘要、卡片和自己的文献目录,必要时撰写文献综述。

查阅文献,既是课题研究的需要,又是一种治学的方法。如果每做一个课题都进行认真仔细的检索、查阅和积累,那么在同一研究方向上连续完成若干个课题,就能够大大增进在该领域中的学养,为后续研究打下深厚的根基。

(二)研究假设

研究假设是根据科学理论和事实资料对所研究的问题做出的一种推测性论断和假定性解释。

顾名思义,科研课题就是需要用科学研究的方法去解决的问题。用科学研究方法解决问题,与用其他方法解决问题有许多不同,其中之一是它通常都是预先提出问题的答案、结论,然后再采用学界公认的科学办法去证实(或者否定)这个答案和结论。预先给出的答案和结论,叫做“假设”;证实的过程叫做“检验”。

那么,先“假设”再“检验”,是不是科学研究必须遵循的“普遍规律”?我们考试科学研究中的所有课题都必须首先提出研究假设再去证实吗?假设在考试科学研究中究竟有什么作用?假设具有哪些特点和类型?怎样形成研究假设?

1.研究假设的意义

我们从方法论、一般方法、具体方法三个层面上扼要介绍假设的地位与作用,然后再谈教育考试的课题研究中的假设问题。

从方法论层面上可以肯定地说,假设-检验是科学研究的“普遍规律”。科学研究是“求真”的探索活动,其结果是具有相对真理意义的科学理论。而历史上一切领域中的科学理论其最初形态都是个别研究者的“假设”或“假说”,只是经过科学实践(科学观察和科学实验)的检验和修正,才发展成为学界普遍承认的科学理论。在原有理论不能解释的新的事实出现的时候,就要求发展原有理论,或者建立新理论,于是科学研究者就又提出了新的理论假设(假说),用以解释原有的和新的事实,并期待着科学实践的进一步检验。这是科学发展的一种“范式”。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一个新的事实被观察到了,它使得过去用来说明和它同类的事实的方式不中用了。从这一瞬间起,就需要新的说明方式了──它最初仅仅以有限数量的事实和观察为基础。进一步的观察材料会使这些假说纯化,取消一些,修正一些,直到最后纯粹地构成定律。如果要等待构成定律的材料纯粹化起来,那末这就是在此以前要把运用思维的研究停下来,而定律也就永远不会出现。”

假设-检验对于科学研究不仅具有方法论意义上的指导作用,而且它本身就是对于各门科学的研究普遍适用的“一般方法”。我们知道,科学发展史中提出的“逻辑-实证”方法(不是逻辑实证主义),就主张通过归纳-演绎提出假说,再通过科学观察和科学实验来证实或否定这一假说,并认为这是适用于一切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从操作上加以具体化,也就是这里所讨论的假设-检验。

我们曾经说过,科学研究都包含三个基本环节: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并做出结论——我们把它们称作科学研究的过程性要素。所谓科学研究中的具体方法,如逻辑的方法,历史的方法,比较的方法,观察的方法,调查的方法,实验的方法,定性或定量分析的方法,等等,实际上都是围绕“假设-检验”进行的,它们或者是提出假设的方法,或者是收集资料(以检验假设)的方法,或者是对资料进行分析(以做出检验的结论)的方法。总之,都是假设或检验的方法。

假设对于科学研究的意义在于:它是科学理论发展的最有效的途径和必然选择,舍此别无他途;它是设计实施方案、确定研究方法的必要前提,否则研究过程就失去了预设理论的引导;它为搜集和分析资料提供了方向和范围,否则研究工作就失去了检验的目标。

科研中的立项课题研究,周期较短,只能对较小的问题,既提出理论假设,又搜集资料进行检验。对于较大的问题,通常只是完成其中一个相对独立的环节,或者发现(再现)某种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原有理论不能解释的现象,为构建理论假设提供事实资料;或者根据已有理论和新发现的事实提出新的理论假设,并论证其合理性;或者通过调查或实验获得检验已有理论假设的事实资料;或者根据事实材料对于某项假设进行检验,并得出肯定或否定的结论(也可能通过检验修正、丰富原有的假设)。总之,都是围绕“假设-检验”进行的,为构建和验证理论服务的。

《课题评审书》的“课题设计论证”栏目就要求写明“本课题的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重要观点”;实际上,这“理论观点”在课题研究中就发挥着“研究假设”的作用。

前文多次提及,考试科研立项课题(特别是考试管理部门资助的立项课题),许多并不具有理论指向性(构建和验证理论),而是以问题为中心展开的,这类课题也需要提出研究假设吗?假设,从性质上说,是一种理论构思或建构,从这种意义上说,不是为了构建和检验理论的问题研究,并不需要提出理论假设。但是,任何研究都需要理论的指导,都需要研究目标和理论观点的指引,否则,便会陷入某种程度的盲目性。因此,即便是那些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中心的发展研究,也应明确提出理论观点。

顺便指出,有些研究者擅长理论构思,偏爱于理论假设;有些研究者专长于调查与实验,选题多为实证研究,这是很正常的现象。科学研究是科学工作者的集体事业,并不要求每位研究者都提出理论假设,并亲自搜集资料去检验它。实际上,在最为成熟的物理学研究中,就有理论物理学家和实验物理学家之分,理论物理学家李政道和杨振宁提出的“宇称不守恒”假说,就是由实验物理学家吴健雄验证的。

