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号晚,举国震惊的著名景区九寨沟, 发生7.0级地震, 这是一场不可抗力的自然灾难。 渺小的人类,在大自然脾气爆发时, 只能选择听天由命。 那里当时有超过3万的游客, 包括我的一位家乡好友, 他是一名某旅行社的金牌导游, 专门负责广州至九寨沟的全陪团领。 当天晚上十点左右, 当手机上的新闻标题弹出地震的消息时, 我马上打了他的私人号码,想问他是否安全。 试了打好几次,电话里都是提示无法接通。 我就知道,他肯定在那里, 因为这个号码他从来没有关过机。 祈祷着只是地震破坏了那里的通讯设施导致。 怀着纠结的心情过了一晚,第二天一早, 我再次拨通了电话,这一次,电话接通了。 听着他说,我没事,大家都安全, 只是大巴车上的一块玻璃被流石砸裂了。 我纠结的心才放松了下来。
在他发了一条朋友圈“我和全团成员40人, 完好无损,勿忧!”之后, 我便随时关注着他的朋友圈动态。 “所有能吃饭的地方都没有了, 有几个没带吃的团友问我有没有吃的, 我就把我和司机所有能吃都给了他们。” “余震还是能感到大地的摇晃, 现在水和吃的最重要,还得不断去找, 愿平安度过,所有团员都安全。” “和司机商量了,决定带大家上车回成都, 不过得绕上百公里路, 团里有几个团员不理解, 我会努力沟通,毕竟生命安全第一, 我是主要责任人嘛。” …… 几经周折之后, 于8月10号全团终于安全返回成都。
好友能担起金牌全陪团领这个头衔, 说明他是一个勇敢、非常有责任感的人。 看到好友应对突发事件的行动作为, 我深感他对自身岗位责任的高度负责。 心里满是敬佩。
8月11号早上, 我看到好友的朋友圈更新: “白云机场已安全落地,所有人不用牵挂。” 我便约了他晚上见面,聊聊这次经历。 但,下午他给我发了微信, 说今晚过不来,有几个人维权,在公司闹, 是他前天九寨沟全陪的团友。 我问维的什么权? 他给我截了个图,内容大体是: 1)九寨沟的酒店没住,要退; 2)就吃了两包方便面,餐费要退; 3)一条项链在下车的时候丢了,要赔。 4)以上三个不能满足,不罢休,上法院见。 虽然我不是搞旅游这一行,但我一看, 火马上就来了,心里只有一种感觉: 这特么真不是人! 客户就是上帝,没错,但那是良知的客户, 没有良知的客户,是恶魔! 景点酒店你没住成,你觉得亏了,要维权; 特色美食大餐没吃成,觉得太不值,要维权; 舒心之旅变成惊魂未定,精神创伤,要维权; 要是放在平常的旅行经历, 以上这些意识是非常有必要的, 每个人花了钱就应该得到应有的服务, 这是权利。 但,这次可是地震呐,还是7级的! 大家能完好无损地从鬼门关返回安全地带, 不是应该心存感激,感谢团领, 感谢命运,感谢神灵么? 说好的灾难无情,人有情呢?
先不管旅游法里的免责规定“因不可抗力或者旅行社、履行辅助人已尽合理注意义务仍不能避免的事件,合同不能继续履行的,旅行社或旅游者均可解除合同。” 就从当时的情况来看,我问你们: 地震是不是没办法预测的? 地震发生后, 是谁最先冲在你们前面保护你们人身安全的? 是谁在你们肚子饿了口渴了的时候,把全部能吃能喝的都给了你? 是谁在熬了两个通宵绕了上百公里路,只为把你们安全送回? 有没有把你在半路丢下不管, 多绕的那些路程有没有向你多收一分钱? 问问你的良心,是真缺这钱,还是本性这样? 在灾难过后的过度的维权,我只能看到你: 钱比命更重要!
经济学上有个著名的理论:损失厌恶。 人们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 认为损失更加令他们难以忍受。 这反映了人们的风险偏好并不是一致的, 当涉及的是收益时,人们表现为风险厌恶; 当涉及的是损失时,人们则表现为风险寻求。 车上一共40人组团,在地震发生的时候, 大家风险偏好在于怎么活命逃出危险, 而并不会去想酒店住没住,风景看没看, 大餐吃没吃。 他们对可能出现的意外受伤表示厌恶。 当全员完好无损地返回到安全的地方时, 厌恶度大大降低,心情的愉悦度提高. 于是便开始出现两种情况: 第一种是感激司机感激领队, 把大家从那么危险的地方安全送回; 第二种是开始埋怨这次旅行的糟糕, 把自然灾难导致的结果归结于他人身上; 这是心理平衡效应调节的不同所导致的结果。 大部分人会是第一种情况,只有极少数是第二种。 第一种人平衡的是这次旅行经历与生命的完整度。 他们会觉得虽然已经付出了旅游的成本, 但与地震后生命的完整无损相比, 安全返回才是最重要的, 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更多是理解与感恩。 第二种人平衡的是这次旅行经历与所享受到的服务的完整度。 他们会认为既然已经付出了旅游的成本, 在地震过后,即使人身安全得到了保障, 依然难以接受没享受到原本的服务而心生愤恨, 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更多是一副无理取闹, 气势咄咄不饶人的人性之恶。
行为无度,欲壑难填。 维权过度本质上是一种认识错误, 他们本着自己是顾客,是上帝, 就可以随意践踏商家的底线, 往深一层看,就是得寸进尺的思维。 得寸进尺如果用在商业谈判上就是一种头脑, 但如果是在日常交际其实就是一种病态。 太精明的人的确过得很累, 他们算计着别人,占别人的便宜。 他们肯定也会揣度别人, 认为别人也可能在算计他, 也可能要侵占他的利益,因此, 他必须处处提防, 时时警惕,小心翼翼过日子。 曾有人问我, 遇到得寸进尺的人和事该怎么办, 一时间倒也拿不出什么好的主意。 后来仔细观察了一下周围, 发现多数的人遇到得寸进尺的人都会有点打怵,或敬而远之,或避犹不及。 当然也有互不相让,互不买账的主, 偏偏要决出一个雌雄高低。 那可就是“钉头碰到铁头”, 少不了有一场热闹好戏。 我对那种斤斤计较、吃不得半点亏的人打心里并不喜欢,也看不上眼, 却总觉得多少还能够容忍,能够理解。 但非常的讨厌那种得寸进尺的事, 也鄙视那些得寸进尺的人。 当然,这里的“得寸进尺”是仅指贪欲而言, 决不是“努力不懈,循序渐进”的褒义。 可能是因为前者, 仅仅只是为利争取自己应得的那份利益, 总体上应该是属于“维权”的范畴。 而后者, 却还想方设法尽量地多占别人的便宜, 大有因贪得无厌而不择手段“侵权”他人的嫌疑。
现实就是这样,由不得你喜欢还是厌恶, 得寸进尺的人该出现的照样出现、 得寸进尺的事该发生的照样发生。 如果说这样的人和事只是出现在社会上, 与你没有什么大的相干, 你完全可以抱着“眼不见, 心不烦”的心态,来个“惹不起,还能躲得起”。 无论最后好友的公司会如何处理这个事情, 但我都绝对支持我的朋友—那些坚定勇敢, 当突发事故时总冲在最前面保护他身后一群人的朋友。 自然的灾难无可避免,令人心痛, 可比它更可怕的,是人性的灾难, 更是一场悲剧! END 公号:海菲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