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诸葛亮一生有哪些遗憾?

 小天使_ag 2017-08-13



“布衣引啸足千秋,草庐频顾,卧起潜龙蜀丞相,尽瘁鞠躬非得已也;

竹帛勋名垂两代,汉祚将终,霄沈鹤羽杜少陵,酸心呕血有由来哉。”

这是清代蒋砺堂题成都武侯祠二门的楹联,恰当公正的总结了诸葛亮这位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号卧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人士,三国时期耕种于南阳隆中,后被刘备所知而三顾茅庐请出辅佐,跟随刘备创业期间予以极大的信赖和任用。蜀汉建立后,诸葛亮被封为丞相、武乡侯,对内养民修生苦心经营积蓄国力,对外力图兴复中原光大汉室,但因种种因素无法达成目的,最后病逝于五丈原。后主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后世常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来褒奖其人格魅力。

今天的我们再品《三国》,研究诸葛亮的传奇,心中确实不能不被诸葛亮的才能所折服,诸葛亮能够成为中国古代历史和民间故事最具影响力人物之一确实不是虚构,一介书生,能够在乡野指点预测江山,辅佐先帝暨后主屡败曹魏,最后形成三国鼎立终成之一。可以说没有诸葛亮就没有蜀国的建立和存在。

  然而,纵观诸葛亮的一生,虽然史册留金,但终有遗憾,他真正的才能并没有全面发挥和展现,更没有实现他伟大的抱负和理想,很多局面和现实造成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超越自己能力而为之,竭尽全力,鞠躬尽瘁,而最终只能草草收场,实在令人顿足抱憾。那么,诸葛亮到底有些什么遗憾呢?归纳起来至少有三个方面

遗憾之首:跟错队伍认错头

初识的刘备虽是英雄,然实为普微,既没有多大的立足之地,也没有多少立本之军。就是这样一个袖珍型军阀,听说诸葛亮有才,三顾茅庐请他出山,感动了书生意气,立志跟随创业,从此呕心沥血,曲意迎合苦心经略。最终辅佐刘备实现了雄霸一方的梦想。但辅助刘备实在是大材小用,刘备不具有如曹操那样的宏图大志,桃园三结义爆漏出狭隘的小集体主义观念。关羽张飞都是有勇无谋之士,不但做事多有掣肘,甚至于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然而刘备念其结拜之情一直袒护,这就扰乱了诸葛亮的制定的战略国策。

所以说,刘备这个主公只能是苟安于一隅的人物,实在是浪费了诸葛亮这样伟大的人才。

遗憾之二:单打独斗无助手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句话就能如实的反应出诸葛亮在人力资源上的 窘迫,

如果说冲锋陷阵的五虎上将和后期的姜维魏延也能够称得上英雄的话,可蜀汉严重缺乏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的智囊性人才。蜀汉偏隅西南一瓯,人力、财力、军力都不及曹魏和孙吴。既要管理内政,又要外御强敌,这就需要大量独挡一面的人才。然而蜀汉后期无人可用,作为丞相的诸葛亮,竟然要充当一线指挥员,亲自北伐南征疲于奔命。诸葛亮其前后《出师表》的表忠之言,确实令我们感动,然而,透过诸葛亮的表忠之言,诸葛亮的遗憾依然在言语之外得到体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说者无奈,听者动容。实际是勉强而为之,尽人事而已,这或许也是蜀汉气数已尽,非孔明不能擎天,这或许就是“死而后已”的言外之意吧。诸葛亮在后人的传颂中伟大神秘是个天才!然而,即使诸葛亮再厉害,那也架不住好汉难敌四手,后继无人是诸葛丞相心中最大的遗憾。

遗憾其三:出师未捷身先死

蜀汉为何一直屡次于强大的曹魏死磕?要知道夷陵之战后,蜀汉已经丧失大量军力,南征北伐,所带之兵也只不过数万人而已,军力有限,后勤匮乏,兵法上不能打没有把握的战争,不能冒险,可就这么一点本钱诸葛亮也敢豪赌国运!诸葛亮北伐主要是起战略主动作用,以攻为守,确保蜀汉政权的稳定。但当时诸葛亮的兵力战术都有欠缺之处,何况,诸葛亮对手司马懿也是个强劲的作战高手,两强相遇几个回合,还没有最终决一胜负就因病黯然退场,让人无不遗憾。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是个英雄,可于管仲乐毅相比,有出将入相之本,指点江山之势。人生怎无遗憾?怎不使后人顿足?或许正是因为有这诸多遗憾,诸葛亮才成为人们景仰的大英雄!正所谓: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