2.研究假设的要求和类型

那些为构建新的科学理论的研究假设,应该满足三个条件:能够合理地解释原有理论所能解释的那些事实和现象;能够解释新发现的、原有理论不能解释的那些事实和现象;能够预言尚未发现的新事实和新现象,为进一步检验假设提供可能。

关于一个好的教育研究假设应该具有的特点,北京师范大学裴娣娜教授在《教育研究方法导论》中有一段很好的概括,笔者认为它完全符合考试研究的实际情况,可以看作是关于教育考试立项课题的研究假设的具体要求,这里稍作改动并抄录如下:

⑴科学性。假设要有一定的科学根据和事实依据,建立在明确的概念、已有的科学理论和事实的基础上,并经过科学论证。

⑵推测性。假设是在不完全或不充分的经验事实基础上推导出来的,是有待实践证实的,因而与学界承认的科学理论不同。它对一些现象或事件的出现能够做出尝试性的、合理的解释,因而有一定的预测性。假设本身正是科学性与推测性的统一,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⑶表述的明确性。研究假设要以叙述的方式说明两个或更多个变量之间可期待的关系。概念要简单,表述要清晰、简明、准确,条理分明,结构(尽可能)完美,假设本身在逻辑上是没有矛盾的。

⑷可检验性。假设必须是可检验的,能够验证其推测的正确程度。一个原则上不可检验的陈述是没有科学价值的,因而也就不是一个科学假设(不属于科学命题)。要使研究假设变成科学理论,关键在于它所预测的现象能够为科学实践所证实。可检验性是研究假设的必要条件。

依据研究假设的性质,可以把它划分为三种类型:


①描述性假设。这是一种对研究对象的构成要素、结构及其特点的推测性判断。如全国教育考试科研“十一五”规划课题有多项属于(或包含)自学考试的对象及其学习方式或学习投入的调查研究,这些课题关于应考对象方面的研究假设都是描述性的,其目的大都是了解应考对象的构成,不同应考对象在学习方式、学习时间或经费投入方面的差异,为自学考试的定位、改进学习服务等决策提供依据或参照。

②解释性假设。这是关于客观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和因果关系的推测性判断。1995年辽宁教育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在“自学考试应考对象和助学活动的变化趋势及对策研究”的课题中,把应考群体年轻化、非在职化(在职人员比例明显降低)、接受的助学全日制化(全日制助学大量增加)等变化归因于“被十年动乱耽误一代人淡出自考队伍”、“高中毕业生大量参加自考”,就是一种解释性假设。关于变量之间关系的假定,在描述性假设中通常是统计意义上的“是否相关”、“正相关还是负相关”、“相关的程度”,而在解释性假设中则是更加本质的“因果关系”。

③预测性假设。这是关于研究对象未来的发展趋势的推测性判断。从“七五”以来,全国教育考试科研立项课题之中都有一些为宏观决策服务的“对策”、“发展”、“改革”、“理论与实践”研究,其中大都包含关于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如“十五”立项课题“自学考试的理论与实践-21世纪初自学考试改革研究”,其中就包含着关于21世纪初期自学考试应考对象、功能定位、工作重点等方面变化趋势的推测;“十一五”立项课题“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会考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则包含着“推行新课程标准必然要强化会考功能”、“会考的内容和形式必然要发生某些变化”、“会考成绩将会成为高校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等预测。

需要指出,在同一课题之中,有可能包含不同性质的多个假设。如前面提到的“自学考试应考对象和助学活动的变化趋势及对策研究”,就同时包含有关于应考对象构成和学习方式变化的描述性假设,关于变化原因的解释性假设,关于变化趋势及对策效果的预测性假设。而不同性质的假设,常常需要设计不同的方案、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加以检验。

3.研究假设的形成

在包括诸多环节的科学研究过程中,最需要想象力的工作就是提出和形成研究假设。一般说来,研究假设形成大体要经历以下过程:通过搜集和观察事实资料,或者分析理论发展中的矛盾,提炼出科学问题;在仔细分析相关理论和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运用归纳与演绎、类比与想象、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化等思维活动,初步形成解答问题的若干基本观点,作为研究假设的核心内容;再把这些基本观点整理、加工成为具有一定结构的体系,并推演出各相关变量(反映研究对象及其变化的事实、现象)关系的理论性陈述;根据前面指出的研究假设的若干要求,对理论性陈述进行修改、完善和论证。

上面提及的“自学考试应考对象和助学活动的变化趋势与对策研究”(下称“对策研究”)、“自学考试的理论与实践-21世纪初自学考试改革研究”、“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会考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等课题,以及笔者直接参与设计的其他课题,其相关假设的形成都大体经历了类似的过程。如“对策研究”提出的20世纪90年代中期,自学考试的对象和助学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要求教育行政部门和自考机构在查明变化趋势的基础上,研究提出调整和改进自学考试工作的决策。研究者通过统计资料分析和初步调查,提出应考对象三大变化(问卷调查后归纳为四大变化)和助学活动两大变化(后归纳为三大变化),以及变化原因的初步推断;根据经济体制改革和高教强调内涵式发展的环境分析,认为这些变化将持续一段时间,形成趋势;据此提出自学考试教育对象和助学服务变化趋势等基本观点和假设,作为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实施方案的设计依据。

众多的课题研究的实践都表明,要提出科学问题,并形成合理的研究假设,研究者需要占有全面、系统的相关问题的背景资料,能够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需要了解与该问题相关的研究基本情况,并从中获取经验和借鉴;需要掌握有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并与所研究的问题紧密结合;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逻辑推断能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