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研选题(上)——于信凤研究员教育科研方法系列讲座之二

 Dating_wu 2017-08-13

科学研究从问题开始。提出研究问题,是科学研究过程中最重要的、同时也是最困难的工作之一。选题,既是选择当下所要拟研究的具体课题,又是选择一个时期的研究方向,需要仔细推敲,慎重考虑,认真对待。

(一)选题的要求


图:科研选题的要求

1.有理论和实践价值。选题的理论价值,主要指选定课题的研究能够检验、修正、补充、丰富和发展教育考试理论──包括学术观点、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内部价值);同时也指课题研究对于其他相关领域,如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哲学等理论发展的学术意义(外部价值)。选题的实践价值,是指课题研究对于教育考试的改革与发展,对于招生和考试工作的改进与提高,所具有的实际意义。教育考试科学研究中的实际课题,有的强调理论价值,有的突出实践价值,也有的兼而有之。教育考试部门资助的科研课题,特别强调实践价值,如辽宁省招生考试办公室主任李荣希同志在关于招生考试科学研究的一篇文章中就要求:坚持科研先行的方针,注意科研的实效性和针对性,积极倡导把实际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转化为科研课题,结合工作开展研究,使科研工作站在招生和考试改革的前沿;坚持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以应用研究为主,重视直接为宏观决策服务的发展研究和为管理现代化服务的技术开发研究,立足解决招生考试改革与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发挥科研成果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坚持科研为招生考试管理部门的决策服务,为招生考试工作的科学化和现代化服务,为招生考试机构和招生考试队伍的现代化建设服务。

2.有事实和理论依据。研究是探索未知的活动,但提出的问题及其所反映的观点(假设),一定要有事实作为根据(实践基础);一定要有学界公认的科学理论作为支撑(理论基础)。选题的实践和理论基础直接决定着课题申报立项的可能性大小和研究过程的顺利程度,影响着研究的方向和水平。

3.要明确、具体。选题模糊、笼统、空泛,表明研究者对于问题本身缺乏清晰透彻的了解,没有划清问题的具体边界和范围,没有找出解决问题的困难和关键之处在哪里,甚至可能还没有搞清楚课题研究所要达到的具体目的。具体、明确,是一项好的选题必须具备的条件。

4.要新颖,能够产生突破和创新。提出的问题应是他人未曾解决或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课题研究可能产生新的理论、新的观点、新的方法或方案、新的数据资料。如果课题研究不能产生新的结果,这样的选题很难具有理论和实践价值。

5.要可行。任何问题的解决都是需要条件的。这种条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社会方面,即选题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确已表明,问题本身的研究解决,已经具有实现的可能性;二是研究者个人(或研究集体)方面,申报者确实具备了解决问题的客观和主观条件。

(二)选题中的主要问题

从“七五”-“十一五”全国教育考试科研规划申报的课题情况看,教育考试科研选题经常出现以下一些问题:


图:科研选题中的主要问题

1.属于实际工作问题,还没有经过提炼转化为科研课题。教育考试的科研课题大多来源于实践,是由实际工作问题转化而来的。但是,实际工作问题并不能统统转化为科研课题。工作问题大约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例行问题,即经常重复出现的日常管理问题;另一类是例外问题,即对工作有重要影响的新问题。前者一般并不需要立项为课题,采用“科学研究”的方法去解决。后者因为“新”,含有未知的因素,因而需要去探索和研究,有可能经提炼转化为科研课题。为什么还要“转化”、要“提炼”呢?一是因为工作问题一般要求回答“怎么办”,而科研问题则要求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两者指向不同,常常需要适当变换提出问题的角度或问题指向,才便于开展研究;二是因为实际问题通常比科研课题复杂得多,并不是每个方面、每个部分、每个环节都适于采用“科学研究”的方法去寻找答案,只有把那些需要一定的科学理论作指导,需要采用一定的技术方法去解决的“方面”、“部分”或“环节”,从实际工作中剥离(或称“提取”、“抽象”)出来,才可能提炼为科研课题。把有成规可循的例行工作列为课题(如经验总结、估计试卷信度),或者实际工作问题未经提炼和转化直接申报为科研课题(如机构改革、工作评估),都是不妥的。

2.题目过大。为教育考试改革与发展服务的应用性课题,研究周期大都为1-2年,题目不宜过大。如果你选择的是一个需要较长时间才可能完成的课题,应该将其分解为若干次一级的题目,待计划期内完成后,再进行滚动或连续研究。有些课题申报者,虽然所选题目很大,但其本意也只是研究选题范围内的一个或几个较小的问题(如虽选题是“自学考试教育规律研究”,但其本意只是研究考生中某一群体学习的特点),这样,就应该把范围较大的题目改换为准备实际研究的范围较小的问题(如把“自学考试教育规律研究”改换为自学考试某类应考对象“学习特点的研究”)。

3.难有新意。教育考试中的有些问题,是工作中经常遇到、经常研究的老问题、“熟问题”,如果相关的理论和技术方法没有新的突破,这些问题的研究通常只能是“旧饭重炒”,很难会有新意。如考试焦虑的调控、试题的等值、试卷的平行性,除非研究者本人在情绪心理学、教育测量学的相关领域有新的探索,否则,这些方面的课题只能是已有文献的摘编,很难做出有价值的新成果。

4.理论背景薄弱,课题研究难有深度。招生考试中的某些问题,如填报志愿、考场编排、考纪管理,实践性、操作性很强,而理论背景薄弱,其研究难有深度,一般不宜列为规划课题(规划课题研究时限较长,通常为1-2年,或3-5年)。当然,操作性强的问题也需要研究,但大多为工作研究,并不需要立项。

5.缺乏连续性和积累性。选题,首先是选择研究方向。有些研究者做过许多课题,但缺乏明确的研究方向,“哪里热闹往哪里去”,“打一枪换个地方”,哪个课题的研究起点都不高,都难于触及相关领域的前沿。科学研究是一个不断积累和递升的过程,只有在同一领域或方向,坚持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的连续研究,才可能取得较大的成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