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还能不能搭上未来学校这辆“概念车”?关于趋势,你最好想得深一些

 gudian386 2017-08-13

当前,教育领域的变革愈发深刻。为应对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世界各国陆续出台了面向未来的教育发展战略,推动未来学校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探索未来学校建设标准,推动学校创新发展,是主动面向未来、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具有重要意义。围绕未来学校的相关话题,中国教育智库网采访了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陈如平研究员。


未来学校是一辆概念车

请问您如何理解未来学校的概念?

陈如平:未来学校这个概念最初是欧盟国家提出的。之后,包括新加坡在内的一些英语系国家积极响应,俄罗斯、日本等非英语系国家也在积极推进。各个国家在未来学校的推进中存在差异,比如,俄罗斯的学校涉及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形态与实施手段的创新,新加坡的学校更注重学校环境、建筑、校内设施的设计。

 

国内一些地方也积极响应,设立了未来学校的相关项目。这些项目明显的做法是采用移花接木的方式,用原来的智慧教育、智慧学校、智慧教室来推进未来学校,这是一种有效的做法,但是视野未免有些窄。未来学校并不完全基于网络信息技术、3D打印、VR等技术。

 

我认为未来学校是一种创新概念,类似于“概念车”。我们把对于教育的美好期待聚集起来,放在未来学校里。从时间上看,承载了这些期待的学校可能是未来的学校,而不是现在的学校。目前很难从现实中找到一所可以称之为未来学校的学校,因为我们可能会赋予未来学校很多新的特征,特别是基于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而出现的新的学校特征。至于特征是什么,需要进行研究。

 

关于“未来学校是概念车”这一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第一,未来学校是面向未来的学校。社会对学校这种组织形式提出很多新的要求。学校发展、变革过程中应具备社会需要学校应具备的特征。

 

第二,未来学校是“为了未来”的学校。未来学校的重要职能之一是培养未来人——未来的接班人、建设者、社会公民、世界公民。学校要瞄准学生十年后、二十年后,甚至未来安家立业、为社会做贡献时应具备的特征,赋予学生承担未来责任应具备的素养和特征。

 

第三,未来学校要立足未来。描绘未来社会发展的大趋势,站在五年后、十年后,倒回来看学校发展过程中应该具备的要素和特征。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我们已经可以描绘出未来学校区别于传统学校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对于未来学校,还有另外一种不同的解读——没有将其当做未来车的概念。有些学校已经具备了我们想象的未来学校应具备的一些特征,但不具备未来学校的整体结构。为这些学习贴上标签,也叫做未来学校。在实践中,我们可以选择未来学校某方面的特征作为研究、创新、探索和实践的突破点,比如,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学校课堂的变化、学校学习环境和教室的变化。




未来学校的五大特征

您认为未来学校应具备哪些特征?

陈如平:未来学校应具备五个特征:

第一,未来学校是以学生主动学习、系统学习、深度学习为中心形成的新的共同体,这是未来学校的基本特征。在这种学校里,既有系统的、正式的学习,也包括非正式的、碎片化的学习。

 

第二,网络信息技术在未来学校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这涉及教学的主体问题。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主导,但是在网络学习以及其他的一些以网络为平台和载体的学习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未必能充分体现,起主导作用的可能是虚拟人物,也可能是教师通过视频间接主导教学。因此在未来学校里,学习的主导关系可能会有多种形态。

 

第三,学习环境、学习空间的开放性、多元性。所谓开放性是指通过网络打破传统教室的边界,打破学校的围墙。这不同于以往倡导的“课堂要打破传统学校的边界,从校园拓宽到校外”。在未来学校中,书本世界、真实世界、虚拟世界三大世界实现了统一。未来学校是一种开放空间,提供给学生的资源是多元的,各种有助于学生学习、生活、成长、交往的资源都可以纳入这种开放环境中。

 

第四,未来学校的组织形态、管理方式要进一步创新。未来学校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共同体一定会打破传统的课程制和指挥链条,这需要强大的、即时的、能够促进多方互动的管理系统。这个管理系统是平等的、民主的,可以实时交互,可以实现共享的目的。

 

第五,未来学校是渐进式的创新。尽管可以为未来学校提供一站式的解决方案,但解决方案需要不断完善。新技术、新观念、新理念的应用会打破以往的相对的平衡,尤其是新技术具有不可预测性。




信息技术的融合式应用是核心

应如何推动未来学校的建设?

