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父亲学教育 父亲不是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只是一位父亲,一位普通的父亲,他没学过专业的教育知识,他只是用心教育他的孩子们。我从中领悟了一种教育思想,学到了一些教育策略。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需要爱,爱让孩子有了安全感,能专心成长;需要宽松的环境,宽松的环境让孩子能自由成长;需要正确的引领,正确的引领让孩子有了成长方向。 爱心是人生的善缘,培养一颗爱心就铸就了孩子一生的幸福。 我三岁那年,妹妹刚会走路,非常可爱。一天她发着很叫喊着扑打我,我的脸被抓痛了,哭了。这不是第一次了,母亲着急了,拉着我的小手说:“打她!你再不打她她会欺负你一辈子。”父亲却说:“她疼爱她,她舍不得打她。”父亲的话在我心里埋下了爱的种子。从此我开始有意关爱他人,呵护幼小。长大后常有人夸我宽容、厚道,跟我在一起工作、生活轻松、愉快。我并不费力,只是很自然地善待我周围的人。也真被母亲说中了,妹妹要强、好胜,处处占我的上风,总要表现出她有能力,她抢先干活,抢先做事,凡事都要比我做得好,很多时候我还没想到的事她已经替我做好了。她习惯了积极主动,习惯了精益求精,也习惯了帮助别人。我们正在用爱心铸造幸福,也教孩子们用爱心铸造幸福。 从小培养责任感,责任心是做人做事根本。赋予责任并充分信任是培养责任感的最佳途径。 六岁那年春天,父母为我买了一只小羊,说:勤,你长大了,得学做事了,以后这只小羊由你管,喂好了来年能生好多小羊呢!爸爸妈妈很忙可帮不了你呀。好可爱的小羊。我把它的毛梳的又光又顺,每天跟着邻居的大孩子给我的小羊割青草。几天新鲜劲过了,小羊挨饿了,咩咩叫。母亲提醒我:你的小羊饿了,要吃草了。……随着羊群的壮大,我的责任心也在不断增强。 创新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胆量、一种习惯。呵护孩子创新的萌芽就是培养敢创新的胆量,爱创新的习惯。 六岁那年冬天,大姨姥姥的孙子娶媳妇,母亲拿出我们家仅有的一双重要场合才舍得穿的尼龙袜子。其中一只的袜筒不见了。母亲着急了。父亲把我叫过来问:袜筒做什么了?我战战兢兢的把沙包拿了出来,我知道非挨打不可了。非常意外,父亲对母亲说:你看她缝得多好,等有了钱再买一双吧。后来,父亲的皮鞋后跟上提鞋的舌头被弟弟剪了,做了弹弓兜,父亲说:你剪的真是地方,还不影响穿,这只也剪了吧。家里的钟表被我“修理”得走走停停,父亲没说什么,又花二十三元买了块新的——当时父亲月工资十五元。弟弟的上衣变成了小妹妹的裤子,父亲说好看,还告诉他的同事说是我改的,让人家给予指点。……创造真是一件乐事,它一直跟随了我几十年。 自信是行动的动力,是成功的源泉。及时的肯定、引领性的表扬是培养自信的一种积极暗示。 那年我上学了,难得父亲有空,晚上和我们一起搓棒子,我们姐弟几个磨着父亲讲故事。父亲讲的故事中总是夹杂着一些问题——或道德、或人生、或智力的问题,无论我们几个谁答对都会被夸赞想得认真仔细,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很多次父亲从外边回来就兴冲冲地说:我刚才碰见你张大爷(或王伯伯或李叔叔)了,他又给你出了道题。于是我开始苦思冥想反复推算。当我把答案告诉父亲时,父亲有时只是笑笑,有时说一句:怪不得人家都说我家孩子聪明,只要认真想就有好办法,这次是什么方法?然后父亲就认真地听我讲述。在我的记忆中父亲从没确认过我给出的答案正确与否,更没讲解过思路,他要的只是我想了、做了,他给我的是通过努力解决问题的快乐,是思维的自主。也就是这一笑、一句简短的夸赞给了我一生的自信,人生中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怎样的沟沟坎坎我都坚信我有办法,只要拼就能成。 抓住时机实施教育要比创设机会进行教育更易接受,效果更好。 二十岁那年我在本村当教师,春节前父亲去县城置办年货,让我给拉个清单,我在货单的最后加了两个乒乓球。父亲回来了,从包里掏出两个乒乓球说:这两个乒乓球让我跑了两个商场。我赶紧说谢谢爸爸。父亲却说“我看你的字像个字样儿了,高兴”。顿了顿又说:“事只要用心干,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这话督促了我十年、二十年、三十……至今我仍然坚信——现在开始不晚。 想让孩子怎样做自己先养成怎样的习惯,不用说,孩子会自然而然地跟着学。父亲经常说:孩子是父母的影子。 父亲住院了,脑出血后遗症,神志不清,半夜醒了,我伺候他小便后,他怎么也不躺下,很着急的样子,不知要干什么,我把我的猜测逐一试探,当我把怕碰了他的头而塞在床边的一条毛巾伸平叠好,挂到床头上,父亲安静了,躺好继续睡觉。这时我突然明白了一件事,我找到了几十年来我从没有意整理过什么却常被人称作仔细人的根源——那是父亲无言的教育。还有我的宽容、我的乐观、我的坚韧、我的……不都是父母长期影响的结果吗! 做了三十年的教育工作,不知读了多少书,不知听了多少讲座,教育理念不断更新,教育方法不断进步,只有父亲的教育思想一直影响着我,帮助着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