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抗日战争中涌现出了一批批爱国英雄,他们为保卫祖国抛头颅,洒热血,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然而,在前线抗战杀敌的不仅仅只是男人,还有一些勇猛的女将。 她们卸下红妆,别子从戎,靠着自己的顽强意志和聪明才智与敌人周旋,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今天,小红果带您走近抗日女英雄——赵一曼,了解她内心的最大遗憾和最深牵挂。 宁儿: 母亲对于你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母亲和你在生前永远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你的母亲赵一曼于车中 一九三六年八月二日 信中的宁儿,是赵一曼唯一的儿子,全名陈掖贤。1929年1月21日出生在湖北宜昌,这一天是列宁逝世五周年纪念日,所以赵一曼给儿子起的小名为“宁儿”,也希望他一生安宁。然而,她自己的一生却历经坎坷和磨难,与安宁全然无缘。 赵一曼 早年经历 赵一曼原名李坤泰,1905年出生在四川宜宾的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她在21岁时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进入黄埔军校学习,成为该校唯一一届女学员中的一员。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赵一曼调到东北,在沈阳工厂中领导工人斗争。 1932年,赵一曼任满洲总工会秘书,组织部长。 1933年,赵一曼任哈尔滨总工会代理书记。同年4月,参加领导了哈尔滨电车工人反日罢工斗争。 1934年春,赵一曼任中共珠河中心县委委员、铁北区区委书记,工作是发动群众,建立农民游击队,配合抗日部队作战。后兼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第二团政治委员,率部活动于哈尔滨以东地区,给日伪军以沉重的打击。7月,她赴哈尔滨以东的抗日游击区,任珠河中心县委委员,后任珠河区区委书记。 1935年秋,赵一曼兼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一师二团政委,群众亲切地称呼她“瘦李”“李姐”,当地战士们则称她为“我们的女政委”。日伪报纸也惊叹于这位“红枪白马”的妇女。 受刑后的赵一曼。 1935年11月,在与日军作战中,赵一曼为掩护部队,腿部负伤后在昏迷中被俘。在狱中,凶残的日寇对赵一曼持续刑讯,但从赵一曼嘴里抠出的话只有一句——“我的目的,我的主义,我的信念,就是反满抗日。” 经过长达一个多月的刑讯,赵一曼已被折磨得奄奄一息。仍心存幻想的日寇把她押送到哈尔滨市立医院抢救,当时拍的X光片显示:被七九式步枪子弹击穿的大腿骨碎成24片,满身伤痕累累。 后来,日寇又对赵一曼实施了各种惨绝人寰的刑讯手段。但赵一曼始终没吐出有关抗联情况的一个字。1936年8月2日,她被日军行刑壮烈牺牲,年仅31岁。档案记载,直至牺牲,日寇也没有弄清赵一曼的真实情况。 赴前线前与儿子留下唯一合影 在奔赴东北抗日前线之前,赵一曼深知此行前程凶险,于是与幼小的儿子留下了唯一的一张合影。 赵一曼母子二人留下了一张仅存的合影。 牺牲前,作为母亲的赵一曼尤为牵挂自己的孩子,于是要来纸笔给儿子写下了一封遗书。但在唯一能留下的遗嘱中,赵一曼也没有泄露自己的真实姓名。这份存在于日军审讯档案中的遗嘱,直到1957年才被发现。 儿子多年后得知母亲身份 新中国成立后,赵一曼的故事传遍大江南北,成为家喻户晓的抗日女杰。她的事迹还被拍成电影,搬上了银幕。 赵一曼的丈夫与时年21岁的宁儿也观看了这部讴歌抗日女杰的电影。但由于赵一曼参加抗日工作,长期使用化名,因此家人没有想到,银幕上的人物会是他们朝思暮念的妻子和母亲。 赵一曼的立像雕塑。 1957年,当原东北抗联组织部的工作人员到赵一曼的家乡四川宜宾进行烈士身份核实时,宁儿才第一次知道了母亲的身份。 赵一曼的孙女陈红回忆起当时场景说,父亲(宁儿)知道实情后,很伤心地哭了。他觉得母亲是伟大的,但想到母亲的种种遭遇,他心里十分难受。后来,党和政府要给父亲发赵一曼烈士的抚恤金。他说:“我不要妈妈的鲜血钱,我是用它来吃,还是来穿?”就这样,他连烈属证也没有办,任何待遇也没有要。 赵一曼的肖像雕塑。 21年以后,儿子看到遗书 1957年,东北烈士纪念馆内,宁儿第一次见到了母亲写给他的遗书。流泪看完内容的他誊抄了一份,留作纪念。 陈红介绍说,父亲抄完后还用钢针蘸着蓝墨水在自己手臂上刺下了三个字,赵一曼。直到去世,那三个字仍未消退。 如今,手抄遗书由陈红保存着。她动情表示,自己做了母亲后,深感于血浓于水,对这些文字的感触也越来越多。 李林、白文冠、林心平、李秋岳……在抗日战争中,像赵一曼这样的女英雄还有很多。她们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有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有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有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历史不会遗忘,我们会永远记住她们的大美和大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