陈如平:很多学者从不同方面进行未来学校研究,信息技术、智能化应用等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多。我认为不能过于偏向某个方面,要将学校看作是一个整体。环境、空间、课程实施、师生关系、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管理组织形态等基本要素在未来学校中依然存在,但新技术的应用会使这些要素发生变化。应密切关注新技术、新产品、新的管理模式。

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推动未来学校的建设:

 

第一,以包括网络信息技术在内的新技术的应用为主要抓手,这种应用是融合式应用;第二,以课程再造、课程创新、实施作为支点;第三,以课堂中教与学的变化作为支点;第四,管理创新作为支点,尤其是学校整体的治理结构的改善、治理能力的提升;第五,找到学校的文化基因以及与其他学校的不同之处,并以此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

 

这五个支点都应该成为推进未来学校发展的途径。在此过程中可以突出信息技术的融合式应用。




信息技术融入式应用的核心是大数据应用

请您详细谈谈何为信息技术的融合式应用

陈如平:信息技术以往在学校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建立校园网,接入互联网后形成对内、对外的信息通道;将未升级的计算机作为教学手段;作为课程资源的获取、管理、存取手段。以上这些应用并未深度参与教与学的过程。融入式应用很重要的特征是大数据应用。将大数据的运算用于分析学校的管理行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行为,提供及时的、可靠的、持续的、可供比较和检测的数据。教师可以基于大数据掌控教学过程,了解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过程。

 

通过视频设备以及其他各种设备观察学生的学习行为、状态、结果,根据后台的分析模块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分析,教师可以在几秒内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为教学决策提供依据,而现在教师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主管经验来判断学生的学习情况。另外,通过比较学生学习的历史数据,深度挖掘分析,可以为实施新的教学提供依据。

 

大数据的收集、分析、应用建立在强大的网络信息技术基础上。另外要注意,大数据不是随意的数据,而是基于学生行为的数据。要解决人与人之间交往的问题,特别要注意师生关系,数据分析要加上人本主义,同时防止数据主义、工具主义、技术主义的陷阱。




依据学习科学,研究学习行为

在推进未来学校的建设中,应依据哪方面的理论?

陈如平:未来学校不等于智慧校园。智慧校园是浅层次的未来学校,具备未来学校的某种特征或元素,但总体而言,距离未来学校的愿景还相差很远。未来学校不只是解决观念问题、技术问题、空间问题。这些问题都相对容易解决,而学生的心理过程非常复杂。

 

要将学习科学纳入未来学校中,要充分利用新的理论,要基于学习科学的最新成果的应用。其中也涉及脑科学、人机交互等方面。未来学校的研究者不能只有教育工作者,需要各行各业进行交叉研究,通过跨学科的做法,协同创新,研究学生的学习行为。

 

围绕学习行为进行研究,要为学习行为制定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分析学生有效的行为方式,尤其要分析主动学习行为、系统学习行为、深度学习行为,同时用网络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检测,并在此基础上改进教学。



未来学校永远在路上

政府应如何推进未来学校的建设?

陈如平:政府包括教育行政部门,要面向未来,立足未来,从未来角度考虑整个区域和学校的发展问题,不能只抱着传统的观念,比如,只看重升学率或各种荣誉。要看得长远,要有生态的概念、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建设未来学校是需要前仆后继才能完成的使命,不是短时间内投入多少资金就能实现的。未来学校永远在路上。

 

在管理学中,有循环圈的概念。未来学校的推进过程涉及研发、试点、实验、小范围推广、大面积推广等环节,这些环节构成了循环圈。基于新技术以及新理念,会再次形成循环圈。行政人员必须意识到,研究、探索、创新等工作贯穿于未来学校的发展过程中。要持续地研究,投入资金进行研发,定期、不定期地进行优化调整。整个过程任重道远,需要政府高瞻远瞩,用未来的思维主导项目。

 

未来学校的建设是综合型的工作,不能只依赖信息技术装备或其他现代化装备的改造。仅仅换电脑、建网络是商业的逻辑,而不是教育的逻辑。




来源:微信公号“中国教育智库”,已获得原创作者授权。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